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就業難”這句話,每年都會被拎出來感慨幾句。這是現實,但可能也是職業變化趨勢中不可避免的一環。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先生最近出版了《教育之變》一書,是他近20年來發表有關教育評論文章合集,其中對未來職業觀的分析,可謂中肯而有前瞻性。
(相關資料圖)
程介明分析職業與專業的關系:所學非所用,已經是常態;而有些看起來門檻很高的行業,實際上真正的學習場所在工作中,而非大學專業里。而年輕人就業的形式,也與以往大不相同,比如“間歇就業”“自主創業”“多行業斜杠”……多種多樣的就業選擇,早已并非新鮮事物。
在這樣的情形下,仍將大學專業視作“保障型選擇”的家長,非常有可能面臨孩子畢業即失業的局面。而真正能成為職業“保障”的,其實反而是年輕人的好奇、自主學習能力與創造出自己工作內容的能力。
未來已來,社會已變,而教育也要隨之改變。以下是程介明的文章《教育之變:新一代的職業觀》。
程介明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歷任教育學院院長、副校長、校長資深顧問
不難看到,今天的年輕人,他們的職業途徑,與20世紀的典型職業途徑,很不一樣。今天,“對口就業”——也就是“學什么做什么”已經不是常態。
在香港,醫學院是唯一例外,即使是非常專業的法學院、工程學院,畢業生也有相當一部分沒有“對口就業”,也就是沒有“入行”。
以香港大學為例,近年20%~30%的法學畢業生,沒有從事與法律有關的行業;工程學院,約35%的學生沒有入行。在美國,法學是大學畢業以后才念的,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超過一半畢業生沒有入行。
01
用非所學,已是常態
有些朋友,想當然地認為這是“他們找不到職位”,又或者“香港的工程師沒有出路”。但是,問問年輕人,他們會覺得工作的天地非常寬廣,不需要局限在一個特定的專業。而看看他們從事的“不對口”的工作,又并非“落難”性質的“屈就”。
到底發生了什么事?社會上的工種已經變得非常多,大學畢業生有限的傳統“專業”種類,已經顯得狹窄。這又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有些專業,往往受到另類專業的垂青。例如物理專業畢業生(尤其是博士生),往往成為新興金融技術的物色對象。這也許不是大多數,但卻是理直氣壯的“不對口”。
第二,不少行業,表面上技術性很強,但是實際上,或則需要的技術在工作中比較容易上手,或則在大學所學迅速陳舊,又或則工作所需超乎技術。專業知識,并非工作上最重要的;或者說,這些專業知識的準備,并非入行的前提條件,甚至在大學里是無法學會的。
香港最大的“行頭”是金融行業(包括投資銀行、零售銀行、私人投資、保險、會計師),大部分如此。
一位跨國大會計師行的合伙人,在香港接受訪問時說:“不要誤會,以為我們做審計就是會計。論會計的技術,我可以在幾個月內讓一位新手拿到公證。但是我需要的一是誠信(integrity),二是敏銳(sensitivity),那是我對大學的期望。”
第三,有些專業,本身課程設計得太狹,反而不符合專業的現實需要。
已經有會計的大行,宣稱他們不會聘用只學會計的畢業生。十多年前,由于教育改革,訪問會計師公會,請對方真誠建議,大學里面應該教些什么,如何教。對方的答案不無震撼:“別教!”
哥倫比亞大學出名的新聞學院,多年前就有學院的課程建議書被教務會議打回去,理由是:“只有30%的新聞課程,怎么可以稱為主修?”曾經是著名報紙主編的院長反駁:“要是畢業生只懂得新聞學,誰會聘用?”
02
工作期望,超乎專業
第四,有些工作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是新興的、非傳統的、沒有先例可援,需要工作者自己不斷去學習、探索和創立。這些看來是挑戰,卻是不少年輕人所向往的。他們向往掙脫、突破、常新……
上述的“對口就業”,只是指大學畢業后第一份工作。之后,轉工轉行,已經是家常便飯。我曾不斷提到過人們轉工轉行的頻率。
2016年,澳洲一個匡算,一名公民平均一生會經歷15份工作;2006年,英國同樣的匡算,13份工作;同年美國勞工部的匡算,10.4份工作(同樣是美國勞工部,2002年的匡算是平均每個人一生會經歷4.2個行業)。
中國香港似乎沒有這種統計。但是,在教育界以外談到這種情況,聽者都會表示也許香港更厲害,只不過不同的年齡段,會有不同的情形。
最近有幾次接受香港媒體訪問,訪問的人員,包括攝制隊,自動報稱每個人都經歷了五六份工作,但都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在上海,也是攝制隊,這已經是他們的第三四份工作,也都是年輕人。在我到過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反應都是一樣的。
所以,近年我在各地作報告,說:以往“一技傍身,一紙文憑,一勞永逸,一帆風順,從一而終”的典型職業途徑,俱往矣,此情不再!
這種情況,其實不是今天才發生,一次參加某大學工程學系1971年畢業生的重聚,60多人中,只有4人還在做工程。不過,那個時代,轉工轉行的頻率不如今天,而且似乎能夠轉行的都是“能者”。
今天,轉工轉行已是普遍現象。而且,留在一個機構長久的年輕人,人們會有點懷疑,是否“滯”住了,轉不出去。(不得不說明,公務員與教師,到目前為止,似乎是例外。全球如此,我無意鼓勵他們離職或轉行。)
上面是講“就業”,已經不太準確。他們之中,不少人不想打工,自己創業。或則數人合伙做生意、設立NGO(非政府組織)、創立一個不為人所熟知的新行業。這樣的機會愈來愈多。
以我所看到的,在內地,這種創業的空間,比香港要大得多,而且,他們比較靈活,可以隨時因市場、科技、政策的改變而立即轉型。
過一項調查,問在大陸搞“文創”的臺灣青年,為什么選擇在大陸發展,而不是臺灣。答案很簡單,“大陸隨便一個新項目,都可以有很大的市場”。
03
職業形態,多元難測
在就業與創業之間,還有幾個類別,可稱為“職業形態”。
第一類是“間歇就業”。往往是比較高收入的年輕人,打兩年工,賺夠了錢,去旅游;再打兩年工,去非洲做服務……總之,賺了錢,就去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
對這樣的子女,家長一定擔心;但講到這種情形,不論在什么機構、什么場合,旁邊的年輕人都表示羨慕不已。
第二類是個體職業者,也就是沒有一個固定的雇主,可以同時為很多人服務,但自己不屬于任何機構。比較簡單的如有關計算機的服務,比較尖端的如精算師。
第三類是同時從事多種行業(multiple portfolios),現在新的名稱是“斜杠一族”。
舉個例子,一位芭蕾舞畢業生,固然是演員,也教學生,但是還會寫藝評,替人家做活動設計(例如設計演出場刊、設計婚禮),也做一點投資。又參加了一個NGO,偶爾到外國農村扶貧。她就是演員/教師/藝評人/設計師/投資員/志愿者,她的職業狀態要用斜杠才能表達。
第四類是上述的混合:經常有一份“正職”,然后兼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也有些退休人士,或者提前退休,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不得不提,還有一類,是決定不從事任何工作的。日本叫“宅男”,國內叫“啃老”。
有一些年輕人不愿意工作,就在家里閑著。他們有些是厭惡工作的機構,有些是不想面對復雜的人情世故,有些干脆就是提不起勁去做一點什么,也有嘗試了幾次終于放棄的。而現代的家庭,也往往可以容忍這種情況。
有一次,談起這種年輕人,一位世界銀行的資深研究員,尷尬地說他家就有一位這樣的青年。不想,在座的一位OECD的資深人員說:“我家也有一位。”這說明,雖不至于普遍,但到處都有。
須知,由于科技的發展,宅在家,足不出戶,可以點餐、洗衣、交往、投資,毫無困難。
以上種種,也許讀者早就很熟悉。但是綜合起來,就會得出結論,今天的年輕人,對于工作與職位的看法,已經與我們所熟悉的情形很不一樣。他們的職業觀、成功感、滿意感、幸福觀,都與在20世紀長大的一代,很不一樣。
為什么?我們很多朋友會對這些現象看不慣,不以為然。是下一代“敗壞”了,還是我們落后了?
**注釋:原載《信報·教育評論》(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