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現代教育報”即可關注我們
《最溫柔的教養》是吳恩瑛的代表作之一。吳恩瑛是韓國兒童教育領域權威專家,幾十年來一直致力于兒童心理教育的研究,被譽為“國民育兒導師”和“親子教養之神”。借助《最溫柔的教養》,作者向大家分享了她與孩子的說話之道。
《最溫柔的教養》最先觸動我的是“溫柔”二字。有一天,我去一家書店隨意閑逛,《最溫柔的教養》無意間映入眼簾,出于被“溫柔”二字的吸引,我翻開了這本書。書中一家四口和諧幸福的畫面和故事,頓時吸引、感動了我。
(資料圖片)
這讓我想起了身邊的家長們。我任教于北京郊區的一個小城市,真切地感受到現在的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但是,重視并不等于會教育。很多家長苦于不知道怎樣和孩子交流,面對孩子的各種問題經常茫然無措。《最溫柔的教養》這本書恰恰是給這些家長解決無奈、困惑和迷茫的一劑良藥。
那么,這本書告訴了家長什么呢?
一要溫柔地表達。孩子本是父母心中最珍愛的寶貝,愛,需要大大方方、溫柔地表達出來。溫柔地表達往往能夠傳遞很重要的意義,讓你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更加和睦。但很多父母羞于啟齒表達內心濃厚的愛意,總是把深沉的愛有意無意地掩蓋起來。吳恩瑛博士帶著我們大聲朗讀:“有你這樣的孩子,爸爸真的很幸福。寶貝,我愛你!”
二要溫暖地理解。在孩子宣泄負面情緒的時候,家長們習慣把“教育”變成“訓斥”和“說教”。試問:你理解孩子此時的心情和他此刻內心真正的想法嗎?你有想過怎樣表達才能夠平息孩子的負面情緒,甚至把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情緒嗎?我們像孩子一樣大時,最希望聽到父母什么樣的語言呢?吳博士告訴我們:“我們應該用心聆聽孩子說的話,用心體會孩子的話中所蘊含的情緒和心情。”當孩子用口“傾訴”時,不要打斷他,就算孩子扯著嗓子跟你頂嘴,也請閉上嘴,打開耳朵,用心去聽“傾訴”。只有家長抱著“空瓶子”的心態耐心傾聽,嘗試接納孩子的心情,孩子才會感到溫暖,他的內心世界也才可能向家長敞開。
三要溫柔地等待。當孩子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往往會沖動地鬧脾氣,這種狀況讓很多家長“撓頭”。這時候,作為家長,你是否感覺手足無措呢?是否為急于解決問題而心煩意燥、大發雷霆呢?“你現在這種情緒我們沒法聊天,媽媽有話要對你說,但是現在不合適,等你稍微冷靜點再說吧。”吳老師告訴我們,要學會等待、學會退讓,引導孩子明白,不論當下如何生氣,都不能放任負面情緒爆發,要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
四要有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溫柔”不是一味地遷就、姑息,面對意愿得不到滿足就撒嬌耍賴或者大吼大叫、摔摔打打的孩子,家長要用不容置疑的堅定態度讓他明白,無理的要求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同時,家長要把握好“溫和而堅定”的度,不能因為拒絕得過于嚴厲而變得不可親近,也不能反反復復強調讓說的話變成耳旁風。拒絕不是直白生硬,應耐心指出問題所在,細心幫助孩子明了正確做法。
《最溫柔的教養》啟迪我們,很多時候,家長需要站在新的視角,思考身邊的教育現象和教育方法。前段時間,有一位家長傾吐了自己的困惑:她家孩子平日里寡言少語,甚至“無視”家長的存在。我與這位家長聊起書中的說話之道,這位家長感覺非常“解渴”,并嘗試著用溫柔的話語和孩子溝通。那天晚上,孩子媽媽居然興奮地告訴我,孩子愿意和她聊天了。再后來,她的孩子逐漸變得開朗、自信、陽光,時常和她聊起班上的同學、老師……看到這位家長的轉變和眼中迸發出的光亮,我感覺到,賞識、激勵、理解、信任,已經像陽光一樣照進了孩子的心田。溫柔地表達是一種尊重生命規律的教育方式,它調動了孩子發展的主動性,讓孩子的生命狀態得以舒展。
具有生活化、情境化特點的《最溫柔的教養》,描述了家長與孩子共度生命歷程中經常遇到問題卻無計可施的130個真實情境。閱讀它,能夠教會家長用語言魅力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用充滿智慧的愛呵護孩子成長。家長朋友們,讓《最溫柔的教養》成為你開始改變的起點,帶著它和孩子一起踏上有溫度的人生旅程吧。
文字:胡美茹(北京市懷柔區第二小學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編輯:張秋穎
編審:郝彬
終審:王宇 蘇金柱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