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是是很出名的,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認為好學的表現是什么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資料圖)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的食物不求過分飽、住的地方不求安逸、做事敏捷、說話謹慎、從書本上修正做人的道理,就算好學了。
孔子主張安貧樂道,生活不能太注重物質的奢侈享受,吃的時候不用吃太飽,住的地方不用太豪華,太安逸。不需要太關注物質,而忽視了內心精神世界的追求。
孔子的思想主張有什么
一、仁治:
“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論語》一書中講到“仁”有104處,君子107處。人與仁的概念,使用頻率是相當高的。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意思是說所謂仁,就是人,親愛親人是最大的仁。
二、德治:
就是主張用“德治愛民”的思想治理國家。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環繞北極星那樣,心悅誠服的接受統治。
孔子的“德治”思想:
一是要求統治者必須減輕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削減苛捐雜稅,使人民得到寬和惠。
二是注重犯罪的經濟原因,認為盜竊的發生在于統治者的貪得無厭,百姓得不到好處而為,主張富民、裕民,先富后教,反對“不教而殺”。
三、禮治:
就是主張用“禮”的方式治理國家。孔子認為立身治國非有禮不可,在《論語》一書中有74處記載論禮。孔子說“為國以禮,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意思是禮是治理國家的法則,就像秤、繩墨、規矩一樣的重要;不以“禮”治國就如沒有耜(古代的農具,用于鋤地)而要耕地一樣。
四、人治:
在治國的問題上,孔子很重視統治者個人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提出為政在人。
孔子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4.故君子居易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作者:孔子
5.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6.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7.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8.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9.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10.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作者:孔子
11.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12.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13.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1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15.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