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高中生雜志社 作者:李烔煜
【資料圖】
?
今年的高考作文寫作,比較幸運的是,我并沒有費太大力氣,時間上也很充裕。我大概花了兩分鐘時間來確定立意和架構,筆下的文字自然地流出,素材信手拈來。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寫好作文,多閱讀是非常重要的。我平時一有空,就會大量閱讀,從中國經典到世界名著,從單篇到整本……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博采眾長的過程。我發現,多閱讀有利于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培養自己寫作的語感,提升布局謀篇的能力,增強作文的思辨性。
要寫好高考作文,平時多積累相關素材是十分關鍵的。我在看到一個很棒的詞或通用句式時,會抄在本子上。當然,這里的積累需要嚴格篩選,并不是任何好詞好句都適合用在考場作文中,所以在摘抄的時候,我都會先想一下,在寫作的時候該怎樣去使用它。
素材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對其進行分類整理便成為必然。在分類整理時,可以按主題內容整理,可以按句段篇整理,也可以按開頭、結尾或事例、闡述句整理。我想提醒學弟學妹的是,在摘抄的時候,一定要讓大腦活躍起來。摘抄時也是需要思考的,否則很容易陷入一種普遍現象——摘抄了很多,卻不知道怎么用,一寫作文就卡殼。
摘抄完后,大腦已經對摘抄材料形成了“是什么,怎么用”的淺層印象,接下來就要進行練筆實踐。練筆可長可短,可以圍繞近期摘抄的材料寫段落或文章。這時,我一般會把摘抄本擺在旁邊,有意地使用摘抄材料,用自己的語言穿插銜接,形成流動自然的篇章。多用這種寫作方式,可以讓摘抄材料不知不覺地逐漸成為自己的東西,到考場上下筆時,便能自然天成。
然而,一篇作文,哪怕積累得再多,也不能套作。換句話說,在寫作時,我們要能自己寫出優美句段,不能完全依賴摘抄的材料,這樣也能避免出現生搬硬套和抄襲的問題。對此,我自己摸索了一些方法:一是恰當運用成語,提高語言檔次;二是適當變換句式,避免單調,還能深化思想,加強邏輯性,讓說理更加透徹;三是注重駢句的使用,行文整散結合,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四是有意識地使用各種論證方法,如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假設論證等,且在運用時盡可能做到自然(閱卷老師如果看到作文中自如地出現多種論證方法,印象分可能會增加);五是挖掘事件的本質,如適當使用“……的行為本質上是……”等,能增加作文的理性思辨色彩。這些只是我自己的一些做法,還有很多提升語言水平的方法,學弟學妹們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地去領悟、總結,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談到作文的篇章結構,我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第一種是邏輯性強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采用這種結構,一般能把問題說得更通透,不過,這對我們的思維和語言銜接水平要求較高。第二種是結構清晰,仿若“建筑之美”的五段式。但是這種篇章結構較為死板,而且,確實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三個并列分論點的擬制。所以,我便常常使用第三種——引議聯結。
在進行引議聯結時,首先,我會以一句名言或與主題相關的優美句子開頭,這樣可以吸引注意力,增加文采。緊接著,在同一段中簡練地概括材料,完成任務,避免有忽視材料之嫌。引出材料后,把自己的觀點清晰地“甩”給閱卷老師看,主題明確,讓閱卷老師迅速了解文章內容。
然后是議論部分。我會把兩個分論點用在兩段中,分別用詳細而恰當的事例支撐,同時佐以深刻的分析,體現自己的思考與見解(不過我不會為了思想性而刻意標新立異,因為那樣做,反而容易出岔子)。我們語文老師說過,擺事例而不進行分析,那樣的事例就是“死”的,只有合理地、有邏輯性地進行分析,才能讓事例變活。
聯系實際部分則可以以“揆諸當下”之類的詞語引出,重在表達對當今社會的思考。這個段落很適合采用正反對比論證,突出當下人的行為反差,也可以用假設論證、疑問句式等方法,使行文稍有跌宕,更具可讀性。
最后的總結部分,我告訴自己,一定要注意回扣材料,語言簡潔有力,實現文章內部思路的“有機循環”,使整篇文章渾然一體。
當行文沒有出現思維斷層,語言銜接自然優美,而且事例翔實時,離好作文就不遠了。
(作者于2022年畢業于湖南益陽市一中,指導老師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