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學校逐漸降溫,職業教育的社會關注度逆勢走高。不少國際教育集團開始開拓職教業務。辦一所國際學校和開一所職業學校相距甚遠,二者的命運卻又有太多驚人的相似。二者能否成為最強CP?國際學校能否借力職業教育風口再次起飛?
為什么把國際學校和職業學校進行比較?
一來是因為生源。國際學校和職業學校中都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是由于中高考失利無法進入普高、本科體系而選擇這兩類學校的。口碑好的國際學校和職業學校中這樣的學生少一些,弱勢的國際學校和職業學校中這樣的學生多一些。而學生會選擇國際學校還是職業學校,除了學生學術水平外,也跟學生的家境和父母的期望密不可分。
(相關資料圖)
二來是因為政策。近幾年,國際學校受到政策管控愈加嚴格,而與此同時,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卻越來越強。這樣的導向就使得有一部分原先做國際學校的集團開始轉型辦職業學校,或增加一個職教班。尤其像在最近的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上,中國職校學生發揮格外出色,獲得多項冠軍,持續領跑獎牌榜,為國爭了光,就更使得職業教育受到重視。
既有政策引導,又有C端和B端的市場需求,職業學校是不是就能大放異彩?
01本土品牌能否拓荒?
國際學校的品牌少部分是自創的,更多的喜歡引進外國,尤其是英美名校的品牌。過去常有音譯過來、帶有國際、雙語等字眼的校名,現在不少已根據要求做了整改。而職業學校的品牌往往比較樸實,大部分是自創的,比較常見的是,由城市+專業+職業技術等標識出是職業院校的后綴構成。
另外還有一部分職業院校的品牌也是引進的。比如新開的職業院校,或想要向家長展示出其優于他校實力的職業院校,可能會去引進優質大學分支品牌,或者職業院校中的知名品牌。同時也從這些品牌的母公司獲得不少課程、師資、特色項目、托管、資金、行內企業等等的幫助,使得自己的職業院校品質更為優良。
此外,最近很熱門的,國內職業學校與外國職業學校一起做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這樣就會在原本的校名、或下屬的某個學院名稱后再增加外國學校的名字,來構成新的品牌。
其實,職業院校引進別家品牌的情況,與國際學校曾經很流行的引進公辦名校或英美名校的品牌接近。但職業教育有政策支持,且它們正處在逐步受到社會重視、欣欣向榮的階段,所以特別需要強大的國內品牌和國際品牌加持,這對于吸引家長和學生而言非常重要。
02高地、洼地,選擇不同
選擇什么樣的品牌、開哪類學校,很重要的一點是看這所學校所處的“土壤”。很多人覺得,一個地區教育底子好的話,開哪類學校都會好。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但不多。上海、江蘇的大城市大概可以算得上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國際教育都比較強的城市。這些城市重“公”也重“民”,重“文”也重“商”,重“傳統”也重“外來”,所以各類教育都能均衡發展。
但同樣是民營經濟發達的區域,廣東就“偏科”比較厲害。2021年GDI智庫發布的專科院校競爭力排名中,前100名院校有16所位于廣東省,居全國第一;在民辦高職高專排行榜中,前100院校有15所在廣東,也居全國第一。然而廣東的國際學校實力差距懸殊,最近還頻頻爆雷,基礎教育又落后于國內眾多省份,學生經歷了“地獄”般的學習模式后,成績還不盡如人意……更不用說,那些經濟遠不如廣東的地區,公辦意識更強的地區,國際教育就更難了,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倒反而可能各有各的精彩。
在中國剛剛完成脫貧攻堅,貧富差距仍然較大的今天,基礎教育是“小鎮做題家”們走出小鎮的希望,而職業教育則是幫助那些靠做題上不去的孩子們,通過另一項技能成為社會的棟梁。哪里都需要會技術的人才,都需要質優價廉的職業學校。目前職業教育發展比較好的廣東、江蘇,其經濟分別是全國前二,所以職業教育能幫助城市發展,而城市發展也給職業學校提供更多的畢業生就業崗位。相輔相成,良性循環。
但不是這個城市需要職業學校,各種專業的職業學校就都能活下來。職業教育不同于國際教育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分門別類太多。不同的專業都得分別找到政策支持、符合該地城市特色才能開得起來。這點我們在下文“課程與專業”中一并論述。
03技能+升學,兩條腿走路
跟職業學校的課程相比,國際學校的課程顯得簡單許多。雖然后者涵蓋的年齡段很廣,涵蓋的國家很多,“IB、英、美、加課程”都是主流。但不論引進哪國的課程,基本都是該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或許各國教學內容有增減,教學方式有差異,但總體上相對職教課程來說,還是比較統一的。另外,除課程來源國本土外,全球某一年齡段選擇這個國際課程的學生學習內容、考試內容都按照同一個大綱來,比較規范。即使不同國家的大學錄取要求有些差異,但還是共性更多。
然而,職業院校的課程則五花八門,中職、高職學段都要為學生走上就業崗位做好準備,開設技能型專業課程。中職還要額外準備走職教高考繼續升學的課程。更重要的是,每個專業背后都涉及一個大產業。比如,有的城市生產、出口家具比較多,那么該地的職業學校就會更多地開設與家具相關的專業。而有的城市正致力發展新能源,那么當地的職業學校也必定要為該行業培育大量的技術人才。所以不像IB、英國、美國等國際課程在能開得起國際學校的城市都可以找到,職業學校會開哪些專業和課程與當地的產業特色密不可分。
更何況,辦職業院校還要產教融合,要校企合作,才能給學生更好的實踐經驗。但企業角色和地位怎么設置,每個專業也都不同。
有的專業是生產類的,需要學會操作大型機器,常常會有工廠參與校企合作。其中有些工廠愿意與學校合作是為了招到合適的人才,從實習學生中挑選,或者直接“訂單班”委托學校按企業所需進行定制化培養。但也有些校企合作則是因為學校缺乏相關設備供學生操作練習、考證,所以把這部分實操課外包給了相關工廠。然而,這樣的校企合作,對工廠而言,可能盈利點就不太多,尤其在跟公辦職業院校合作時。因為公辦院校很難分學費給工廠,也不允許工廠向學生收學費,于是工廠不得不主要通過賣設備、教材等方式獲利。對于不少工廠來說,如果沒有其他好處,就顯得不太有吸引力。
而有的專業是服務類的,那與它合作的企業就無法靠賣器材設備獲利,比較常見的是作為勞務派遣,把學生介紹給國內外各相關企業,從學生和企業兩端收取費用。對于外國緊缺的某些專業來說,體量較大的勞務派遣也可以帶來一定收入。
另外還有兩種方式能吸引企業加入到校企合作中來。一是根據相應政策,向國家申請補助,獲得收益。二是該企業申請成為一個官方職業證書的考點,尤其是就業必須具備的證書。那就不愁有源源不斷的考生來參加了,然后再通過培訓費、考務費實現盈利。
04學生缺自信,職業教育陷困境
雖然國際教育中也分主動選擇和被動選擇國際學校的學生,但這兩類學生的家境都還不錯,因此他們和職業學校里的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較大的差別。國際學校的學生整體心理狀態可能要好于職業學校。家長對孩子所抱的期望也更高,更希望學校將孩子培養成留學精英,給家族掙回面子。
于是,國際學校在管理上,往往會按外國大學的升學要求來辦。如果是英系,可能學校在學業成績上抓得更嚴;如果是美系,大部分學校會安排學生參與多種多樣的素質教育活動,讓他們看起來全面發展,而且還更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意識和領導力。
可惜的是,職業院校的學生長期以來受到的認可比較少,所以內在比較自卑。采用國際學校的管理可能就不太合適了。曾有位職業院校的校長說過,他的學生中有將近四分之一從來沒有得過表揚,無論在家里還是以前的學校,都是被批評和“冷處理”的對象。所以培養學生健康自尊自信的心理可能是職業院校在管理上最大的難點之一,也是與國際學校、普通基礎教育學校的不同點之一。
對于從小缺愛缺表揚的孩子,最重要的是為他們樹立自尊、自信和自我價值感,沒有這些就沒有辦法提高學生學業和技能水平,甚至連最基本的課堂管理都難以維系。而這些恰恰是難以數據化衡量的,就需要教師另外設計一整套方案,讓學生在日常教學生活、校內活動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被關注、被欣賞、被肯定和被愛。要把這樣的學生管理好,肯定要付出更多的心力,采用更有針對性、個性化的管理方法才行。
結語
開一所職業學校和開一所國際學校在引進國內外知名品牌、合作辦學項目上,模式較為類似,但在適合開辦的城市、學校的管理方向上有較大差異。而最不同的地方,在于課程。國際課程的“甲方”是外國大學,而職業課程的“甲方”是企業。大學的錄取要求有分數高低、活動多少等“量”的差別,而不同產業、行業之間則可能會是“質”的差別。這也就造成了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更為復雜,不得不與多個迥異的企業合作,同時也必須為它們分別找到不同的、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才能長久。
作者 | ABB
圖源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