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是不是有這樣的案例?一二年級常考滿分的學霸,三四年級卻突然成績開始斷崖式滑坡?許多人將這種“三四年級現象”,認為是超前教育能量耗盡的表現。但哈佛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卻發現,導致成績下降的“萬惡之源”卻是——閱讀黑洞。
【資料圖】
作者:立正媽媽,藍橡樹 專欄作者,國家人社部 高級兒童情商管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 兒童閱讀推廣人。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點擊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閱讀危險期,
閱讀力不練則掉隊
在研究中,哈佛心理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從幼兒園到小學三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量持續提高。
然而,這種進步到四年級突然停下來了,一些學生的成績不升反降,閱讀興趣一蹶不振。
究其原因,還得從初等教育的課程設置入手。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幼兒園到三年級前,“學習閱讀”(Learning to Read)的主要內容都跟拼讀、生詞認知、書寫相關。
但從四年級開始,教學內容開始進階到“閱讀學習”(Reading to Learn),要求學生的閱讀技巧從理解生詞,進階到理解文章、沖突、深意等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上。
用大白話來解釋,就是: 用閱讀來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低幼階段的“看”屬于初級的解碼能力,看懂生字詞,能明白文章大意即可。 四年級后的“看”,是屬于識字量足以獨立閱讀后,更高級的全局理解能力。
一二三年級時,因為學習內容比較簡單,詞匯量較小,靠超前學習和反復死記硬背,考試拿高分基本不成問題。但上了四年級后,生詞量猛增,課文內容變長變復雜,練習題目對閱讀理解的要求提高,這時候,原本被掩蓋的詞匯量、閱讀力等問題就暴露無遺。
專家們特別強調:3、4年級如果沒能獲得“高階閱讀能力”,會造成長期的學習困難。
雖然難以置信,但美國各州的監獄管理當局,甚至會“直接根據三四年級學生的閱讀統計數據,來預測未來需要的監獄床鋪的數量”!
四年級時被譽為“美國教育消失之洞”的根據是:如果孩子們在四年級時還不能流利地閱讀,那么,學習的機會就會消失。
受到四年級滑坡影響的學生,在八年級時會遭遇斷崖跌落(8th-Grade Cliff), 各門學科都很難再跟上正常的學校進度。
塔夫茨大學的發展心理學授瑪麗安娜·沃爾夫在《升維閱讀》一書中指出:四年級代表著“學會閱讀”和“學著利用閱讀來思考和學習”之間的馬奇諾防線。
四年級前,看《木偶奇遇記》,孩子只需要看懂匹諾曹變成小男孩后經歷了什么故事。四年級后,孩子需要學會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故事跌宕起伏的情節,故事背后蘊含的道理,甚至老師還會要求你進行故事的仿寫或改寫。
四年級前的數學題,基本題目看懂就能列式子。四年級后的數學題開始繞彎,找出題目給的條件,將條件里的數字關系理清了,才能做題。
所以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竇桂梅校長就曾嚴肅地指出——“孩子學習的所有學科,最終考驗的都是閱讀水平。”
曾任加拿大的國家首席教授斯坦諾維奇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九歲孩子的眼淚是:他的同學們在閱讀進度方面已經挫敗了他,閱讀將影響他以后所做的一切。”
因為閱讀同樣存在“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閱讀的馬太效應
他解釋,“閱讀能力增長緩慢,會導致孩子在認知、行為和動機方面的負向累積,會阻礙孩子學術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并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這種狀態持續時間越長,孩子在更多的認知和行為領域表現會越差。”
閱讀如階梯,一級級搭建得好,學習各科目就能踩著階梯層層進階。如果欠的閱讀債越來越多,成績的提升就越來越受短板的限制,在學習其他技能時就會面臨困擾和挑戰,舉步維艱。
在我們生活中,其實這樣的案例筆筆皆是。你不難發現,在班級里,成績名列前茅的,都是把書當飯吃的孩子。而有的差生,考試長期不理想,從一年級開始就上補習班,也無濟于事。一問起來,平時根本不看課外書,甚至可能家里連本像樣的課外書都沒有。學習水平從看書這一項上,就高低立見。
許多家長錯過了孩子閱讀力培養的黃金期,等到學習出了問題,才投入巨大的財力和精力去東補西補,卻忽略了學習大廈的根基在于閱讀。
“不閱讀的孩子,正在成為潛在的差生。愛閱讀的孩子,都是潛藏的學霸。”這句話一點也不假。閱讀的強大影響力,在孩子的小學、初中以及未來的每一個階段都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按照大腦發展規律的普遍認知,12歲前不僅僅是提升閱讀能力的關鍵期,也是大腦改造的最后機會。
小學階段,比起報名五花八門的培訓班,抓好閱讀這件事,就給這項巨大的大腦改造工程打好了最堅實的地基。
別錯過塑造閱讀腦的黃金期
盡管閱讀如此重要,但可惜的是,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
人的大腦并非為閱讀而生,把原生態大腦改造成閱讀大腦需要十余年循序漸進的努力,才能完成。
科學家曾經困惑過,人類和黑猩猩98.5%的基因是相同的,僅有1.5%的基因不同,為何進化的現狀卻有如此大的差異?
結果后來發現,人類和大猩猩最大的區別,在于人類擁有語言能力。
盡管人類和大猩猩都擁有類似的視覺信息處理腦區,但是,大猩猩沒有特異化加工文字視覺的腦區,因此無法像人類一樣閱讀文字符號。
但,大腦不是為閱讀而生的。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大腦結構跟大猩猩的區別并不大。這個文字處理區域“左側枕-顳區”要靠后天開發,而且,鍛煉得越多,腦區越大,智力得到的啟發就越多。
科學家特地找了同樣成長環境下的兄弟姐妹,區別是“正常送去學校”和“沒能接受教育(類似文盲)”。在數年之后,再次掃描他們的大腦,結果顯示,會閱讀的人的胼胝體比起不會閱讀的要發達得多,腦中的“文字盒子區”對書面文字激活的反應更明顯。
具有讀寫能力的兒童大腦,可改變語言加工的神經網絡聯結模式 ,從而進化為閱讀腦。
不識字的文盲兒童,大腦呈灰色,幾乎沒有變化。
閱讀者(C)與文盲(D)在進行閱讀任務時的大腦差異, 閱讀者大腦中的文字加工區域有所激活,而文盲沒有
原因就是因為腦區神經元突觸的形成和增強,如同修鐵路。只有不斷通過閱讀的刺激,讓思考慢慢形成神經元之間的有效連接,久而久之就能融會貫通,使突觸的鐵路網絡越修越長,越修越廣闊,最終跟視覺、語言、注意力、記憶力、感覺腦、甚至運動覺等腦區形成一個超硬核的內存數據網絡中心。
閱讀越多,神經網絡越強大,在處理信息時越高效有序,應對在學業上越來越復雜的閱讀任務,就會形成正向循環,強者愈強。
有人在愛因斯坦去世后,研究他的大腦,做了詳細的分析,發現他在掌握空間的頂葉顳葉交會處,的確比別人大15%,他的腦細胞也比別人多。
愛因斯坦在世時讀了遠超三萬本書籍,他在蘇黎世工業大學讀書時,在給妹妹的信中曾提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除了讀書之樂外,我從不允許自己把一分一秒浪費在娛樂消遣上。”
但“會閱讀的大腦”不是天生的,兒童未加干預和訓練的大腦,閱讀區域激活和整合能力幾乎為零。
優秀的閱讀腦需要十年以上,日積月累的漫長訓練。
而抓住這個大腦認知黃金期,就是在孩子出生到小學四年級這個關鍵階段,進行文字滋養。
多讀,多看,多思考,重塑大腦,改造大腦,大有可為。
警惕“視頻腦”在與“閱讀腦”搶地盤
閱讀的意義重大,家長都心知肚明。
但,處于信息時代的孩子,圖書資源多了,看書的耐心卻少了。如何和信息時代“搶奪”讀者,成了父母們需要警惕的問題。
科技的發達,使得網絡、電子書、短視頻更為廣泛的傳播,這種更簡單快解的信息獲取方式,越來越受孩子們的歡迎。
各類經典名著被制作成影像聲音配樂兼備的小視頻,漫畫,看起來生動有趣,不費吹灰之力就能了解書籍的內容,刺激更多的多巴胺分泌,所以成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讀書新方式。
你不能說孩子不愛看書,因為在地鐵、公交、甚至飛機上,到處都能看到抱著平板、手機的低頭族,沉浸在瀏覽網頁、短視頻、動畫片中“看書”,時不時捧腹大笑。
但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兒童醫院醫學中心召集了47名幼童,收集他們看電子屏幕的時數,安排他們接受腦部掃描檢查。刊登在《美國醫學聯會兒科期刊》(JAMA Paediatrics)的結果告知世人——
看手機、平板電腦或電視更多時間的幼童,腦白質會縮小,他們的認字測試成績較差。
因為腦白質是腦部傳遞訊息的全導神經線,如果當中的髓磷脂(myelin)流失,訊息就會傳遞得慢,該部份腦部主要控制語言能力,萎縮后可影響兒童的說話、思考及閱讀能力。
參與研究的醫生赫頓(Dr John Hutton)指出——“幼童長時間看手機或平板電腦,腦部結構會改變,有機會影響其說話及閱讀能力的發展。”
長期無需動腦的快捷式信息輸入,使得孩子在最能夠提升主動思考能力的階段,大腦卻退化成為“視頻腦”。“刀不磨要生銹,人不練要落后”,這話一點也不假。
越習慣了“快餐式閱讀”,孩子在拿起紙質書時越沒耐心。囫圇吞棗翻得飛快,合起書來一問三不知,如同糊弄大眾的量子波動速讀黑科技,讀個寂寞。
閱讀教育中有一個誤區,認為“學會閱讀即是閱讀的終點”。
我們所倡導的閱讀,是指沉浸式閱讀,邊看文字腦海中可以同步浮現或想象出書里的畫面,能夠從閱讀中感知新世界,解碼文本中的深層含義,深諳文本對現實生活的隱喻和折射。
閱讀力的培養,離不開深度思考。讀書的目的不只是看書,更重要是吸收、咀嚼、消化所學到的知識,把別人的整體知識框架打破,一點點在我們腦海重構,打造成我們自己的知識和系統。
但研究表明,這種能力的培養只會在小學階段構建,如果12歲之前大腦從未體驗過這種感受,大腦就再也不能具備這個能力了。
閱讀,跑贏人生馬拉松的最好助力
猶太人雖然兩千多年來飽經磨難,但卻產生了許多世界級的偉人,比如馬克思、愛因斯坦、畢加索、門德爾松、弗洛伊德、薩繆爾森、海涅……在二十世紀的一百年里,68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128位是猶太人,占總獲獎人數的近五分之一。
猶太人的杰出離不開閱讀,這個把閱讀視為宗教的民族,每人平均一年的閱讀量是65本書。而慚愧的是,我們的國民才5.14本書。閱讀拉開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差距,更是眼界和思想的鴻溝。
據說每位猶太人小的時候,母親都會將蜂蜜滴在圖書上,讓孩子在舔舐甜蜜的時候,感受到書香的芬芳。讓閱讀的樂趣,從小根植在他們的心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這也是我們每位中國父母需要學習的,在孩子童年里,用書籍營造一方沃土,為孩子埋下愛書的種子,引領他們在書海中遨游,找到讀書的樂趣。
那么,孩子跑贏的不僅是四年級的滑坡期,更是整個人生的馬拉松。
點擊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熱文推薦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占座。
長按復制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出國留學導師微信號: guanjia333
學齡前群管家微信號: guanjia0027
小學群管家微信號: guanjia0034
初中群管家微信號: guanjia0031
高中群管家微信號: guanjia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