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鷹專欄】
【資料圖】
“閱讀”世界美好的教育
原創作者| 張云鷹
英國經歷了政壇極具戲劇性的數月后,唐寧街10號迎來了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印度裔首相、第一位印度教出身的首相、第一位非白人首相。今年僅42歲的里希·蘇納克(Rishi Sunak),也是英國近200年來最年輕的首相。隨著他順利入住“唐寧街10號”,有關印度教育的話題,毫無疑問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蘇納克出生于英格蘭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頓的一個印度裔移民中產家庭,祖輩從印度移民東非,上世紀60年代,父母親移居英國。他顯然接受的是純英式的教育,曾就讀于英國頂尖私校溫徹斯特公學,之后以第一名的成績,從“首相搖籃”牛津大學的PPE(哲學、政治和經濟學)專業畢業。2006年,他又拿到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這讓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培訓學習一個月的所察、所思、所感。
英國之所以能再次吸引我的遠渡重洋,不僅僅是因為它曾是大不列顛強國稱霸世界,更重要的是它每次都會讓我怦然心動,劍橋的潺潺流水、牛津的文人雕塑、莎翁小鎮的誦讀、蘇格蘭的風情、巴斯羅馬的歷史以及大英博物館、歌劇魅影……猶如與情人的會晤,感慨與她的情深不變。
2015年冬的最后一天,我有幸作為廣東省組織的中小學校長 “國際視野下‘課程領導力’提升”的深度跟崗學員赴英國諾丁漢大學培訓學習,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海外進行教育考察。盡管我數次出國,均是自費研學,這是唯一的一次因公游學。整整四周的時間,聆聽英國頂級教授的報告、與中小學校長面對面的交流,更有益的是走進英國中小學,真正打開了了解英國學校基礎教育的一扇窗,呼吸了教育新鮮的空氣。
01
一個人蕩秋千
在英國的日子,一直縈繞在我腦海的是一幅生動活潑的畫面:一棵冬天的枯樹枝上,懸掛著一個舊了的橡膠輪胎,一個四五歲的金發小女孩腳踏著這個輪胎,雙手攀抓著一根不粗的尼龍繩,滿臉的稚氣,笑望著天空,一個人自由自在地蕩來蕩去……好不愜意!
而旁邊的教室里,30來個同樣大小的孩子,在兩個老師的照看下,三五成群地專心致志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兒:有的用泥塑在捏小人;有的在用五彩蠟筆畫畫;有的在搭自己的積木世界;有的戴著小塑料帽在玩沙盤;有的圍著一個小兜兜在一邊戲水一邊模擬洗衣服;有的在用已經寫好的數字卡片做數學游戲;有的在電腦前看動畫片;還有的趴在地上撥動平板電腦聽英語詞匯;還有個小朋友躲在一個帳篷里喂養他可愛的小白兔……就像森林里的動物園,各種小動物根據自己的喜好愉快地生活著。
我好奇地問一個老師;“外面還有一個女孩一個人在蕩秋千,沒有人照看,你們不擔心?不會有安全問題嗎?”她笑而作答:“她一個人高興怎樣都沒問題的,開心就好。”
這不就是我一直追求的“為了孩子心靈解放”的教育?“生命自由的開放式”教育嗎?
花兒總是在無人知曉的時候自由綻放的。待我慢步走出教室,居然看到一個路過那個小女孩身旁的教師,還有意識地大力地推了她一把,使她在空中蕩的更高了,留下了一串銀鈴般的笑聲。
▲與英國校長交流
這就是我走訪的第一所小學Welbeck Primary School,這所雖然只有348名學生,卻來自29個國家,有著29種語言(其中有有百分之五十三的學生母語不是英語)的真正的國際學校。
那個蕩秋千的小女孩就是學校學前班的孩子。Carol Norman卡羅諾曼校長在這所學校也當了25年的校長了,之前她還在加拿大和倫敦當了3年校長。她的每一條皺紋都洋溢著歡快的笑容,寬寬胖胖的體型給人以踏實厚重的感覺,我不僅僅被她熱情好客所感染,得以在校園里自由的翻閱、自由的穿梭,更是不由自主地贊嘆——學校成功的因素一定取決于坐在“校長室”的那個人。
02
創意寫作與繪畫
茶歇期間,我漫步在兩邊掛滿學生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作品的教室廊道上,無意間發現一張秋天落日的圖畫,欣賞之余,感覺圖畫下面的英語就是學生的習作,似乎像我倡導的“開放式作文教學”九種范式里其中的一種——“剪貼畫作文”。
疑惑之時,我找來翻譯小葉詢問。果然不出我所料,這是一篇創意寫作,老師要求圍繞“秋天”的主題作畫,寫詩或者賦文,文中要求使用明喻、暗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我看到的這幅畫,是一個孩子為此配了一首詩,題目是“我是秋天”;大意是:“全世界范圍內的夏天都過去了,我取代了夏天的位置;我將用我的藝術風格,給秋天的天空填色,就像畢加索的畫一樣;光禿禿的樹枝,每天都沾滿了露水,我要求這些葉子落在地面,灑向人間。——我是秋天。”
我暗中竊喜,我的開放式作文教學與國際接軌了。
“閱讀”是每個英國孩子的必修課,他們通過各學科強化母語學習、承擔母語學習的任務。每堂課結束后,學生都會自覺拿出不同內容的讀物,像是學科閱讀,沉浸在厚厚的大部頭的書籍中,而非我們大多小學生喜歡的“讀圖書”。
▲兩個學生對我的“偷看”全然不顧
我有幸聽了一堂美術課。它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繪畫課。它是讓學生回憶曾經閱讀的故事,并根據故事畫出自己喜歡的印象深刻的一個場景。有的孩子畫了兩個主人公相遇結婚的場面;有的學生畫了陰冷雨天小孩奔跑的場景;有的學生畫了茂密的森林里小鳥的歡唱……孩子們把文字故事變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記得還有一個孩子對老師說:“我讀了一篇寫景的散文,能畫一幅景物圖嗎?”
我想:英國著名兒童文學《柳林風聲》就是基于這樣的想象而完成的。這不就是我們“開放式教學”要求的學科之間的開放嗎?!這不就是我們今天的新課程理念倡導的學科融合嗎?!
03
點亮的是“心燈”
英國的小學課程除了英語、數學,最重要的莫過于“科學”課了。因而不少城市都有大規模的科技博物館,孩子們從小就耳濡目染,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那么,對基督教保持信仰、“給每個孩子提供平等機會”并已通過國家標準局評定的“卓越”教會小學是如何對待科學課的?我有目的地進行了觀摩。
準確地說這是一堂四年級的“物理”課,沒有鈴聲,沒有起立喊“老師好”。只見教師將大把的導電電線、電源、電鍵、電池、正負發光器等教具放在地上,孩子們興奮地隨意地拿上一條、兩條或者三條接線柱,三五成群地開始自由撥弄。我觀察著身邊的兩個小男孩小心地用鱷魚夾開始接電源線,可是怎么弄,小燈泡也亮不起來。只聽旁邊響起歡快的吶喊聲,原來有個三人小組,已將小燈泡點亮了。
“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老師說,大家可以去觀摩學習。可是我發現,居然沒有人離開自己的位置,有的仍然在地上不停地擺弄;有的用金屬繼續接頭,還讓風鳴器發出了聲音。老師也不停地穿梭在各小組,有時坐在桌子上,有時席地而坐。學生一旦在老師的指導下,使燈泡發出亮光,不但孩子們跳起來,老師也會情不自禁地哼起小曲兒。
坐在我旁邊的兩個小男孩一直在用一條電線接四個燈泡,遺憾的是一直未亮。我試圖幫幫他倆也不行,就說:“請老師過來指導指導?”小男孩搖頭說:“我們還要繼續嘗試不同的方法。”我不忍心,示意老師過來瞧瞧。老師輕描淡寫地瞄了一眼,并不直接對那兩個孩子說,而是面向其他孩子自言自語地說;“有的孩子急于求成,一下連接四個燈泡,電量有限,可能承受不了啰。”我注意到,其中一個男孩似乎恍然大悟,跑去又拿來一條電線,不一會兒,兩組燈泡亮了,兩個孩子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整堂課,教室里的確吵吵鬧鬧,但每個孩子都在不停地動手操作,實踐著不同的方法,直至他們手中的每個燈泡發亮。
▲我跟英國學生一起接燈泡線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一個小時快到了,大家完全不知疲倦,無視旁人的存在,完全沉浸在探究之中,意猶未盡,似乎科學無處不在。最后,老師要求孩子們把自己手中的電源線都擺在地上,關上教室的燈,讓每一組的燈都串連起來。
最激動人心的時候到了,頓時,整個教室被點亮了。
其實,點亮的不僅僅是教室,而是孩子們的求知欲望,還有我的眼睛。這就是我一直追求倡導的學風“學起于悅,活而有序”的課堂。
課后,我主動跟Nicola Beattre 尼古拉貝蒂老師交流,告訴她;“我很喜歡這種課的感覺,您還沒有教,學生已經在自己動手操作中成功了。您一定很有成就感。”她幽默地答道;“不,我是數學教師。”哦,這才是真正的全科教師,這也是真正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探究創新的核心素養。
不同的國家體制孕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產生不同的教育。應該說,中英教育界各自不同的培養人才的模式都符合各自的國情。英國重在培養創造性和實踐性人才,培養合作意識,因此,注重學生的小組團隊合作精神,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中國目前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還在培養考試的機器,為“加工業”服務,人才的競爭還停留在知識與學歷上,因此,重在知識的傳授與梳理。諸如這樣的課,教師必是先講原理,教其程序,再講安全注意事項,學生的好奇心、創新性自然而然就被無情地泯滅了。拔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應該從小得以重視。
作為開放式教育的提出者、研究者和踐行者,我的開放,希望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說敞開胸懷與國際對話,積極開展對內交流。沒有這樣的全方位開放舉措,開放式教育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開放。古代圣賢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亦恭謹履行——不過,我閱讀的不僅僅是書籍,而是“閱讀”像英國這樣的教育,或者說世界美好的教育。人生猶如展開的長卷,旅行是生命的又一次延續,行得越遠,對人生的領悟就越深刻,對自己所堅守的開放式教育也就越來越自信。
作者張云鷹簡介:
廣東省首批正高級教師,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開放式教育”創始人,全國校長領航班培訓實踐導師,廣東省督學專家,廣東省第二師范學院、廣東省中小學校長培訓中心、深圳大學文學院客座教授,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貼。曾先后任深圳市寶安區海旺學校等三所學校校長。
曾榮獲“全國優秀校長”“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廣東省勞動模范”“深圳市首批名校長”“深圳市教書育人模范”“深圳市八大教育名家”“深圳市十佳優秀校長”“全國寫作教學十大名師”“廣東省督學專家”等榮譽稱號,研究主持的“開放式語文教學探索性研究”榮獲首屆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廣東省一等獎。
出版《教育智慧與學校創新》《張云鷹與開放式教育》《開放式配方課程》《開放式閱讀教學》《開放式作文教學》《開放式活動課程》《通往卓越》《故事里的作文起步》等15部專著;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教育教學論文200余篇,《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小學管理》《語文教學通訊》《小學語文教師》等雜志多次進行專題報道;應邀到全國34個省市及部分東南亞地區講學500余場,自成一派的“開放式教育”思想與實踐在全國廣有影響。
延伸閱讀:
張云鷹20年歷任深圳三所學校校長,她只做這一件事
張云鷹:冷言暖世——教育自傳《通往卓越》后記
張云鷹:只為一次熾烈的綻放
張云鷹:探索用五年時間完成小學六年的教學任務
張云鷹|構建學校美學格局:讓師生享受生命的美好
張云鷹:煤油燈下的教育歲月
張云鷹:今生有幸與養父相遇——我和父親的那些舊事
張云鷹:那個年代,我們不用“雙減”
張云鷹|一個60后的芳華時代:沒有饑餓和困苦的記憶,有多特別而珍貴?
張云鷹:我在《易經》里找到了辦學的靈魂,沒有人是天生的優秀教師!
改變教育,從這里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