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34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 分鐘
(資料圖)
黃華偉老師在《追問“備課”邏輯,預走“學生做任務”道路》一文中,用高中語文的一個單元學習任務為例,展示了他在教材任務基礎上,根據(jù)學情進行再設計的過程,并分享了對學習任務設計的思考。
其中,黃華偉老師文章中的有一點讓我印象深刻:
教材要求,不是非遵循不可,但教材應該是我們最值得信賴、依靠的“學習內(nèi)容”體系;我們未必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再編一個學習內(nèi)容體系”。
在設計學習任務時要:“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學情,再加斟酌。這時我們就開始成為一個課程研發(fā)者、一個課程設計師……”
我完全認同黃老師的觀點,國家課程是教育部集全國之力研發(fā)的課程體系,其配套的教材理應成為我們最信賴的學習內(nèi)容來源。
另一方面,我國幅員遼闊,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差異巨大,在應用教材的時候,還需要根據(jù)具體學生情況,對教材任務做調(diào)整,設計適合學生的學習任務。
在設計學生任務時,理解學生,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任務則是教師的基礎工作。那我們?nèi)绾伟堰@項基礎工作做好呢?
1
理解學生才能促進學生完成任務
進入真實的教學中,很多老師面臨的情況是,布置了學習任務,大部分學生都無法按照預期完成。由于任務太過復雜,學生和家長齊上陣的情況也不少見。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也不復雜,就是教師在設計任務的時候不夠理解這群學生,導致完成任務所需知識、能力,超出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為了設計合適的任務,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學生:
1.學科知識
首先,厘清完成任務所需的學科知識,判斷學生對這些學科知識掌握的情況。完成一項任務,需要學生具備相應的學科知識。
比如,數(shù)學課上,當教師為學生布置制定一日計劃的任務時,需要學生先掌握更小的時間單位,能夠理解整時、半時、分鐘等概念。
2.個人經(jīng)驗
完成學習任務往往需要一些背景知識和個人經(jīng)驗,學生所擁有的關于該任務的背景知識、個人經(jīng)驗也是教師需要考量的維度。
我之前在一個農(nóng)村小學訪校聽課,老師用坐地鐵作為任務背景,但這些農(nóng)村孩子大部分沒有過坐地鐵的經(jīng)歷,課堂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3.學生興趣
有時候,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并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因而很多學生會對此應付了事。在設計學習任務前,教師需要評估學生對于該任務的興趣和完成任務的動機。
例如,最近兩年《孤勇者》這首歌十分流行,很多老師就嘗試在自己的學習任務里面引入相關元素,殊不知,中學生卻告訴我,《孤勇者》是小學生喜歡的歌曲,我們早就不感興趣了。你看,把握學生的興趣,這要求教師需要對學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4.能力基礎
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除了需要先前知識,還需要一些能力基礎。教師需要評估學生是否已經(jīng)具備那些完成任務時所必須的能力。
在實踐中,很多老師會布置自主學習任務,但細問起來,大部分老師對于自己學生已經(jīng)具備哪些自主學習能力都不是很清楚,更沒有細想如何支持學生完成自主學習。
而在自主學習方面有經(jīng)驗的教師就會意識到,自主學習是一項能力,是需要有意識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不是簡單布置一個自主學習任務就不管了。
5.難點預測
設計任務時,教師需要預測學生完成該任務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障礙,為學生的發(fā)展搭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順利應對挑戰(zhàn)和障礙。
例如,在很多跨學科的項目中,項目管理本身就相當復雜,也常常成為完成項目的障礙。這時,老師們就應該提供成熟的項目管理工具,并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持續(xù)給予項目管理方面的支持,幫助學生把精力集中在項目管理之外的其他能力的發(fā)展上。
不過,日常和老師的接觸中,我發(fā)現(xiàn)老師們往往忽略“能力基礎”和“難點預測”這兩條的分析。如果這兩項處理不好,項目很容易爛尾。
我看到很多項目制學習中,教師希望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務,但是教師設計任務時并不知道學生們當前的合作能力水平,也沒有設計專門的支架來發(fā)展學生的合作能力。這導致學生們合作不起來,有效地合作成為了學生完成任務最大的卡點,造成任務目標無法達成。
針對上面這種情況,我們區(qū)分了“任務需要用到學生的合作能力”和“任務是為了發(fā)展學生的合作能力”這兩種不同的情況。
作為老師,只有確認學生們已經(jīng)具備了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合作能力時,才能夠設計需要“用合作能力”完成的任務。否則,在課程的學習目標中就應該把合作能力放進去,并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有意識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來支持學生發(fā)展合作能力。
2
怎樣理解學生?
上面我們知道了理解學生的基本維度,接下來跟大家分享理解學生的具體工具和方法,大家在實操中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聯(lián)合使用。
觀察法
通過簡單的觀察,教師就能夠收集到很多關于學生的信息。比如,在他們的日常活動中,他們對什么話題、活動感興趣,在他們與其他同學溝通、合作時他們的表達能力、傾聽能力和處理沖突的能力等。
我的一個同事在剛接手一個班級時,設計了一個合作比賽的任務,希望學生在分組競爭中學習合作的方法??墒牵蝿談傔M行到一半,有兩組學生就打起來了,同事的精力就從教學轉(zhuǎn)移到了勸架中。
課后復盤時,同事回想起,其實他自己幾乎每天都能看到這個班的同學在辦公室處理各種沖突事件,有吵架、打架等。但在備課時,卻忽略了將自己的日常觀察和“理解學生”這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起來,造成了一次教學的失敗。
問卷或調(diào)查法
除了日常觀察,我們還可以在課程開始前通過一個小問卷或小調(diào)查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點、思維方式等,一般建議問卷或調(diào)查的篇幅不用太長。
比如,在語文的單元教學中,如果單元的核心知識是“仔細地觀察”。老師可以在授課前,給學生發(fā)送調(diào)查問卷。通過問卷了解學生的已具備的觀察能力,哪些是學生容易觀察到的,哪些是學生容易忽視的。
問卷問題如下:1.在你每天上學的路上,有哪些好看的景色?2.在我們的校園中,你最喜歡的是什么?
與學生一對一溝通法
在安全信任的氛圍中,師生一對一溝通能夠最深入地了解學生內(nèi)心的想法。特別是那些阻礙學生達成目標的難點,通過有設計的問題串,能夠明確地診斷出學生卡點。
在一對一溝通中,讓學生敢于真實地表達是最重要的。
教師不要為了鼓勵學生,而否認學生對于困難的判斷。“這其實并不難,你試試就知道?!边@樣的反饋,會降低學生的自我效能,同時阻礙學生更多地表達。
同時,教師要擅于“友善地”提問。盡量少用“為什么”作為開頭來提問,這樣的問句容易讓學生感覺是在被責怪。教師可以說“關于這個困難,可以再多說一些細節(jié)嗎?當時你的感受是怎樣的?”
另外,如果直接問學生的困難,學生可能很難想起,或者說很難意識到。這時候,可以提供幾種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做選擇,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想法。
與家長、其他任課教師溝通法
家長是學生信息的重要來源,特別是在當今信息技術發(fā)達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比較方便地和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過往經(jīng)歷,也可以通過問卷的方式,快速收集一些信息。
比如,在一年級的課堂上,老師設計的教學核心概念是“集體活動”。老師需要了解學生對集體活動的基礎認知、個人經(jīng)驗和個人興趣,可以在課前,向家長發(fā)送調(diào)查問卷,提出兩個問題:
1.周末,你會帶孩子參加哪些活動?
2.孩子最喜歡的周末活動是什么?
學生在其他任課教師課上的表現(xiàn),也是我們可以重點參考的信息,特別是那些具有跨學科穩(wěn)定性的能力和素養(yǎng),比如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過往學習記錄分析法
這個方法適用于那些已經(jīng)在校一段時間的學生。如今,大部分學校已經(jīng)有了記錄結果評價的數(shù)據(jù)庫,部分學校還建立了過程評價數(shù)據(jù)庫,甚至還有電子化的學生作品檔案袋,分析和利用好這些資料,也能夠為教師理解學生提供很大幫助。
團隊建設活動法
在課程正式開始前設計一個與實踐任務相關的團建活動,通過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安全的氛圍,讓學生們體驗任務中的問題解決過程,在一個小的模擬環(huán)境中收集學生們的反應。
比如,在一年級的數(shù)學課《學會分類》上,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所有書本混在一起,然后用最方便找到的方式進行分類。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可以在互動中喚醒自己的已有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收集到學生對于分類、分類標準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做進一步的學習任務設計。
3
理解學生作為一種信念
過去的教育強調(diào)“知識”學習,核心素養(yǎng)時代,教育強調(diào)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更復雜,更有挑戰(zhàn)。教師的角色也需要從知識的分發(fā)者,向?qū)W習的促進者、支持者轉(zhuǎn)變。
在這樣的教育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完整理解學生,教師才能設計出合適的學習任務,設計有效的學習支持,真正的學習才有可能發(fā)生。
素養(yǎng)教育潮流中,“理解學生”應該作為一種教育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