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目標感”,一直是教育中的高頻詞。可是,到底如何培養一個有 “目標感”的孩子?本文主人公 成都女孩Diana,在成長路上始終目標清晰,從成都考上清華,后留學紐大,如今已成為彭博社金融領域罕見的中國記者。她的故事讓我們看到, 目標感的核心不是“目標”,而是“感”:以目標的感召為指引,付諸踏實的行動,才能鍛造出持續的 韌性和堅定。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文丨柯察金 編丨Iris
受訪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2022年進入尾聲,人聲鼎沸的紐約時代廣場敲響鐘聲,巨大的曲形熒幕上,一張親切的笑臉映入路人的眼簾。
而這張面孔,屬于一位土生土長的四川女孩,Diana Li。
Diana Li
如今的Diana,已經成為紐約最年輕的中國籍記者,打進的還是Bloomberg(彭博社)門檻頗高的 金融報道領域。
如果是初次在外媒中看到她流利報道的身影,很容易直覺地認為她也許是ABC(出生在美國的華人),要么至少也是從小就讀于美國。
可實際上,直到本科她都是在國內上學,近兩年才有機會在美國深造——由于難得地拿到了紐約大學2/3的獎學金,留學成本大大縮減。她算了一下從小到大,所有學費加上留學費用的總和,數字是36萬。
36萬的投入,將成都郊區一個普通家庭的女生,送到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公司,這樣的教育回報率著實有些讓人吃驚。
Diana在彭博社公司門口
@小紅書:Diana Li
而深入了解Diana的成長歷程后,外灘君發現,倘若目標足夠清晰、腳步足夠踏實,哪怕不是出生在羅馬,也能收獲別樣的風景……
在成長的任何階段
都至少要有一個目標
時間退回到20年前,彼時的Diana還不是“紐約客”。童年記憶里的成都郊區環境閉塞,樸實的人們把周遭便當作一整個世界。她所就讀的小學,也是普普通通。
那時中國的家長們還摸著“石頭”過河,從別人家孩子的故事琢磨教育。
哈佛女孩劉亦婷的傳奇,成為千家萬戶共通的執念——雖說現今勵志故事大多已被當成雞湯,但小時候的Diana聽說劉亦婷后,并沒對家長的“念經”左耳進右耳出,反倒由衷欣賞起這個與她同鄉的女孩:她走到了那么遠的地方,她也是成都人,她在國內念的學校是成都外國語……
Diana開始有了一個大目標,去更廣闊的世界看看;一個小目標,考進劉亦婷的母校。
六年級時,她在那所教育資源匱乏的小學拼盡全力,通過兩萬多考生的競爭,取得成外的入學資格。成績還是不夠好,所以只能進到基礎班,學費是全額,一年三萬人民幣。對于家里來說,這筆錢并非沒有壓力。她說,感謝父母在她身上的第一次“風險投資”。
上了初中后,Diana的目標變成成外高中的實驗班。經過三年瘋狂學習,如愿以償提前通過了成外的直升考試。從那以后,父母不用再為她付學費。
成外雖然也卷,校園的豐富程度還是讓Diana大開眼界,認識了天南地北非常優秀的同學。全英文教學,辯論社,模擬聯合國……相當比例的學生在畢業后都選擇出國留學。
但當時因為家里經濟原因,她最終放棄了去美國讀本科。通過外語保送,被清華大學錄取,只是心里還一直藏著出國的夢想。
Diana對于自身目標的明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隨著閱歷的增長,不僅沒有消退,反而越來越清晰。
去清華就讀之前,她閱讀了很多有關媒體方面的書,發自內心覺得做記者“是件很酷的事”。因此到了清華后,雖然本專業是英文,但一開始就做好了各種規劃:
其一, 輔修了清華新聞專業的雙學位,大大小小的課堂和活動幾乎都和新聞學院的人混在一起,以至于大家都以為她就是新聞系的;
其二,大學期間幾乎所有的空余時間,都用于 從事新聞方面的活動和實習,在新華社、華爾街日報、FT中文網和路透社等大媒體,均有過實習經歷;
其三,一進大學就 確定好畢業后的留學深造計劃——她很早就了解到美國的新聞學院實操性強,對于畢業之后想成為記者的她來說是最佳選擇。
在不斷的了解和嘗試中,Diana對記者的認知也在變得具體。
此前只是比較模糊地想投身傳媒,但漸漸地,決定將努力方向細分到金融財經領域。理由也非常清醒:這個領域的報道門檻更高,內容更容易做得有深度,薪資、前景方面也最可觀。
在阿聯酋地方電視臺采訪
有了這個方向后,也讓留學計劃變得更具體。從大三開始,她開始花大力氣補足自己的商科背景。
大四時,順利被哥大、紐大、伯克利和南加大錄取。最終選擇紐大的財經新聞項目——該項目每年在全球只招12-15個人,學生有一半時間在紐大著名的Stern商學院學習經濟金融課程。
在紐大校園
到這里,便也不難理解Diana何以能夠以大陸學生的身份,被Bloomberg 納入麾下——回頭再看她的成長歷程,就好像打通關游戲,不論在哪個時間節點,總有一個目標。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 大的路徑和心中的熱情從未改變。”
關于目標對人生的影響,哈佛大學有一項非常著名的研究:長達25年跟蹤調查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客觀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
在這群人中,有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且長遠的目標。
而25年后的調查結果顯示,他們的職業和生活狀況因為目標感,發生了很大的差別——那3%有清晰且長遠人生規劃的人,25年后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起家的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目標感的核心不是“目標”
在學習的過程中,好的環境和方法固然是重要的。
比如Diana令人驚艷的英語水平, 一是成外的純英文的教學環境給了她不錯的底子,“老師對語音語調、抑揚頓挫的細節都摳得很嚴格”;
二是她在學習的過程中很注重應用,比如頭一天如果學了幾個單詞,第二天便會刻意地把它們用到演講或寫作里——即便今天,她還會用心記下和復刻生活中發現的地道用語,像滾雪球一樣,讓自己的英文越來越貼近native。
連線澎湃進行出鏡報道
不過,好的環境只是助力,好的方法也僅是手段,無法替代目標本身。
“目標感”一詞,近些年教育界其實提得蠻多了,但它的意思也似乎易被誤解——目標感的核心,不是“目標”,而是“感”:經常能感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并能以此為行動指引。
Diana坦言,她的成績從小到大都不是最拔尖的。像是清華的招生考試,錄的40個人里她只排到倒數,算是擦邊進來的。
說到目標感,她的“感”其實建立在一種自己一直篤信著的邏輯上:
“如果來到一個地方發現周圍很多人都比我強大,便會很開心,覺得來對了;相反,如果到了一個地方我覺得自己‘了不起’、比別人都強,這時候我反而會覺得警醒,因為這意味著已經不會有進步的空間。”
從小到大,Diana最主要的動力便是向著更大、更優秀的平臺前進。這股動力,給了她一股“闖王”般的韌性和堅定。
在教育中,依托興趣產生的內驅力是寶貴的,不過現實世界不會總朝著理想化的劇本發展:
學習不可能只有樂趣;孩子也不可能一直待在讓自己感到舒服的領域,一定會遇到相對沒那么感興趣的科目。而每到這個時候,比拼的便是那股子韌性。
回憶起過往的學習,Diana承認,尤其在國內比較應試的氛圍里,“經歷的辛苦真的很多”。
高三那年在準備清華的保送考試時,她心里也沒把握,一邊還得準備高考。那段時間每天都壓力都特別大,經常復習到一半感到喘不過氣,要去洗手間抹眼淚。
“抹了半小時眼淚后,回到自習室繼續學習——我想著已經走到這一步,一定要把事情做完。當時,每天都是鼓著一口氣堅持下去。”
日復一日朝著越來越清晰的目標奔走,她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強大的行動力。
這種行動力帶來一些明顯的好處。比如大一在很多學生還在適應期時,她便進到大的新聞機構實習,并已在著手準備以后的出國申請。到了大四的時候,履歷已然豐富到高校難以拒絕。“一定要把功課做在前面。”
Diana很擅長文書寫作。其實,好的文書也是目標感的一個絕佳體現。
“最重要的就是一個詞:consistent, 即中文里的‘一以貫之’。 要做到一以貫之,就要用自己的passion作為主線,架構起整篇文章。”
業余時間她幫很多學生修改過文書,發現一個共通的問題便是很多人沒有方向和目標,不知道寫什么,把文書變成了簡歷。
她自己的文書寫得非常精彩。為了展現對財經新聞的熱忱,在文書中選取了一個極小的切入口,講述小時候和外公一起玩的理財游戲的故事。其后延伸道:雖然這只是一個游戲,但其中的許多元素,比如資本管制,土地制度,匯率問題和非理性投資,都和今天的中國經濟極其相似……
那篇文章她前前后后投入了一個月左右構思、寫作和打磨,1300詞的文章,前期用了整整三周去調查、收集數據、訪談以及提煉線索,形成原始材料約三萬字。最后交稿時,自己便感到滿意和自信。工作量不亞于做了一個大型的新聞報道項目。
精準的目標,踏實的行動,把它們合二為一,才叫做“目標感”。
當然,Diana最近也在反思“強行動力”不太好的一面——焦慮,緊繃,失眠……走過頭便來到拖延癥的另一個極端,一旦有了件明確的要完成的事,恨不得能夠在半小時內解決掉,否則心里就像有塊石頭壓著。
“有時候我也會羨慕有拖延癥的人的那種放松,這是我正在學習調整的,爭取能夠在兩端之間找到很好的平衡。”
最大化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
如果把教育看作一場投資,Diana的成長經歷,無疑堪稱回報率之王。她也表示, 作為一般家庭出身的孩子,自己真的已經是抓住了身邊一切的機會和資源。
參加比利時國王、王后晚宴
對于普通人而言,欽羨他人口里的“金湯匙”沒有任何意義。能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資源,已經稱得上成功。
何況有關資源的認知,似乎有點像“圍城”。Diana坦言,對于那些家里條件很好、從小就在國外上學的學生,也曾有過羨慕——他們的成長更松弛,語言文化融入的也會更好,不像她二十歲后才只身來到美國,身邊也沒親人陪伴。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有些半開玩笑道:“他們享受不到這種通過自己奮斗得來的快樂。”
普通家庭的孩子,其實更容易成為家里的驕傲;而她認識的一些家境好的人,幾乎都放棄了拼搏,用現在的話來說叫“擺爛”,“就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其實很難再超過自己的父母。”
那么,普通家庭的孩子該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身邊的機會?
Diana強調,首先一點就是一定得主動。機會不會從天而降,只能自己爭取。多去參加學校里的活動,多去利用現有的平臺,上升到更高的臺階。
當然,信息差是個關鍵的問題,多留心身邊的資源是一方面,如果能尋求前任的幫助,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也就是所謂的人脈。
1. “記者式”社交,拓寬人脈
Diana不主張功利性、目的性太強的結交方式。與人打交道,誠意是最為基本,沒有人會樂意陌生人上來就要求他做某某事。她的社交方法,若要歸結大概算“記者式”。
之前在找實習時,她去領英等平臺上咨詢了很多前輩。每次溝通之前,都主動了解清楚他們的背景、職業領域、興趣等各方面的信息。如此可以和對方有很多共同話題,對方往往也會對她留下“上進、有禮貌”的印象,后續的幫忙也便發自內心地樂意了。
參加紐約金融寫作協會
人脈的積累,并非“社牛”的專利。相反,Diana說自己的性格其實偏內向,但一到那種很多大佬齊聚一堂的盛會,她反而是最不緊張的那個。“記者式”的社交方式,仍能派上大用場。
“理由很簡單,既然活動上全是名人,那么他們的背景肯定在網上都能找的到。他們關注什么,最近在做什么……搞清楚這些事情,聊天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何況他們既然來到這里,肯定也是想推銷自己,沒什么可怕的。”
就像去年年底,她因為拿到“外國記者獎學金”,受邀參加一個活動。提前閱讀了微軟global head的新書,在聚會上看到他時,目標便很明確,第一步就是夸他的新書,聊一聊書里的內容,給對方一個不錯的印象,以后如果有采訪需求,對方一般也都會幫忙。
2. 敢于為自己發聲
主動爭取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要勇敢地為自己發聲。尤其是到了國外,華人在這方面往往會吃虧,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
在紐約大學臨畢業的時候,Diana了解到學校有項政策可以拿到匹配校外獎學金的費用。然而在提交申請后,學校的工作人員用了一個不太站得住腳的理由敷衍了事,駁回了她的申請。
Diana并沒輕易放棄,而是接連給學校寫了幾封有理有據的郵件,直到發到學院的最高層。結果是“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在畢業前夕,成功拿到了數額不菲的獎學金。
斬獲美國“國外記者獎學金”
到了美國社會上,類似的事情更多。她還記得之前因為一個社保卡的問題,就被拖沓了6周,結果一天打10個電話,工作人員才快馬加鞭辦了下來。
“ 在美國生活,我學到的最重要一點就是敢于speak up,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可能性。”只要是合理的訴求,一定要敢于表達,據理力爭,為自己爭取最大化的權益。
正式成為Bloomberg的財經記者后,Diana仍在進一步深化著自己的目標,為成為一個更專業的新聞人而努力著。包括她最近一直在學習編程領域的知識,“如果有一天ChatGPT這樣的人工智能要‘取代’很多職業,我至少可以提前一步,了解它的運作方式。”
18歲時的Diana,曾滿懷憧憬地寫道:“立學中華,語通世界,在多元文化價值碰撞中博采眾長,形成自己的思考。”如今的她,已愈發朝著這個目標靠近。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