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視野進行教育智庫評價既是在全球教育智庫評價中發出我國教育智庫聲音的重要方式,也是審視我國教育智庫發展現狀、明晰國內教育智庫與國外領先教育智庫之間差距,進而找到可以學習、借鑒的標桿和榜樣的重要舉措。
12月17日,方略研究院、長江教育研究院聯合在“2022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50人圓桌論壇”上發布《2022全球教育智庫影響力評價PAP研究報告》(下稱《報告》)。自此,課題組已連續4年對全球教育智庫的影響力指標進行監測,并發布相關研究報告。( 2019年,課題組于第六屆和苑和平節上雙語發布首個《2019全球教育智庫影響力評價PAP研究報告》 )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01
教育智庫上榜情況
方略研究院執行院長胡皖琪博士代表課題組在論壇上發布《2022全球教育智庫影響力評價PAP研究報告》
《報告》以社會結構的影響力分析框架為理論基礎,從決策影響力(political influence)、學術影響力(academic influence)和大眾影響力(public influence)等三個層次(三個維度的英文首字母連在一起,即組成“PAP”)對全球教育智庫進行評價研究,并從這三個層次對中外知名教育智庫表現進行比較分析,為提升我國教育智庫影響力提出若干建議。
《報告》在往年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向二十余位教育智庫研究方面的專家進行了意見征詢,對本評價報告中教育智庫的邊界、名單、評價指標體系等進行了明晰和調整。本報告中的教育智庫名單,參考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2020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南京大學的《CTTI來源智庫發展報告》、清華大學的《清華智庫大數據報告》,以及《中國教育智庫評價SFAI研究報告》等權威報告進行初始名單匯總,結合專家意見進行增補和調整,補充了QS教育學排名前50高校教育相關研究中心。
最終,通過多輪的篩選,本次《報告》共包括了105家教育智庫。其中,從國家來看,有44家國內智庫,56家國外智庫,5家國際智庫;從類型上來看,有56家高校智庫,28家政府智庫,還有21家民間智庫。
具體排名榜單如下:
圖1 國內教育智庫排行榜
圖2 國外與國際教育智庫排行榜
在國內智庫榜單方面,排名前3的智庫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從智庫類別上看,排名前10的教育智庫中,4成為政府智庫且屬于教科院智庫,6成為高校智庫,反映出國內政府智庫與高校智庫的影響力較大。
在國際與國外智庫榜單方面,從國家與地區看,入選名單的61家國際與國外教育智庫中,美國智庫占比近4成,英國智庫占比近2成;排名前10的教育智庫中,國際智庫占半壁江山,3家為美國智庫,1家為澳大利亞智庫,1家為歐洲智庫,反映出歐美智庫的影響力居于世界領先水平。
02
中國教育智庫高質量發展的問題與對策
圍繞著智庫影響力構建,通過對比調研,《報告》也對我國教育智庫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和意見。
清晰的目標是撬動成功的支點。教育智庫對自身的愿景使命是否清晰,定位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智庫后續的發展。在調研中,《報告》發現大部分國外智庫對本機構的定位都非常清晰,幾乎每所智庫都會在官網明確列出自己的使命和愿景,并且大部分教育智庫的使命愿景均與教育政策相關。反觀我國,相當多的教育智庫由政府部門或高校科研機構轉型而成,對自身的定位還保持原有的慣性,對新型智庫的使命和愿景還不夠清晰。以占我國教育智庫主體的政府智庫和高校智庫為例。前者多由政府建立或發起,以財政撥款為主要經費來源,大多兼具行政智能,運作模式部門化和行政化比較顯著。研究獨立性不足,習慣于迎合上級要求,完成“命題作業”,更多為政策進行宣傳、闡釋和合理性證明,而較少會參與到政策出臺前的咨詢和政策制定的過程中。而高校智庫則往往和教學、科研緊密相連,人員學科化明顯,研究更偏理論性或出自研究人員個人的學術興趣,對國家關注、群眾關心、社會關切的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興趣不高、研究不足。因此,對于國內教育智庫而言,需要進一步清晰自身作為獨立教育智庫,而不是教育研究機構或教育行政部門的定位,明確智庫資政啟民的使命和愿景,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具體工作的開展。
在智庫研究中,我國智庫的研究方法多樣性還不足,更具體的說,是基于調查、基于實證的量化研究還比較少。在調研中,《報告》發現,國內智庫則更多習慣從宏觀視域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對中觀、微觀層面的教育教學問題關注度不高;相關研究多采用文獻分析、理論思辨等研究方法,基于數據的實證調查與政策評估研究不足。為此,《報告》建議國內教育智庫應進一步加強智庫研究和項目的實證性。具體來說,一是在組建教育智庫研究團隊的過程中,加強實證研究和跨學科背景的人員組成。可以通過招募專職和兼職研究人員的形式,吸引更多有理工科、經濟學、社會學背景的研究人員參與,從而提升研究團隊的綜合性和交叉性;二是扭轉“單打獨斗”和“獨坐書齋式”的研究模式,多與政府部門、行業企業等進行團隊合作,針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育現實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三是提升智庫的信息化建設和數字化水平。一方面把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結構化沉淀,另一方面注意積累和建設自己的數據庫,加強教育智庫數據的規范性、公開性和共享性。
2022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50人圓桌論壇
“2022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50人圓桌論壇” 由長江教育研究院、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共同主辦。本次論壇以 “加快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進程,建設教育強國 ” 為主題,另設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構建高等教育中國模式三個平行分論壇。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 周洪宇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原副部長級專職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 管培俊 ,湖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 周靜 ,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趙凌云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黃國斌 ,河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河南大學教育學部部長 劉志軍 ,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督學、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王文森 ,廣州大學副校長 吳開俊 等30多名專家學者,聚焦當前教育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進行了多層次、多維度、多視角的交流,為黨的二十大后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思路、凝聚了共識,體現了鮮明的實踐導向和現實導向。長江教育研究院簡介
長江教育研究院是在湖北省教育廳的支持下,由華中師范大學和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聯合發起,于2006年12月16日成立的教育研究機構。由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擔任院長。
長江教育研究院本著“全球視野、中國立場、專業能力、實踐導向”的指導思想,“民眾立場、建設態度、專業視野”的立院原則,聚集了一批國內外知名教育專家資源,搭建了一個以文化出版企業為依托、聯系相關教育專家和教育管理部門的平臺,形成了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政策研究為重點、出版企業為依托、政府支持和社會參與為支撐,“學、研、產、政、社”優勢互補、協同推進的新型體制機制。
近20年來,長江教育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打造新型教育智庫“重器”,努力讓智庫的“謀劃”轉化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智庫的“方案”轉化為實際行動,智庫的“言論”轉化為社會共識,更好地為改革貢獻力量。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在中國智庫索引評選中社會中智庫類MRPA測評綜合排名全國第三,MRPA資源效能測評全國第一。2017年入選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2017年度中國核心智庫”。2018年在中國智庫索引社會智庫類PAI值評分榜排名全國第二。
方略研究院簡介
方略研究院是踐行教育研究的全球智庫,總部設于北京,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等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均設有分站。
研究院設有專業的學術指導委員會和特約顧問委員,連通政策管理、學術研究、教育實踐等多方視角,通過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研究分站,攜手教育研究員針對高校戰略與管理、學科與科研建設、學生培養等教育主題,進行嚴肅的調研和科學的分析,結合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的范式,活用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的方法,提煉形成研究結論和觀點。
方略研究院旗下擁有以專注于教育的研究性媒體“一讀EDU”為代表的媒體矩陣,通過提交內參文件、發布研究報告和榜單、參與承擔課題和項目、組織行業活動和專業會議、提供專題策劃和宣傳報道等多種形式持續發聲。
同時,依托自身數據、技術優勢,方略研究院還為教育主管部門、教育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學術組織等提供雙一流、國際化、人才培養、教育質量保障等主題的線上、線下解決方案,為教育研究和教育決策者:
提供從教育理論到教育應用的研究支持 協助教育決策從戰略到戰術的落地執行 加強對教育決策從制定到執行的有效評估 提供數據支撐的開放式智庫共建和協同合作囿于篇幅,僅展示《報告》部分數據內容,如果您希望獲得完整《報告》,請添加"一讀君"微信(微信號ID:edu_yidu),并回復“《報告》”。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一讀EDU”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一讀EDU”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文章不錯,分享給更多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