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文言虛詞。用法很多。舉例如下:當(dāng)順講。《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山澤山林不逢不若”。不若就是不順。還當(dāng)及講。《論語-學(xué)而》“未若貧而樂”。做稱呼代詞,當(dāng)你講。即汝、爾。《捕蛇者說》“更若役復(fù)若賦”。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內(nèi)容,大家可以參考。
文言文詩句中若表示你的句子
若,汝也。——《小爾雅》
惟若寧候。——《考工記·梓人》
(資料圖片)
若則有常。——《儀禮·士昏禮記》
若肯發(fā)兵助我乎?——《漢書·匈奴傳上》
若不恭命。——《墨子·明鬼下》
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國語·晉語四》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史記·陳涉世家》
若輩得無苦貧乎。——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假如: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若反國,將為亂。——《史記·趙世家》
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左傳·隱公十一年》
若印數(shù)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宋·沈括
像: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墨子·尚賢中》
肌膚若 冰雪,綽約若處子。——《莊子·逍遙游》
關(guān)山度若飛。——《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涯若比鄰。——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整理
1、像。
例句:《赤壁之戰(zhàn)》:“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
譯文:何況劉豫州乃大漢皇室的后裔,英才蓋世,群士仰慕,猶如眾水歸海。
2、及;比得上。
例句:《鄒忌諷齊王納諫》:“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譯文:徐公不如您美麗啊。
3、你;你們;你(們)的。
例句:《鴻門宴》:“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譯文:你進(jìn)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請求舞劍助興,趁機(jī)把劉邦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
4、這樣的;這。
例句:《齊桓晉文之事》:“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譯文: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像爬到樹上卻要抓魚一樣。
5、至于。
例句:《齊桓晉文之事》:“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
譯文:至于民眾,如果沒有固定不變的產(chǎn)業(yè),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
6、假如;如果。
例句:《殽之戰(zhàn)》:“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譯文:如果悄悄派兵前來,就可以占領(lǐng)他們的國都。
7、或;或者。
例句:《漢書·食貨志》:“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
譯文:即使有時有軍役,亦或者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會窮困匱乏,天下仍會平靜安寧。
8、好像;似乎。
例句:《桃花源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譯文: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