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叫來家長一頓狂訓,這位媽媽的一番話贏得無數掌聲
當孩子犯錯被批評,父母就是孩子的指路明燈。
【資料圖】
家長溫和冷靜,堅定站在孩子的身邊,他才能學會正視批評,面對錯誤和改正問題。
作者 | 麥芽媽
說到作為家長被老師訓這件事,我深有感觸。
兒子四年級,成績一塌糊涂不說,還經常違反紀律,三天兩頭被請家長,每次我都被老師訓得無地自容,只能反復道歉。
為此,我耳提面命地讓他聽老師的話,端正學習態度,卻始終無濟于事。
一個周末,同為小學生家長的朋友前來拜訪,正撞見我為老師的話教訓孩子:
“老師都說你乘法運算一竅不通,怎么還一點都不上心?就知道玩!”
“還說你值日不認真,好的不學學會偷懶了?”
說著,兒子不服氣地瞪了我一眼:
“是是是,我什么都不是!行了吧!”
接著撂下手里的樂高,一下子跑回房間。
我一時氣結,對著做客的朋友扶額崩潰,幾乎想哭出來:
“孩子真是太不懂事了……”
朋友見狀安慰了我,卻也一句話點醒了我:
“你覺得他不懂事、叛逆,我作為外人看到的卻是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
朋友說,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想,被老師批評,他心里也一定不好受。
在他最需要安慰支持的時候,我卻選擇了指責批評他,他會覺得委屈無法發泄,結果只能是叛逆、對抗。
朋友的話點醒了我,我嘗試仔細觀察孩子,結果發現: 他確實不是我以為的沒心沒肺、不懂事,更多的是失落。
被我說過之后,他關著房門其實是偷抹眼淚;
有一段日子,他連最喜歡的菜上桌都不愿意吃了;
接他放學的時候,總是一個人低著頭不說話;
我以為他偷懶發呆想要教訓他的時候,其實他是在為一道數學題絞盡腦汁而不得門道。
了解了兒子的無助之后,我內心的迷茫卻更重了。
我在老師那邊被訓得沒脾氣,在孩子這邊也說不得,那我到底該怎么辦?
朋友又給我分享了一個故事。
家庭教育咨詢師石芳逐老師曾分享過自己被孩子老師“訓”的經歷。
她送孩子去上學的時候,在學校門口臨時被老師喊進班級,語氣很不客氣,她只能小心翼翼地跟從。
到了教室以后,老師先是氣場全開讓全班專心學習,然后重點“提點”她的兒子。
當著媽媽的面,老師指著孩子作業嚴厲地訓斥:
“我告訴你啊,作業你明天再寫成這樣,旁邊這個座位就給你媽留著,你媽就別上班了,過來陪讀吧!”
觀察到孩子因為害怕而戰戰兢兢的狀態、面對盛怒的老師,她俯下身,對孩子平和地說:
“升升,全班這么多同學,老師今天專門把媽媽叫過來說關于你學習的這個事情,證明老師非常重視我們,所以我們要謝謝老師。”
然后她轉身對老師鞠了一躬,說:
“老師,孩子是第一次進小學,我也是第一次當小學生的媽媽,對于寫作業到底要怎么做,我真的也是沒什么經驗,所以我特別感謝你這次來給我這樣的反饋。”
老師見她這樣,氣也消了,態度軟了下來,就讓她先離開,但是孩子被批評后的失落狀態還是讓她放心不下。
于是她又走回來蹲在教室門口偷偷喊兒子,對著他小聲說:
“升升,媽媽愛你,你什么樣媽媽都愛你,加油。”
看到兒子看著她點點頭,她才終于安心離開。
這位媽媽說,通過這樣的行為,她希望孩子能學到愛和平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看完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甚至還有些慚愧。
同樣是因為孩子的問題被老師訓斥,我只會對著孩子發泄不滿、責怪他,完全忽略孩子的情緒,也不會教孩子面對問題;
然而這位媽媽卻能溫和對待老師的責難,懂得及時安慰孩子、用行為影響和教導孩子,實在難能可貴。
而我也意識到,當孩子被老師或者他人批評時,他也許會感到失落、羞愧甚至是憤怒,作為父母家長,我們要做的絕對不是接著打擊他,而是要——
感受在前,是非在后
成為孩子情緒的接納者
在兒子被老師訓這件事上,我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忽視了孩子的感受。
這里有兩層含義, 一是消化自己的情緒不轉嫁給孩子,二是感知和安撫孩子的情緒。
記得幾年前,湖北一位初三男孩因為在教室和同學玩撲克牌被班主任請了家長,母親來了之后一直不停訓斥著孩子,還當眾扇了孩子兩個耳光。
結果母親被勸離沒多久,孩子就沖動之下從5樓一躍而下,正值花季的生命就這樣凋零。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被批評,我們往往急于指導、糾正他的行為,從而被情緒帶著走。
而這樣血淋淋的事情卻提醒我們,父母不僅應當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還應該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曾在書里說:
“為消極情緒關上發泄的大門,是很多家長在童年時就學會的行為方式。”
當自己有了情緒或者面對孩子情緒時,如果我們只是忽視,只知道去壓制孩子情緒引發的行為,結果只能是造成傷害。
心理學家賀嶺峰也曾分享過他被請家長的經歷。
老師對著他狠狠一頓批:
“你們家長是不是覺得生完孩子就沒啥事了?教育孩子的事全推給我們學校老師啊?”
但是回家后,他沒有責怪孩子,而是說:
“老師說你最近一段時間的考試,卷面更整潔了,說明你學習態度端正多了,希望你以后做題多審題,多驗算,就能提高成績了!”
他說:
“老師的情緒是她的問題,我的情緒是我的問題,這些都和我女兒沒什么關系。”
所以他要做的是消化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轉嫁給孩子,這是父母的使命。
態度在前,管教在后
做不卑不亢的家長
都說言傳不如身教,所謂家長,就是父母需要做好孩子的榜樣。
正如朋友分享的這個故事,當孩子不好好做作業,連帶著自己被老師當眾訓斥,這位媽媽首先想到的不是管教孩子的行為,而是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
每個人都難免遇到被打擊的場景,孩子被老師批評,就是很好的教會孩子理智面對他人評判的時候。
《爸爸去哪兒》有一期節目里,夏天和大竣受托守護冰淇淋和糖果,在爸爸們得知他們偷吃之后,兩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
林永健一看見大竣就怒氣沖沖地批評,而夏克立則耐心向夏天解釋這樣是不誠實、是錯誤的。
結果大俊一直在賭氣,夏天則很快承認了錯誤并接受了“罰站”。
如果我們不告訴孩子“錯誤是可以改正的”,那么他們要么不愿意承認錯誤,要么對失敗感到害怕、羞愧而無法自拔。
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說:
因為孩子犯了錯而勃然大怒,或者因為孩子被批評狠了就對抗老師,都不能讓孩子學到面對批評和錯誤的正確方式。
想讓孩子學會正視問題,父母首先要學會不卑不亢,冷靜面對。
鼓勵在前,批評在后
做站在孩子身邊的父母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
“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贊美、欽佩、尊重。”
當孩子被批評時,需要的不是父母的反復提點,而是鼓勵。
董宇輝當老師的時候,每回開家長會,面對成績差的孩子的家長,他不會指責為難,而是瘋狂夸贊他們和孩子:
“你孩子最近學習很認真哦!回答對了一道題,還記筆記呢!”
他知道,這么做,家長們就能開心地回家,他們就能把善意、信任、鼓勵和陪伴給自己的孩子。
而我們應當明白,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像董宇輝一樣照顧每個孩子的心思,發掘他們的閃光點,這更應當是父母的職責。
《讓孩子幸福的語言》中,田中茂樹提起他家里有一個大原則:不告訴孩子老師打電話來的事情,學校的事情絕不混進家里。
這樣,孩子和父母都能在家安心休息,避免無意義的壓力。
當然,這只是一種方法,可能過于絕對,但是其出發點就是為孩子減少壓力,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愛和溫暖,從而更有力量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聽過一句話, 好父母總是站在孩子一邊兒的。
復旦教授沈奕斐就曾說,父母與老師的不同在于,首先要給到孩子的是 “情感支持”。
如果老師對孩子的表現解釋得比較悲觀,父母要做的是站在爸爸媽媽的立場上,跟孩子重新詮釋老師的評價。
比如,當老師說孩子做的不好,她會這樣對孩子說:
“老師說你努力還沒有達到她的目標,因為她覺得你是可以做得更好的。老師看到了你的潛力。”
在孩子還沒有辦法面對風雨的時候,父母就是為他們撐起藍天的人,如此,孩子才能在未來擁有抵抗狂風暴雨的能力。
教育家斯賓塞曾說:
“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跡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孩子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當孩子遇到了無法解決的問題,父母沒能及時給予幫助,反而站在孩子的對立面擊潰孩子。
后來開家長會,我不再為老師的批評訓斥惱怒焦慮,而是真誠地感謝老師的關心教育。
我還會告訴孩子:
“老師批評是因為對你有期望,媽媽也相信你,如果你需要幫助,媽媽也會一直在你身邊。”
后來,孩子對學習不再那么抗拒,和老師關系緩和之后,調皮搗蛋的事情也不再犯了。
孩子成長的路途荊棘密布,難免磕磕絆絆,他們會害怕、會受傷,好在有爸爸媽媽幫他們照料好傷口,才終于長出堅硬的甲胄,一往無前。
點個 “贊吧”,愿你我都能做站在孩子身邊的父母,溫和且堅定,在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給予他鼓勵、支持和面對一切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