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一點是,這類崗位的工作穩定性都很高,教師有編制,旱澇保收,還有帶薪的寒暑假,十分令人羨慕。大部分醫生可能沒有編制,但是只要不斷積累工作經驗,有了獨當一面的能力,也不用擔心出現失業的情況。
而且醫生還是越老越吃香,隨著經驗和專業能力的提高,未來的薪資待遇更加可觀。正是因為這兩類專業綜合性價比較高,每年都有很多學生報考。
這樣也難免有不少人,將這兩類專業拿出來做對比。在未來10年之后,哪一個領域會更好就業更加吃香呢?
(相關資料圖)
有教育行業的專業表示,從2023年開始,師范類專業的地位可能會遭遇“斷崖式”的下降,地位將會遠遠不如醫學類專業。
理由有三個。首先是學生們想要進入教育行業,幾乎不需要什么門檻。因為我國教師資格證書報考的要求較低,只要滿足學歷要求,不管學生們學習的什么專業,都有報考的資格。
據了解,2022年教師資格報考人數超過1144萬人,這個數字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在2022年大學生畢業生人數才1076萬人,兩相比較教師資格證書的報考競爭力可想而知。
可能有很多人會說,這不正意味著師范類專業比較火爆嗎?其實恰恰相反,教資考試的門檻較低,誰都能進入到教育行業中來,師范生報考就沒有任何優勢。不選擇師范行業,未來也有機會當老師,師范的報考地位自然也就下降了。
其次是師范生的就業難度。北京大學的儲殷教授曾經對師范類專業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師范生不讀到碩士,基本上是很難進城當老師的。
這句話并沒沒有數據依據,我們可以看一看這幾年來部分地區中小學的招聘名單,幾乎是清一色的清北碩博生,師范本科生的就業機會較少。
最后的就是教師行業的薪資待遇問題。近年來為了發展教育領域,相關部門一直在提高教師的薪資,可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教師的薪資待遇還是相差較多。
但是一線城市教師編制又難考,大部分師范生畢業后想要成為一名教師,幾乎都去了二、三線城市工作。薪資待遇不算可觀,也會導致未來師范類專業的地位和熱度有所下降。
從數據和現實層面來看,未來醫學的熱度要遠超師范
相比較師范類專業,其實醫學類專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網絡上甚至一直流傳著“勸人學醫天打雷劈”的話語。
這是因為學醫的難度太大了,學生們上了大學之后要掌握的理論和知識非常多。別的專業的學生一個學期可能要學習一本書,但是醫學生一個星期就要學習一本書。
而且學醫也需要考研考博,醫學生未來想要進入三甲醫院工作也存在很多困難。但是為什么從長遠的眼光來看,醫學領域比師范更加有發展呢。
從現實層面來看,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是新生兒出生率。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生育觀已經改變了,很多人只想生一個或者根本不想生,所以我國新生兒的出生率從2017年開始就在不斷下降,2022年全國新生兒僅有800萬人。
那么在未來,學生的數量少了,對教師的需求量自然也就降低了。所以從2023年開始,師范的地位下降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醫學類專業就不同了。受到特殊情況的影響,現在醫院都供不應求,尤其是對呼吸內科醫生的需求量在不斷上升,很多醫院甚至已經將很多科室都緊急改成了呼吸科。
而且從長遠的眼光來看,未來人們對醫學的需求還會不斷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醫生地位也會不斷提高,醫學類專業的發展前景自然非常可觀。
總結:雖然說學醫未來的發展前景很高,但是醫學領域學期周期較長,學習難度較大,而且學生們剛畢業進入醫院的時候,可能會有入不敷出的感覺。所以學生們有想要學醫的想法,還是要綜合考慮,想清楚之后再決定。
今日話題:你對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