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從外打破是創傷,由內破殼,才是成長!
【資料圖】
01 自律則自由
最近晚上去閨蜜家做客,發現她9歲的女兒小小年紀就是個自律的高手:
7點從托管完成作業回家,放下書包后跟媽媽打個招呼,出去遛玩1小時。
朋友說她交際能力特別廣,每天從托管回來電話手表各種呼叫,所以會給她1小時出去社交。
8點左右玩耍完回到家,開始練習1個小時鋼琴;
BMSM測評的魔力
9點結束鋼琴彈奏,接著會打卡跳繩,9點半前后洗澡,然后打20分鐘游戲或者看會電視,10點上床閱讀30分鐘書籍。
10點半左右睡覺。
這個節奏簡直驚呆我了,重點不是她能完成這么多事,而是她不需要我閨蜜催促和安排,孩子是很自覺去完成的,這么小就非常清楚自己要做哪幾件事,有自己的節奏,完全不拖拉。
我問閨蜜:“你怎么培養孩子這么高的自覺性的?”
閨蜜說:“也沒特別培養,不催不命令,從小讓她明白一個道理:自律則自由,就給她定好游戲規則,第一,完成老師要求的必須項后可以去選擇玩她自己想要的自由項。”
“哪些是必須項?”
“像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任務啊,鋼琴老師布置的課后練習等。我對她就一個要求:作業必須保質保量的完成,完成后可以贏得她的自由時間,去做她要的自由項目,想出去玩、打游戲、看電視,或者是下棋,做手賬本,拼積木都行。”
我有點好奇:“別的家長都不讓孩子看電視,你還同意孩子玩游戲?”
閨蜜說:“是啊,我也聽說她有的同學家把電視都拆了,為了孩子學習全家都不看。我呢,還是跟她定好游戲規則,比如玩游戲只能在她的自由時間里玩,不能戀戰。
當然玩游戲前提是這個游戲本身是健康的。沉迷游戲這件事我不覺得是游戲本身的錯,錯在玩游戲的人。我反而覺得適當玩游戲還有很多好處,可以放松,可以鍛煉邏輯思維,還有的游戲需要團隊配合才能完成,可以培養團隊意識。
她之前也會游戲上癮,沉迷在里面忘記時間,那我提醒后不遵守規則我可能就不讓她玩了,后來她為了能長久的玩,就很自覺就玩一局或者兩局,當然超時幾分鐘也不會算她違反規則,做一件事得有頭有尾,玩游戲也一樣。”
我震驚:“你這教育孩子可真有一套!”
大部分媽媽還在為自己孩子是“牛磨王”而發愁,而我閨蜜卻讓孩子養成了自律的習慣。
要啥要自律?在我閨蜜看來,過度的催促和管教孩子,反而給了孩子壓力,孩子產生厭煩情緒會更加磨蹭和拖拉,惡性循環。
哈佛醫學院副教授Martin A.Teicher研究發現:經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相比沒有經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大腦的杏仁核、海馬體和胼胝體更小一圈。
大腦海馬體
腦科學家也證實:經常催孩子,孩子會越來越笨。因為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需要從環境中得到滋養,長期承受細碎的壓力,會被大腦判定為“威脅”。而逃避威脅,是人類的本能。
所以,你會看到孩子用各種方式逃避現實:
玩筆、摳指甲,甚至哭鬧、打游戲、看電視……
用大人的速度和要求去苛責孩子,不僅打亂了孩子的節奏,還干擾了孩子的專注力。
02 由內破殼 才是成長
雞蛋從外打破是創傷,由內破殼,才是成長!
那怎么才能讓孩子做到自律,不需要家長的催促呢?
首先要了解自律的過程離不開兩個因素,一個是外驅力,另一個是內驅力。
什么是外驅力?即外部環境的驅動力。比如我閨蜜說的必須項,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鋼琴老師布置的課后彈奏等。
如果我們想要依賴外驅力來達到自律,我們會發現外驅力不會一直存在,當外驅力消失時,孩子就會失去做事的動力。以如說在課堂上,孩子能夠認真學習和完成練習,而一旦老師不在,孩子可能會自由懶散。
放學回家外驅力的接力棒就傳到了家長手里,家長各種督促,安排,甚至命令,這時候外驅力可能變成了壓力。
生活中你有沒有常說你的孩子沒有學習力?學習不自覺不主動?甚至固執的認為孩子“天生沒有主動性,沒有學習力,就得靠嚴管,靠說教命令讓孩子執行”。
這種做法并不能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在這種高壓管理下,模仿型性格的孩子可能會順從,聽話照做,但是不知不覺間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未來更多可能性。
如果碰到逆思型性格孩子,他還可能會跟家長對著干,叛逆不聽話,慢慢孩子大了家長就力不從心了,甚至還會引發很多家庭教育問題。
其實不是孩子沒有學習力,而是我們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沒有激發他的內驅力。
那么,如何激發孩子內驅力培養孩子自律品格呢?
像我閨蜜定游戲規則的方式固然有效,但不一定適合所有孩子。
每個孩子性格不一樣,培養孩子自律的方法也有所區別。在家庭教育中,難道沒有一個萬能公式能適用于所有孩子嗎?當然有!大家可以試試以終為始的人生規劃。
何為以終為始?
從小引導孩子知道他的夢想是什么?未來要從事什么樣的職業?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要去什么樣的地方?把這些弄清楚,他就知道為什么要學習了。
一個學渣突然變學霸,一定不是突然變聰明了,也不是學習能力突然變強了,而是因為他明白他是誰,他要去哪里,他的夢想是什么。他只有為自己而讀書的時候他才有內驅力。
榜樣的力量
讓孩子看到榜樣的力量,榜樣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力量,讓孩子見一個他真正認同的人,去一個他真正想去的地方。特別是認知型性格的孩子,你只要點燃他內心的夢想,這份夢想的驅動力就會像點燃的火苗一樣,一輩子都不會熄滅,照亮他未來的路。
身教大于言傳
很多家長自己不讀書,卻要求孩子拼命讀書;自己天天刷手機玩游戲,卻要求孩子不看電視不玩電子產品。
這樣的環境怎么能培養出有內驅力的孩子呢?如果孩子是模仿型性格,那有樣學樣了。
對于模仿型性格的孩子,身教言傳去激發孩子內驅力,這時候家長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身教大于言傳,高標準高要求都不如以身作則來的效果好。
先了解孩子性格,再選擇適合孩子性格的方法培育他,才能真正激發他的內驅力。
前面我們提到性格有逆思型、認知型、模仿型,六大主性格還有整合型、開放型、逆思型。
你家孩子好動,但你知道他好動背后的深層原因嗎?你家孩子慢,你又知道這慢的背后隱藏著慢的智慧嗎?我們很多家長以為了解孩子,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想要真正走入孩子內心,還要知其所以然,推薦家長朋友們一個精準識別孩子性格與天賦的工具——BMSM測評。
03 喚醒內驅力 他律變自律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內驅力被喚醒的孩子,才擁有長足的動力。
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團火,若家長能將其點燃,那么,孩子在前行的道路上定會充滿溫暖和希望,即使有一天離開父母的托舉,你會發現無論在什么環境中,她依然能獨立勇往直前。
點燃孩子的內驅力,它會像發動機一樣,永遠驅動孩子前行。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比你想象中優秀很多。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一個有拖延習慣的孩子背后,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
為人父母,我們首先要學會閉嘴和放手,理解孩子。
放下焦慮,孩子才有時間成長。
退后一步,孩子才有空間成長。
沒有立竿見影的教育,只有跌跌撞撞地成長。
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支持他,孩子才能從外驅變成內驅,一點點快起來。
慢下來,給孩子機會去掌控他自己的人生,孩子才能從他律變成自律,獨立自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