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疫情此起彼伏,可學生上課沒有停,加上"雙減”大背景,教師們舊有的工作時間表不斷被打破,一線教育人面臨諸多新的工作內容。一線教育人的工作,向來是“高濃度”,需要長時間注意力高度集中,其壓力可想而知。
本周精讀梳理諸多教育人給出來的時間管理術,希望這些已被小范圍印證高效的時間管理經驗,可幫助更多教育人緩解工作壓力,把握忙而不亂,穩而有序的教育工作節奏。
(資料圖片)
認知糾偏
時間管理本質上是目標管理
? 你永遠有時間做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
作者 | 肖川(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來源 | 《教育要踐行| 肖川:目標、時間管理與壓力應對》
在任何領域,人的專業成長都關涉如下三個因素:目標、時間管理與壓力應對。教師的專業成長也不例外。
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目標,對教師來說,意味著有沒有將“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作為自己的追求,有沒有自己的專業成長的規劃,是一個有進取心的人還是一個得過且過的人。
目標的達成首先取決于個體的人生規劃。要實現人生規劃,關鍵是要做好時間管理——不論是初入職場,還是已經是一個在團隊中有重要影響力的教師,每位教師都要關注如何分配時間,以在最終目標和階段性目標之間實現很好的協調。
目標的達成還要靠點點滴滴的努力。因此,如何利用好一天之內的時間就是一個重要問題。有個說法叫“三八理論”,大意是:一天二十四小時,八小時工作,八小時睡眠,還剩下八小時。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是在這剩下的八小時里形成的。日積月累。幾十年下來,差別就會很大。
教師不僅是職場中人,也是家庭和社會的成員。你永遠沒有時間去做每件事,但你永遠有時間做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此處的關鍵是:時間管理需要一個與你的價值觀相吻合的目標追求。只有有了明確的價值觀,你才能了解,哪些事情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這樣,你就可以對自己要做的事做一個價值排序。分出輕重緩急,這就是所謂的“有所棄才能有所取,有所不為才能大有作為”。
? 時間管理是有選擇性的放棄
作者 | 周宇雁Lily 來源 | 《時間管理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關于時間管理的最大誤解是:在單位時間里,做的事情越多越好。所以要提高做事情的效率, 要越快越好。于是慣用的方法就是記錄任務清單,然后督促自己一項一項去完成,每完成一項就劃掉,去感受任務完成的成就感。不斷地給自己的清單上加任務,時間安排就變得越來越緊湊,給自己帶來無形的壓力。當每天的任務清單上出現未完成事項時,要么焦慮地加班加點,要么就往第二天積累,清單越來越長……久而久之,就陷入了一個越管理越忙碌,越管理越沒有信心的怪圈。
時間不是一個變量,時間是最公平的,每個人每天擁有的時間都是24小時,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是我們的目標。時間管理的本質,是基于目標,有選擇性地放棄。
時間管理,是懂得對自我進行管理,拒絕生命中的一部分可能,才有可能把我們想做的一件或一部分事情做到極致。而當我們把這一件或一部分事做深做透,達到可以在這個點上迸發出新的能量的程度,那么這些能量就是真正的時間管理給予我們的獎賞。
踐行經驗
用對方法,時間越管越“多”
? 四象限法則分事務輕重緩急
來源 | 《教師時間管理的三個法則》https://www.yjbys.com/edu/shijianguanli/78249.html
通過有效的時間管理,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品質,要牢記三個法則,即:四象限法則、目標法則、節約法則。
一、四象限法則
把所有的事務按重要性、緊迫性兩種屬性排列,可以分為四類,或稱四個象限:
這四類事務,哪些應該去做?哪些不應該去做?如何去做?
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則告訴我們:按照B-A-C-D的順序,優先處理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此類事務解決得好,那么。重要又緊急的事務就會越來越少。之所以會有很多重要又緊急的事務發生,就是由于時間分配與使用的不科學造成的。
四象限法則告訴我們,教師要培養優先意識,工作時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教師每一天的教學任務和雜事很多,需要教師在認準工作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各項工作的重要程度和必須完成的時限排出處理的先后順序,分出主次,然后把主要時間和精力用來處理重要事情。抓住了處理重要問題的時間,就提高了時間管理的時效。例如,專業成長的事情就必須列為B類事務,由教師親力親為。
二、確定目標,學會授權
教師專業成長亦如賽跑,必須分階段地設定目標,漸次推進。
在教育學生和管理班級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那些學生能夠完成的丁作,盡量讓學生自己來完成。這在時間管理方法上叫做“授權”。教師應在學生力所能及的條件下,不僅下放權力,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如何完成工作的方法。
同樣,在個人生活中,也有許多事情,例如小家電維修、搬運家具,可以通過合理授權給他人,從而減輕自己的時間負擔。這就需要教師擁有強烈的時間成本意識。如果將寶貴時間用于低價值的活動,無異于浪費時間、窄化個人專業成長的道路。這種價值意識必然帶來教師的拒絕浪費、學會授權,從而提升教師的時間消費品質,使得教師達成專業成長目標的時間得到充分保障。
三、節約時間,從學會拒絕打擾開始
日本專業的統計數據指出:“人們一般每8分鐘會受到1次打擾,平均每次打擾大約是5分鐘,總共每天大約4小時,其中80%(約3小時)的打擾是沒有意義或極少有價值。而人被打擾后重拾思路平均需要3分鐘,每天大約是2.5小時。也就是說,每天因打擾而產生的時間損失約為5.5小時,按8小時工作制算,這占了工作時間的68.7%,所以“打擾是第一時間大盜”。
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學會拒絕打擾,按自己效率最高的作息規律安排時間,同時學會互相珍視對方的時間,不要隨意打擾對方。
? 記錄并分析時間能讓時間“多”起來
作者 | 朱永新
來源 | 《教學百味||老師,你的時間不夠用?看看名師是怎么管理時間的!》
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重要的時間去做
對于教師來說,什么最重要?當然是和學生們一起成長。所以,沉下心來專心于自己的教室,專心于自己的課程,專心于自己的學問,應該放在第一位。只有專心、寧靜才能提高時間的使用效率。
老師每天都應該安排閱讀的時間
對教師而言,閱讀是磨刀不誤砍柴工。每個教師每天都應該有閱讀的時間。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生物鐘,或者根據自己生活的節奏固定安排。重要的事情要安排在固定的時間里,盡可能的做到雷打不動。
排除浪費時間要素讓自己更專注
要排除浪費時間的要素,讓自己更專注。比如我對自己規定,上網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小時。而且有一些人習慣網一直掛著,過幾分鐘瞧一瞧,幾分鐘再瞧一瞧,這樣就會影響浪費時間。如果難以自控,一定要在適當的時候把網關掉,專心才能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
合理利用整塊時間
教師職業最大的優勢和特點就是,除了雙休日和公共假期以外,還有寒暑假。需要為這段時間制定一個工作計劃,甚至是人生計劃。在對整塊時間進行安排的時候,要注意節奏,把不同的工作互相穿插,因為連續做一件事情容易疲勞。
學會記錄和分析自己的時間
學會記錄自己的時間,分析自己時間利用的特點和優劣。有位著名的蘇聯科學家,就這樣通過每天記錄自己時間的分配,高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
寫日記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梢詧猿钟涗涀约好刻熳隽耸裁词虑?,甚至每件事情上所花的時間,做分析,總結出自己哪些時間花得多,哪些時間花得少,分析出自己哪些做得對,哪些做不對,讓自己的時間使用更合理,也就能夠讓我們的時間“多”起來。
? 數據化管理各項時間
來源 | 頂思 《10年從一線老師做到一校之長,她說最需要的技能是時間管理!》
麓山國際光亞學校校長黃麗娟常思考:如何將時間花在教學指導上?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解決起來卻不容易。首先是校長的管理工作本就十分忙碌,教學指導也是極度花費精力的事。不論是巡視課堂,還是提供教師培訓,還是開發教師職業發展項目,抑或是利用數據分析來進行教學指導,每一項都需要投入時間。
怎樣規劃時間在黃麗娟這里有更科學更細致的方法,不再是憑感覺,而是用數據說話。課堂觀察花了多少時間,同一位老師的課看了多少次,每一次的教學反饋如何等等都被記錄下來。最終,在規劃自己的時間和做教學指導時,有了數據的支撐都會更客觀,更高效。
作為學校的校長,要認識到學校其實還有很多具有優秀管理能力的中高層。合理放權,將部分其他管理層能完成的工作交由他們負責,也給自己留出更多時間。過去,她有90%的時間都放在管理上;如今,通過分攤工作,她能將多出來的時間放在提升教學或其他工作上。
? 團隊和個體均需重視事前規劃與管理
作者 | 田冰冰 (杭州市春暉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全國知名班主任)
來源 | 人民教育 《“雙減”后,教師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從學校策略到自我調控,這些方法全覆蓋!》
針對“雙減”帶來新的時間規劃問題,學校不妨嘗試主動改變,幫助團隊重組時間,主動調整學校作息時間、師訓時間、會議時間,并探索彈性工作制。不斷厘清公共時間秩序,并發現新的問題,微調迭代,達成最優。
一、關注團隊公共政策調整
1. 師訓時間調整,錯峰設計教師學習節奏
增強線上教研時間。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變革教研形式,增長線上教研的時間,在線公開課、異步在線教研、基于AI分析的個人教研課等等,使教研更高效和智慧。
學科教研錯峰進行。學校教研部門合理做好學期統籌,建立學科教研錯峰機制,增強學校團隊的時間利用率。學校的大型教研可以建立“時間預算”制度,謀劃在前,除學期工作計劃中安排的活動,盡量不臨時增加活動。
2. 會議時間調整,壓減做實事務安排節奏
能在線通知不必開會。日常例會需要通知溝通的內容,都提前在會前做好梳理和安排。會議上只講重點和要點,爭取每次例會不超過30分鐘。
3. 彈性工作調整,靈活規劃課余工作節奏
節假日早放半小時。節假日是學生教師都期待的日子,為了提高教師的幸福度,在重大節假日,除了部分有帶班任務的教師之外,其他教師可以提早30-60分鐘下班,避免高峰期歸家路上的擁堵,提早享受假期帶來的快樂。
二、關注個人時間管理能力
“雙減”之后,我們更應關注教師傳統思維中認為時間管理難的問題,主動破解僵局,指導教師團隊上好自我的時間管理課,倡導順勢而變。
1. 改變工作慣性,壓減冗余提高工作實效
減少“機械批改”時間。每次隨意布置作業嚴重耗費師生共同的時間總值。作業應該合理分層,精準布置,讓作業在學生身上發揮最大效力。
減少“啰嗦溝通”時間。教師經常不計較時間的投入來進行家校溝通,師生溝通。要將溝通效率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根據具體情況斟酌在先,拿出思考的預案來應對。每次溝通有意識地給自己限定時間,有時掐中要害的關鍵一言,勝過不咸不淡的千言萬語。
減掉“倉促應對”時間。統籌規劃能夠讓我們改變固有的慣性思維,提高辦事效率。越是事務繁多,越不要一頭扎入事務堆中,要抽出時間來根據事情的緊急與重要程度排序?;ㄔ谝巹澤系拿恳环昼姡紩屛覀冎辽仝A回十分鐘。
2. 提升工作效率,區分主次做好時間規劃
碎片時間做計劃總結。每天劃撥5分鐘時間專門做時間的自我管理。上下班路上,思考當日教學管理中需要處理的工作;簡單回味工作閃光點,充分肯定自己的付出和收獲。
集中處理事務性工作。教學工作中的事務性工作頭緒繁多,嘗試集中處理,既營建了專一工作的氛圍,也有效減少了大腦工作頻道切換浪費的時間。重要事情的定期復盤,審視我們在時間管理上的迷失之處,找到時間利用的發揚點和改善點,找到規律和經驗,以期做得更好。
3. 統籌團隊資源,分層分類運籌協作資源
適合自己承擔的事精細做。選擇必須自己承擔的事情要精細做,做穩做扎實,力求能在此類事務中讓自己獲得成長,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適合學生鍛煉做的,培訓做。帶動班委團隊共同做事,是帶動學生團隊成長的有效方式。但要在初期培訓上不遺余力,投入更多的時間,實現做事與學生成長的雙贏。
適合家長幫忙的事精選做。善于于借助家長的力量,精選可以適合家長做的事情,讓教師的精力花在更重要的地方。
適合同事協作的事聯手做。如聯動同學科老師分頭來準備學習資料,甚至請來不同學科的科任教師,共同擔任項目學習的高參,實現跨學科聯手經營。
? 老師也要管住自己的手機時間
作者 | 于潔
來源 | 《如何成為時間夠用的“老班”,強烈推薦看看這篇“管理術”》
時間管理應該是所有老師的必修課。當然做一個高效老師,除了時間管理,還有其他一些小技巧也是需要掌握的。
統籌安排時間可多任務并行
計劃安排先做什么,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時做,心里要有一本賬。比如,很多老師覺得沒有時間和學生談話,自己忙,學生也忙。其實,早晨廣播操以后、課間,都可以成為談心時間,只是需要教師做好計劃,比如在談心前要想好和學生談什么。比如沒時間鍛煉身體。學生做操的時候,你也在隊伍后面跟著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既給學生做了示范,又鍛煉了自己的身體,不是一舉兩得嗎?
表揚學生不必非要占用下課時間。上課時,可以一邊講解課文一邊把手搭在學生的肩膀上或者關心地摸摸他們的頭,你的心意學生自然就能感受到,比你特意去說些表揚鼓勵的話效果要好很多。
對于現在的老師,管理好時間還意味著要管住自己的手機。只要我在埋頭做事情,我一定把手機調成靜音鎖在抽屜里,別人若真的有急事找我,打手機找不到我自然會有其他途徑。管住了手機,我就擁有了比較大塊的時間。事情忙完了,再拿出手機看看,該回復的就回復。手機、QQ、微信,這三樣東西的管理,需要定力。
馬上就做,堅決不拖拉
作為一個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有很多事情是學校里布置下來的,既然是必須做的又是催得很急的,那就不要拖拉,趕緊去做,一拖拉就容易忘記,堆積起來會心煩。
我對自己有個很嚴格的規定,一定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在學校里完成,堅決不帶回家。今日事今日畢。在這樣硬性規定下,我在校期間就會有條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就不會容忍自己浪費時間,更不會讓自己拖拉。
一開始的時候很困難,但漸漸地就培養起來了統籌安排時間的能力,做事變得有計劃有條理性。身邊環境再嘈雜,我也能做到靜心做事不受干擾。如果你還沒有這樣的定力,那么戴上一個厚實的耳機,也能產生抗干擾的效果哦。
在學校里完成當天所有的活,就會自己在下班的那一刻內心充滿幸福感,一天的勞累后滿身輕松,回家的腳步就變得輕盈起來。
? 巧用共同體,擴容時間密度
來源 | 北師大基礎教育教材 《時間聽我的——教師時間管理之道》
對于教師而言,有三個技巧可以參考:
運用教研共同體實現
教學工作往往是極為繁重的,長年累月的資料、數據、班級情況……很容易讓人覺得工作瑣碎,費神費力。對此,如果可以更有技巧地實現“四兩撥千斤”,比如巧用教研共同體,自然是一件好事。教學與研究看似是兩個層面的工作,但若可以合理運用教學與研究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倒也節省時間。
舉個例子,各學科教師在上課前都會有集體備課時間,運用各類資源撰寫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設計,而后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本班的實際情況進行授課,在集體智慧的基礎上凸顯個性。課程結束后,及時進行課堂反饋撰寫,進行課堂反思。
不難發現,如果可以重視課前設計與課后反思,思路清晰地記錄下課程情況,隨著時間的積累,很多素材都自然地留存下來,研究也有基礎。所以,不要輕視這些看似占用時間的“輔助”工作,這些工作反而是打開時間大門的鑰匙。
另外,同一學科教師之間也可以分工合作,將一些工作分解,各自負責一個板塊,大家共同完成;或是彼此分享搜集的教學資料,一邊教學一邊研討,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
時間管理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分清輕重緩急,把那些重要且著急的事情放在第一時間去做。對于一線教師而言,備課這項工作是應該放在首位的,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把備課工作先完成,這樣才能解除后顧之憂,騰出時間做其他的工作。
批改學生作業可能會占用比較多的時間,那么可以把它化整為零,每個時段完成一部分。
如果既是任課教師又是班主任,那么備好課后,班主任工作可以列一個計劃表,有序地穿插進行;如果是行政事務,可以速戰速決,或第一時間分配給相關人員去辦理,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處理更加專業的事務上。
巧用“番茄時間”。番茄時間法,是一個很常用的時間管理方式。番茄時間法有三個要點:
1. 一個番茄時間共30分鐘,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
2. 一個番茄時間是不可分割的;
3. 每4個番茄時間后,停止工作,進行一次較長時間的休息,大約15到30分鐘。
這樣操作時間的好處是,能夠勞逸結合,有張有弛。工作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必要的休息也同樣重要。
責編| 燕娟
排版| 芋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