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26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 分鐘
(資料圖)
大千世界,五彩繽紛;蕓蕓眾生,人各一面。
三百多年前,哲學家萊布尼茨站在普魯士王宮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也一樣,教育中遇到的學生各種各樣,每一個個體迥異,都有其獨特性,舉世無雙。而教育的本質是成就,這個成就的載體是我們老師的手中的那把“尺子”。
1
用“因材施能”的尺子
“發揮”孩子特長點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每個人各方面的能力是不同的,一個學生喜歡勞動不喜歡學習,我們不能說他是無用之人;一個學生樂于助人,學習成績一般,我們不能說他是不合格的;一個學生畫畫很有天賦,但數學方面很遲鈍,我們不能說他沒有希望;一個學生成績突出,但是偷懶耍滑不喜歡勞動,或者高傲自滿不團結同學,我們也不能說他是優秀的。多一把“尺子”,才能多發現一批好孩子。
在我們的班級,應該有很多具有特長的孩子可以挖掘,比如說美術好的,可以擔任美麗班級的“設計師”;點子多的,可以成為班級活動“策劃師”;善于交往的,可以成為班級喜事“播報師”;內斂低調的,可以擔任課堂表現的“統計師”。
一個不完美“另類孩子”的特殊癖好,教育者如何調整自我心態,正視其不同,用“因材施能”的尺子去丈量他,順勢挖掘,去成就他呢?
曾經我遇到過這樣一位學生,他的名字叫小雷。在同學看來,小雷是個怪異的人,長得很白凈,卻總是玩一些跟“臟東西”有關的事兒,一下課就去“亂玩”,翻開草坪找蚯蚓,摘來樹葉養毛毛蟲,抽屜塞滿了五花八門的“臟東西”。
一次,一個同學想向小雷借筆,打開了他的鉛筆盒,結果被飛出的一群蒼蠅;另一次,同學伸手摟住他的脖子抱著他,發現他肚子里有軟乎乎的東西,原來是一只青蛙。之后,同學們再也不敢去“打擾他”。
一次班級衛生打掃,大家把小雷放在桌子底下的“臟東西”統統丟進垃圾桶,倒進垃圾屋里。小雷發現后竟然發瘋般地沖到垃圾屋,用雙手翻開各種垃圾。
原來,他抓了一只懷孕的母螳螂,結果被丟了。他有點激動,說那是兩條生命,并解釋道:“母螳螂的肚子有六個節片,公螳螂有八個,母螳螂吃了公螳螂,才有了小螳螂。”
不可否認,這是一個具有獨特才能的孩子,他的個性才能是需要教育者去正視、去發現的,更需要精心培育。我趕緊聯系了負責科學實驗的小王老師,并把小雷進行個性化的介紹,在深得王老師認可后,小雷正式加入學校“未來實驗室”。
一段時間后,他成為了“研究員”,那些“臟東西”竟然可以移入“未來實驗室”專柜,據王老師反映,他正在開始創造屬于自己的科學觀察日記。
這個故事印證了這句話——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完美世界,關鍵是作為老師,我們如何去挖掘。教育,呼喚個性化培育。用好“因材施能”的這把“尺子”,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處,我們有理由相信,像小雷這樣孩子,只要充分信任,不斷給予他們良好信念,鼓勵不斷在實踐過程中去努力、創造,讓其得到充分的個性化發展,他的未來將無可限量。
2
用“弱項優學”的尺子
“激活”孩子進步點
教育管理中,也會遇到非常弱,又讓我們覺得“無可奈何”的學生,這時,需要我們用好“弱項優學”這把“尺子”。
坤,一個被同學認為“什么都不行的”孩子,之前他在班級擔任很多職務,可是什么都沒有做好,“澆花——花枯了”“養魚——魚死了”“管理書架——書丟了”“管理值日——扣分了”甚至“拿東西——也錯了”,他的自我評價非常低,也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于是我開始觀察,發現他做不好的一些原因:擔任“綠色管理員”時,會每個課間給花澆水;擔任“生物管理員”時,兜里放著一大包金魚飼料,每個課間偷偷放一點到魚缸里;擔任“圖書管理員”時,總是一句大大咧咧地“你拿去吧”,結果沒有記住誰借走;擔任“勞動委員員”時,總嫌棄別人值日太磨蹭自己全身心地干起來。
看到他積極投入卻毫無收獲的無奈樣子,我跟他商量,讓他擔任“安全管理員”,他把這件事做到極致,下課催同學們離開教室,以便于他關燈鎖門;同學到教室拿東西向他借教室鑰匙,他怕同學弄丟,凡事都親自到教室;同學因故遲點離開教室,他總會在一旁等候,以能自己親自鎖門。
最令人感動的是,一次他發燒了,一大早先來教室開門再到醫院就診的事情讓同學們感動不已,一致推選他為班級“感動人物”。而后來,在下一次分小組的時候,大家都紛紛把他納入到自己名單。
教育,就在于善于發現,相信孩子一定能夠成功。在這個過過程中,用好“弱項優學”的尺子,“激活”孩子進步點和亮點,啟迪他們在付出貢獻的過程中,去實現他們的價值,去獲得認可,去收獲自我成長。
3
用表揚與批評的尺子
“看見”孩子的成長點
在我們學校,遇到孩子表揚的事情,我總喜歡把芝麻說成西瓜;如果說遇到孩子要批評的事情,我常常把西瓜說成芝麻。
我們學校有位同學,我在這里姑且稱他為閆同學,他今年小學四年級。在他二年級的時候,我就認識他,因為他能將《出師表》全文背誦;他在二年級就已經讀了不少歷史書籍,他跟老師們講起歷史來,頭頭是道;但是他也是一個常常違反規則的同學,成為了德育處、乃至校長室的常客,到我的辦公室不緊張,到德育處似乎也很淡然。怎么辦?
我們后來發現,這位同學,他之所以違反規則和紀律,是因為他想求得關注。于是,我們的數學課堂開展了“小先生”制:三年級所學的語文、數學他都會,我讓他走班來當“老師”,給三年級各個班的同學上課。
上著上著,這樣的“小先生”制,結果成了我們教學改革的一個小策略。閆同學也因此很少走進德育部門和我的辦公室了。
我們的升旗臺也常常是鼓掌聲、歡呼聲、喝彩聲一片。在這個臺子上,我們搭起了對孩子大聲表揚的舞臺。
曾國藩曾經說過:揚善于公庭,規過于私室。公庭就是大庭廣眾,私室就是私人空間。也就是說,表揚我們要大聲一點,讓更多的人知道;批評應該小聲點,應該讓更少的人知道。
那么,我們在學校是不是應該給每一個孩子一間屬于他的私室呢?這里的“私室”不僅是空間的概念,我覺得應該把它轉成教育的表達,這里的私室應該是寬容、容錯,學校應該是一個讓孩子犯錯誤的地方,一個孩子如果不犯錯誤了,還叫孩子嗎?
教育,本是一位不完美的人,帶領一群不完美的學生,奔赴完美的一個旅程。因此,我們的教育應該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用“多一把尺子”的方式,依據學生不同的個性因材施教,努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優勢,培養其個性品質,升華其個性意志,在培育其全面發展的同時,促進其鮮明的個性成長,成就最好的自己,讓我們的身邊多一群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