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熟悉處,越沒有風景。
如同每天吃飯,教師每天都要備課,不少教師在日復一日地重復中,越發感覺不到備課的樂趣,更不容易看到——備課是個技術活兒。
【資料圖】
其實,讓人熟悉的備課中,隱藏著對教學探索與琢磨的意趣。越是深刻的研究對象,越容易以普通到過目就忘的姿態,從你眼前飄過……備課中所蘊含的,就是教師職業成長的機密。把課上好,課比天大。在備課上下足功夫,讓備課助力教師的成長。
打開密碼箱,你需要一把“鑰匙”
教學,一個密碼箱;備課,猶如打開密碼箱。
打開它,是個技術活。打開它,你會感受到教學中的驚喜與清醒,你能和學生一起,完成一層又一層的超越。哪怕僅是在細枝末節處的發現,也能讓師生一起體驗到學習無以倫比的魅力。
例如在《橋》一課中,當有人在洪水面前大喊“黨員也是人”的時候,文中的那位老漢,僅是“冷冷地說”。在這喧鬧的環境中,為何要“冷”?倘若“熱”起來,“吼”起來,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備課時發現的一個細節,就像獲得密碼箱的鑰匙,揭開人物身上隱藏的秘密,體現人物臨危不亂的指揮智慧,尤其值得琢磨。這一細節一旦被捕捉,牽一發動全身,人物的品格立刻清晰可見。
只不過,在備課時,需要一定的技術。
再比如說《田忌賽馬》。其中田忌和孫臏出主意時,兩人有幾輪對話。每一處,田忌都是著急忙慌地“問”,而孫臏總是胸有成竹地“說”。備課時,發現這一“問”一“說”之間,孫臏把握了時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小小的字眼,透露了天機。把握了細節,解開教學之秘。
發現字里行間之秘妙,需要方法,有難度。難道說,備課不是個技術活嗎?
你會問:有具體操作的方法嗎?當然有。例如備一節作文課,你需要“三點支撐”,這三點就是可行的方法:
第一點,認清教材的教學點是什么。“教學點”,就是明確到底要教什么?教學的目標是什么?要帶著學生寫出什么?完成什么樣的作品?提升什么樣的能力?教材中的訓練點,必須解讀。
第二點:認清寫作的支撐點是什么。“支撐點”就是學生在完成本次習作時,到底需要解決什么問題?要獲得什么幫助?備課時老師應該有針對性地查證、篩選,要為學生順利完成本次寫作提供支撐。
第三點:認清教學的著力點是什么。“著力點”就是教師執教時的發力處。進入教學后,重點教什么?該教成什么樣?為了達到目標,要如何計劃流程?怎樣確保效果?教學設計講究流程,安排流程就是技術的體現。
寫作教學備課時的“三點支撐”就是三個可供參考的方法,是備課時需要掌握的工具。就像打開保險箱,需要掌握密碼,需要擁有鑰匙。
課堂無常,你需要這些“應急措施”
備課的技術,還是一種“應急技術”,因為課堂中有“人”,那是千差萬別的個體。
確實,有經驗的都會提醒青年教師:在準備中,除了要對教材進行研究,對教學進行規劃,還要考慮到突發情況。例如,課堂遭遇冷場怎么辦?學生叫不動,不回應,如何是好?拋出的問題太難,沒有儲備方案怎么應對?遭遇意外情況又該怎么解決?
凡事預則立。備課時,多儲備預案,用不上最好。但有了預備方案,心就不慌。在《備課是個技術活兒》一書中,你能儲備一些“特殊技術”,為可能到來的意外情況提供支教和保障。不妨看看書中的一個例子——
執教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時,我遇到了一個很固執的“當代耕者”。教學接近尾聲時,我創設了一個虛擬情境:一位同學偶然間套題成功,獲得滿分。于是,下一次考試來臨之前,他不再復習,就等著繼續坐享其成。我邀請一位同學來扮演這位“當代耕者”,并讓其他同學對他進行勸告,沒想到意外卻發生了——
有的同學直接勸,他回懟說:“這是我的事,你管不著。”有的同學告訴他,套題成功這種事情是不可能再發生的,他卻說:“不怕一萬,只怕萬一,你怎么就知道不會發生呢?”還有的同學用“你的做法會讓班級平均分受損”來勸告他,他說:“我只管自己,班級的事留給老師……”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當代耕者”占據上風。一時間,勸他的人竟啞口無言。
課后觀課教師在一起探討: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應怎么處理呢?畢竟,這是教學的收尾環節,學生的表現可以直接證明教學的效果。可明擺著,這個學生的表現說明本節課效果不佳。遇到這種情況,難道我們就束手無策了嗎?我們該怎么做呢?
我給出的第一個辦法:將道理“回爐”。學生的表現說明教學效果不佳,我們可以再次重溫故事,讓學生回到故事中,復習故事中的道理。
第二個辦法:換個人試試。也許參與角色扮演的同學就是個很固執的人,不容易在當下實現轉變。那我們就換個人試試,也許能一下子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瞬間解決問題。遇到令人尷尬的情況時,教師也要靈活處理。
第三個辦法:課后拓展接著聊。課堂上暴露出的問題,是教師和學生深入學習的契機。問題,就是學習的切入點。因此,我們不妨組織學生將問題留到課后,展開自由討論,還可以進行訪談、調查,展開深度的項目化學習。
也許教師更關心我當時是如何處理的。個性化的處理方法如下:
其一,從對寫作背景的拓展中實現突圍。我告訴學生,本文的作者韓非子在向君王講述自己的政治理想、治國措施時,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勸告真的要費些周折,不僅要有些本事,更要講究方法;不要太直接,也不要太急躁,可以像韓非子這樣,用講故事的方法去溫和地勸誡。但是,即便你用盡了各種方法,效果怎么樣也不好說。
其二,加深對教學的理解,進行自我寬慰。最佳的課堂狀態就是百花齊放,如果有一朵小花逆向生長,我會很高興。我會允許學生緩慢變化,我會接受不同的觀點,我也欣賞個性化的展示。“慢生長”并不是“不生長”。試錯,就是在邁向真實的學習。
其三,在對未來的展望中看到希望。下課并不代表學習結束了。我會在課外組織學生,將觀察與體驗的結果用來修正自己的認知。
從技術到藝術,你需要努力縮短距離
看出來了吧,我們是“技術派”。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不拘泥于技術。將備課降為技術,就是為了讓更多教師看到備課的底層邏輯。實際上,我們更想說的是:當你熟練掌握這門技術的時候,也許會將備課上升為藝術。
回到前文的“吃飯”,有人狼吞虎咽,吃相難看;有人優雅灑脫,吃出美感。備課也一樣,著急忙慌、草率應對,是一種態度,暴露的是能力的不足。精心備課,周全考慮,仰仗的是技術,走向的是藝術。
從技術到藝術,你需要加把勁兒來縮短距離啦。
作者|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 何捷
責任編輯|賈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