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看點:12月24-25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九屆年會——“教育的情感轉向”在線上舉行。經合組織(OECD)教育官員、教育政策研究者、地方教育管理者、中小學校長在論壇上發表演講。
經合組織(OECD)創新與測量部主任蒂亞?盧科拉(Tia Loukkola)介紹了OECD在社會與情感能力方面的研究。
對于社會與情感能力的研究,OECD基于了“大五人格”框架。這個框架包括任務能力(責任感、毅力和自控力)、情緒調節(抗壓力、樂觀和情緒控制力)、協作能力、開放能力(交往能力)以及成就動機。
蒂亞?盧科拉表示,社會與情感能力和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方面都有內在的聯系。社會與情感能力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福祉、生活滿意度、就業前景、社會關系、以及公民參與。
OECD對世界各地10歲和15歲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社會與情感能力與學生的學業成功相關。在15歲的學生中,一些能力與學生的學習表現呈正相關,另一些則與學生的學業表現呈負相關。例如,在數學和藝術領域,毅力、好奇心和信任都與學業表現呈正相關。抗壓力、創造力和樂群與學習表現呈負相關。
蒂亞?盧科拉表示,社會與情感能力也與學生的福祉密切相關。樂觀、信任和抗壓力,都與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相關。所以一個人越樂觀,就越有可能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快樂和滿意。特別是對于15歲的孩子來說,考試焦慮程度越高,心理狀況就越差。
OECD的這項調查中也表明,15歲兒童的考試焦慮比10歲兒童高,女孩們的考試焦慮更甚,幸福感較低。
是什么導致了這樣的差異?蒂亞?盧科拉談到,在大多數國家15歲的兒童對他們的未來有更多的思考,也正面臨著會對他們前程有重要影響的考試。一般來說,男孩和女孩對自己社會與情感能力的評價不同。女孩在責任感、成就動機、共情、合作和包容度方面更強,而男孩顯然在抗壓力、樂觀、情緒控制、果敢和活力方面更強。
同時,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學生,自我評價越高,在所有的社會與情感能力上的表現都是如此高,幾乎沒有例外。調查研究也發現,好奇心強的孩子和有創造力的學生,他們在其他的社會與情感能力上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