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發展,校長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資料圖片)
2022年,中國高校人事調整密集,多所大學迎來了自己的新校長。
尤為令人矚目的是一批“985”高校,也迎來了新任掌門人。
超1/3的“985”高校校長發生變更
近期,我們對39所“985”高校校長進行了盤點,數據顯示,2022年至今(12月10日),其中15所高校校長發生了變更。
需特別指出的是,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在11月11日被正式宣布任新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12月5日正式卸任武漢大學校長;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在12月5日被正式任命為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同時卸任浙江大學校長。
但是這兩所“985”高校的新任校長由何人擔任,目前還是未知數。
圖片來源:人社部網站
對2022年已迎來的13位“985”高校新校長(武漢大學和浙江大學校長暫缺,故不在以下分析中),我們分析發現:
13位新校長均為博士學位,其中 兩院院士占比高達62%(總計8位)。北京理工大學的領導班子,實現了書記、校長雙院士的組合:黨委書記張軍和校長龍騰,均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3位新校長中,僅有1位女性——東南大學校長黃如。2015年當選中科院院士的黃如,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女院士。據悉黃如此次履新的東南大學,是她本科和碩士研究生階段的母校。而在擔任東南大學的掌門人之前,黃如曾是北大副校長。
13位新校長均為“60后”,平均年齡為56歲。最年輕的“985”高校校長僅53歲,分別是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馬駿、東南大學校長黃如和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張立群,均為1969年生人。
期待新校長大有作為
大學的發展情況,與校長息息相關、緊密相連。
我們通過對“985”高校校長履歷分析還發現,他們均具有豐富的高校工作經驗,都曾擔任過其他知名高校的校長或副校長一職。
對于已相繼換帥的13所“985”高校,其新校長有的是“校內提拔”而來,譬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山東大學等5所高校。
高校主要領導的選拔和任命是個復雜的過程。不可否認的是,“校內提拔”而來的新校長,更了解學校的過往歷史和當前客觀狀況,更熟悉校內各部分管理工作,對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校內各種利益關系也有更清晰的了解,能夠更快速、順利地開展未來的新工作。
有的則是“外部空降”而來,譬如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南開大學、重慶大學和廈門大學等8所高校。
相較于“校內提拔”而來的新校長,有研究指出,“外部空降”而來的新校長,不易被舊有的思維模式束縛,更利于在校內開展大的改革,且豐富的外部工作經歷能夠拓寬大學的視野和發展,但由于其與學校之間不夠熟悉,工作伊始可能需要一定的磨合時間。
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兩所大學的校長變化。兩位新校長在調職之前,均任職于中央部委。
中國人民大學新校長林尚立,畢業于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曾任該校副校長,中央政策研究室秘書長、副主任;南開大學新校長陳雨露,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系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后調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又于2011年11月回歸中國人民大學任校長,2015年起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前任校長去哪了?
新校長上臺,前任校長卸任后去哪了?這是個令人好奇的問題。
通過資料搜索發現,已相繼換帥的“985”高校,前任校長的情況各不相同:
有4所大學的前校長繼續留在本校,擔任學校的黨委書記一職。例如清華大學前校長邱勇、北京大學前校長郝平、北京理工大學前校長張軍、廈門大學前校長張榮,現在均為所在學校黨委書記。
查閱過往發生人事調整的高校可發現,從校長“就地”轉任為書記,算是個常見操作。
有2所大學的前校長,現為其他“985”高校的新一任校長。例如重慶大學前校長張宗益,現為廈門大學校長。比較特別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高松自2021年11月擔任中山大學校長以來,同時還繼續擔任著華南理工大學校長一職,直至今年8月份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立群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兩所“985”高校才結束了“共享”校長的特殊時期。
有4所大學的前校長,已履新中央部委。例如前文提到的武漢大學前校長竇賢康,2022年11月被任命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南開大學前校長曹雪濤,2022年9月被任命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東南大學前校長張廣軍、浙江大學前校長吳朝暉,分別在2021年11月和2022年12月,先后被任命為科技部副部長。
值得一提的是,現任國家部委領導中有不少出身于高校校長。為何他們都紛紛走上仕途?其實不難發現,因為他們都是各自研究領域的佼佼者,專業深耕是他們得以被重用的主要原因,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大學的掌舵人——校長,對學校的發展無疑具有重要作用。未來,這些新任校長將給這些“985”高校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帶來怎樣的影響與動力,我們拭目以待。
主要參考文獻:
各大學網站、教育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