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朝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詞以月起興,以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蘇軾水調歌頭的原文整理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的創作的時代背景
水調歌頭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蘇軾水調歌頭的風格特點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上片緣月生情,馳騁想象,思索人生。先由望月而生“乘風歸去”念頭,繼而擔心“高處不勝寒”,最終于做出立足于現實、熱愛人間的抉擇。上片反映了詞人由幻想超塵到復歸現實的情感心理的演進歷程。
下片對月懷人——對弟弟的懷念,借月比附,先以月光照見無眠之人,顯現人間的別離之苦。繼以對月生怨,以強化中秋思親的感情。最后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冷靜分析,闡發了月有圓缺,人有離合的人生哲理。詞末兩句,是作者的美好祝愿,他祝愿親密的人長久健在,雖然遠隔千里,卻能共賞明月,以寄思念。下片反映了詞人不為離別所苦的曠達態度。
從藝術風格來講,這首詞寫得既揮灑自如,又結構嚴謹。纖細的刻畫,豪爽的興致,深沉的哲理,真摯的情意融為一爐,煉出了中秋月夜抒懷思親的最美的合金,譜出了音冠天下的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