看點 對于走海外升學路線的孩子來說,學好英文是王道,這點似乎毋庸置疑,很多家庭為了語言環境,也越來越早地送孩子出去。然而有學者卻認為,重視外語的第一步其實應是重視母語,如果孩子的母語沒有打牢基礎,未來在語言認知能力方面,也許會很受限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柯察金 編丨Leon
留學低齡化,是近些年國際化教育之一大趨勢,越來越多孩子小學階段就赴英奔美,乃至南洋、東南亞等地也日益火爆。
家家有本各自的經,但低齡留學無疑有一點共通考慮,即希望給孩子盡早浸潤外語環境,在外語方面先人一步。
可語言環境恰如水土,離異鄉近些,離母語就遠些。小朋友的母語,尤其是在低學段,其實比較脆弱——成人常驚訝幼兒出國后對話能力進步之迅速,但往往沒注意到, 孩子也會很快地喪失母語使用能力。
純把語言當做工具而論,語言學習完全是個人選擇問題。不過,西方一眾學者認為, 任由母語退化,并非科學明智的做法。
甚至有教育者警告:如果孩子的母語尚且“蹣跚”,且出國后未能得到良好支持,最終有 可能會出現母語、外語“雙輸”的局面,連帶著影響到學業的進步。
簡單來說, 孩子中文越好,英文就越好;中文是70分的水平,英文能達到的往往也只是70分的水平。
聽上去有些指東道西、不知所云,但母語與二語并行發展,已是北美廣為流行的雙語教育理念,擁躉眾多。 那么,此論到底有何依據?
“冰山理論”:
母語是認知的基石
先來聊一點背景吧,說起雙語,經歷過的蒙昧與誤解也真不少。
我們今天熟知的雙語教育的概念,其實蠻久了,早在1929年便在盧森堡雙語教育會議上誕生。
不過,那時候不管是坊間學界,大多數人持反對態度,認為多語教學這玩意兒,容易把小朋友的大腦搞壞,是阻礙兒童智力發展的負面因素。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雙語教育理念強調 “歸化”。啥意思呢:孩子到美國來,就感激涕零學英語( 強勢語言)吧,鄉音(弱勢語言)趁早給拋了!甚至移民過來的小朋友,在學校如果說家鄉話要被懲罰,他們被教育 “要對自己的母語文化感到羞愧”。
在上世紀的北美移民潮中,大量新移民的孩子與本地學生同處一個課堂。人們發現,這幫非英語母語的孩子, 在1到2年內,口語水平倒是能跟上來,但學術表現卻落后于同齡孩子。
于是,教師們傾向于認為, 這些移民孩子是不是智力存在問題?
今天我們明白,這種邏輯顯然是偏見。然而,在彼時“膚色決定眼色”的大環境下,教師還是習慣于給這些孩子,簡單粗暴地貼上 “具有學習障礙”的標簽。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學者敏銳地提出了質疑,其中的代表是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吉姆·卡明斯(Jim Cummins)。
吉姆·卡明斯
國際雙語教育研究領域知名學者
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對此提出異議,并在一批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指出:
這幫移民過來的孩子在學業上的不佳表現, 恰恰是因為學校試圖去除他們母語,而非什么智力上天然的缺陷。
問題來了,母語有這么重要么?
卡明斯舉了個例子:
試想,當一個小學生已用母語學會“看鐘報時”。若要他再用第二門語言報時間,是否還需要重新再學習一遍“時、分、秒針”的概念?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一塊表放到地球任何一個地方,紐約也好,北京也罷,不論是用英語表達,還是中文描述,報時的規則都是一樣的,孩子只需要換一種說法(學習表達此概念的“新標簽或表層結構”。)
也就是說,提升母語的時候,不光是學偏旁部首、阿波次得, 大量的認知方面的能力,已經嵌入到孩子的學習中。
當然,報時是比較簡單的例子。像比較復雜的 語言讀寫和思維技能的遷移也會發生:
比如在文章或故事中,如何區分主旨和枝蔓,如何辯明因果關系,如何區分客觀事實和個人觀點,如何判斷事情發生的先后次序等……
孩子如果這些認知能力構建的比較好,便可以用母語帶來的儲備,更好地進一步去滋養外語的學習。
這里面涉及到兩個關鍵的層面。
一、要對語言能力的水平做個區分
首先,一個人英語說得頂呱呱,他的英文水平就一定好么?還真不一定。
攤販老板能在菜市場口若懸河,不代表可以寫出邏輯自洽的文章; 同理,孩子的口語交流能力上去了,也不意味著學業能力沒問題。
真正考驗學術水平的,是語言能力中更深層次的那一部分。
一般來說,孩子在國外浸泡一下,長則一兩年,短則幾個月,就能夠把英語會話能力搞得差不多??魉箤⑦@一部分稱為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skills(簡稱BICS),也就是 基本人際交流技能,或者叫“表面流利”。
而 認知/學業語言能力(cognitive academic linguistic proficiency,簡稱CALP)或者稱“精通語言”, 至少要5年,才能達到當地同齡孩子的相應水平。
“精通語言”簡單地說,就是在 學術領域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跟“表面流利”的一個明顯區分,在于需不需要上下文語境。
日常的會話語言,一般是要有語境、有上下文的,但學術上討論一個東西,則可以極其抽象。
比如“東西掉下來了”,這是個日常會話語言,它需要語境:什么東西,怎么掉下來,后來砸到什么了沒有?但學術語言里,只需要簡單的一個詞——“引力”。
BICS和CALP的區分
二、母語與外語,并非孤立的存在
卡明斯這一區分,引起了人們對移民兒童學習情況的重新思考:哦,難怪孩子口語能力還可以,學術跟不上來——移民過來的孩子,CALP的基礎從哪里來?母語!
卡明斯提出,母語和外語不是相互獨立的,母語的發展程度,會對第二語言的獲得產生相當的影響。只有熟練掌握兩種語言,學習者才能從雙語教育中獲益。 母語的學習、認知能力強,外語的能力也會更強。
卡明斯“雙冰山”示意圖
這幅“雙冰山”示意圖,形象地說明了母語和外語之間的關系:
乍一看,雙語似乎是浮于水面的兩塊獨立的冰山,但實際上,水底下是相連的—— 母語和外語的深層概念具有共性,或者說相互重疊。
所以卡明斯強調,在母語的CALP獲得之前結束教學,只會使得學習者認知能力滯后,最終導致學業成績低下。
以上便是吉姆·卡明斯著名的 “冰山理論”,或稱“深層共享能力假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雙語教育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力地塑造了國際雙語教育政策。
英語到底要不要趁早學?
“冰山理論”也自然而然引申到另一個問題:孩子到底啥時候學英語(或者其它外語)?
如果考慮到認知/學業語言能力的重要意義,那么似乎應該先等孩子學好母語,然后再考慮外語。
美國雙語教育研究專家 巴巴拉·祖瑞爾·皮爾遜(Barbara Zurer Pearson)博士便認為,孩子學得快,忘得也快。9歲以下的研究對象,往往只用1年時間就將自己的首選語言換成了英語。所以, 應該等孩子上完小學,才足以支撐起母語。
巴巴拉·祖瑞爾·皮爾遜
然而,這似乎與大眾熟知的“關鍵期”假說相矛盾,因為“小朋友學語言比大人更有優勢”,幾乎早成了家喻戶曉的定理。
這,不就打起架來了么?
學英語,到底有黃金期么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 Eric Lenneberg首次提出了 語言的關鍵期的假說(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從生物學的角度,闡釋兒童學習語言的優勢源于兒童腦神經的發育優勢。
的的確確,“關鍵期”假說已被廣泛用來指導外語早教。但這里面其實有個誤區……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這里的“關鍵期”,是什么關鍵期?
關于第一語言(母語)的關鍵期假說,已是言之鑿鑿:
從出生到大約10歲之前,孩童的大腦對語言的準備最為充分。
一些極為特殊的案例可作力證:有孩子出生十多年后,一直被剝奪學習語言的權利(例如監禁),結果無論怎么訓練,始終連最基本的語法都無法掌握。
不過,英語學習的關鍵期則屬于 “二語習得”范疇,還真不能簡單劃等號。
事實確實如此, 二語習得的關鍵期假說在學界并未有定論,有支持也有反對。
反對者不僅有理論支持,也有大量的實驗數據表明,任何年齡開始習得任何一種語言,都可以達到母語水平;過了青春期后,學習者也具備有別于幼兒的獨特優勢。
而即便支持者里頭,也有分歧。比如說“黃金期”,到底是幾歲?
有學者認為是 0~ 7 歲,有學者認為是從出生到青春期,有學者認為是從 6 歲開始至青春期結束;另外,也有的認為不同要素( 語音、語義、句法、詞匯等)有不同的關鍵期……
婆說婆有理,一言蔽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結論。
只不過,育兒不是做研究。在這個凡事講求加速的社會,做“早鳥”成為社會默認的絕對主流,其它任何假說只能靠邊站。
所以巴巴拉后面又補充了一句:
“也可以盡早地給孩子引入第二語言,但只要有可能,就應該在開始學習外語后繼續鞏固母語?!?/strong>
這建議應該算中肯。在各種假說相互打架的時候,穩妥的辦法是折中。家長也會覺得,孩子的成長是單向列車,要真有關鍵期錯過就回不去了。
好在,早點學英語和保持母語之間不打架,那就齊頭并進吧。
建立雙語的日常使用制度
大多數家庭其實都不希望孩子母語流失掉,只是一旦選擇低齡留學,諸多方面難以把控。幼兒的母語脆弱,經受不了強勢語言的沖擊。如果家庭自身沒有堅定的保護母語的意識,小朋友在國外待個兩年,不用想,張口閉口一定是英語。
巴巴拉認為, 家庭建立雙語的日常使用制度,是孩子母語和第二語言并行發展的關鍵。她在著作《培養雙語兒童》中,提供了一些家庭中最常用的策略。
培養雙語兒童
巴巴拉·祖瑞爾·皮爾遜
比如“家庭使用弱勢語言”,簡單說就是,孩子在學校說英語,一回家就講中文。如果父母只善于用母語交流,這種策略是唯一的選擇;如果父母都說雙語,采取這種策略也很普遍。這種策略下,孩子更擅長用“地點”來區分語言。
再比如“父母分工”,即兩位家長各負責說一種語言,特別是混血家庭,父母一般是說各自的母語。這種策略下,孩子更擅長用“人”來區分語言。
無論用什么策略、讓誰跟孩子說雙語,基本原則在于 提供動機和機會。父母要讓孩子擁有: 足夠的動機去使用弱勢語言(母語);足夠的機會去和弱勢語言的使用者一起交流和互動。
同時保證: 始終提供孩子使用雙語的外部條件;親自或讓他人堅持對孩子說雙語;讓孩子感受到說雙語的好處。
有媽媽帶孩子去英國讀書,但那邊中文書確實不好買,品類也少,她便從國內快遞過去小半噸的中文讀物,給孩子打造了一個母語書庫。好的信號是,如此重視母語的家長,越來越常聽到。
當然,如果條件允許,讓孩子進入具備優質語言教學項目的學校,會對孩子的語言學習有很大幫助。
總之,“倘若家庭的生活雙語課安排得既隨意又有趣,且配合著學校課程,那么雙語并行的培養會更有成效?!卑桶屠绱丝偨Y。
結語
回過頭看“冰山”這個名字,本身便很有些意思。不僅生動,也像是某種現代性的隱喻。
這種隱喻在于,人們以為看到了事情的全貌,但或許只看到了冰山一角;以為選擇只在于個人,但沒想到它或許會帶來更深層次的影響。
這大概,也是教育耐人尋味之所在:一半在海面上,一半在海面下。
而就假說本身,“冰山”的啟示也足夠動人:
原來,比起學習過程中的痛苦與阻力, 母語給一個孩子的滋養,是潛移默化,是持續終身。
參考文獻:
(上下滑動瀏覽)
Cummins" Matrix: the Audit Tool for CLIL,ateneu.xtec.cat;
Language learning in k-12 schools: theories, methodologies, and best practices,openpress.usask.ca;
Raising a Bilingual Child (Living Language Series),Barbara Zurer Pearson;
Bilingual education: Basic principles.Cummins, J. (2003);
Getting started with Language Awareness,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m;
卡明斯雙語教育理論解析及其在中國語境中的再審視,民族教育研究;
二語習得關鍵期假說研究綜述,現代語文;
第二語言習得的深層共享能力假說,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