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出了名的高考大省。在河南參加高考的學生,有多難?本地學生戲稱河南高考為“地獄模式”,985錄取率只有1.14%,211錄取率只有4.14%。
(資料圖片)
經濟實力允許的家長,費盡功夫把學生送到外省讀書;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在題海中苦苦掙扎,付出全部的努力也未必能考上本地唯一一所211大學。
而當河南省為緩解升學壓力,公布新建九所高校的喜訊后,卻反遭到群嘲:湊數而已、沒什么用。是杯水車薪、還是非985都算不上好大學?
河南高考被稱為“地獄模式”,原因很現實。首先就是河南省作為人口超過一個億的大省份,考生的數量也是穩居第一。
而與人口數量相對應的,是并不匹配的經濟發展,加上很多家庭都延續了傳統的“多子多福”觀念,因此學生的人數也是越來越多。
雖然子女較多,但當地的家長對教育問題尤為看重,加上對考公、考編的青睞,導致學生報考名校的意愿更強。
但尷尬的是,河南本地只有一所211大學,985更是一所沒有。省外名額有限,考出去的難度可想而知,內地競爭又是“僧多粥少”,難上加難,錄取分數更是居高不下。
因此對于河南地區的考生而言,考大學成了“地獄模式”,過關的難度太大了,復讀成了普遍現象,河南省的復讀生占比也是穩居全國第一。
在這樣的教育困境下,河南省新建高校,原本應該得到家長們的支持,但卻反遭群嘲,多數家長都認為:沒什么用。
是9所高校數量太少,面對龐大的學生群體,其作用杯水車薪嗎?9所高校暫定的招生規模為5000人,總計4.5萬的招生規模,對緩解高考壓力確實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而隨著這9所高校名單的流出,才明白家長情緒激動的原因。原來這9所高校,名字里都帶著“職業”“技術”的字樣,而且都是學院結尾。
新增9所“大專”,對教育的發展就沒作用嗎?
在家長眼中,這不就是大專嗎,大專也好意思說“高校”?而且在多數家長心中,緩解當地教育壓力最有效的方式并非新增“大專”。
而是讓本地多些985、211這樣的雙一流重點大學,讓本地的學生能考上本地的好大學,不用迫不得已選擇外省學校。
但985、211的評選早就是過去時了,而雙一流的評選,更要看學校的綜合實力。如果學校的資質不夠,強行評選雙一流,只會拉低雙一流的含金量。
學校的社會認可度仍然沒有提升,學生畢業后的發展也會受到局限。因此方案雖然有效,但實行難度不低。
家長們困惑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大專”到底算不算“高校”。在很多家長心中,只有好大學才能稱得上是高校,最起碼的,也得是個本科。
但其實對于“高校”這個詞條,是有嚴格定義的。高校是本科、專科的統稱,也就是說,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都能被稱為“高校”。
因此這9所新立學校被稱為“高校”并沒有什么問題。至于這個舉措,實際上也并非如家長們所言的“湊數”。
重視教育、且學生成績優異的家長,希望省內多些雙一流,家長對孩子的努力感到心疼,因此這樣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
但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這些學霸、優等生和雙一流上時,是不是忽略了一個問題,每個班級都有成績不夠理想的同學,他們也許考不上本科,更別說雙一流了。
寫在最后:
這些孩子從中學就開始被忽視,但不意味著他們的未來也該被忽視,正相反,每個學生,無論成績高低,都應該享受到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
尤其是在河南省這樣的高考大省,競爭激烈,資源有限,會有很多學生跟不上腳步,升學也并不理想。
但做錯了題不代表做錯了人,如果當地能新建一些雖為專科院校,但教學質量較好的高校,對于這些學生和家長而言,是能解決很大問題的。
不僅能讓這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未來有希望,還能減輕這些家長的焦慮:考不上本科線,也有不錯的學校可以讀,未來就還是值得期待的。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