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最令父母操心的問題,農村家長尤其不易。在教育資源匱乏、經濟水平也落后的農村,培養出來一個大學生,需要克服很多困難。
首要面臨的就是教育資源的匱乏,農村學生要想一直在當地的學校,考出去的可能性很低,考上名校更是遙不可及。
(資料圖片)
因此許多家長不惜花費重金,送學生去私立初中讀書,只為了將來能考上重點高中,進而擁有走進名校的好機會。
但進了名校就完了嗎?很多農村家長都是這么想的,我累一點苦一點沒關系,只要把學生供出去了,他考上大學,以后就不用過這種苦日子了。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答案只有那些農村出身,考進名校的大學生才知道。
老劉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但他從未因此抬不起頭,因為他有一個很有出息的兒子,在農村上小學時,他就能做到科科滿分,親戚鄰居無不羨慕。
后來,老劉通過種地打工,攢了不少錢送兒子進市里讀書,那是一所私立初中,以兒子的成績,入學考試非常輕松就能通過。
三年下來,學費、住宿費和學雜費,統計需要十萬左右,這對于普通農村家庭而言,是能結婚蓋房娶媳婦的錢,但老劉卻愿意把錢花在教育上。
不為別的,就為了兒子的懂事和好成績,自己苦點累點也無所謂,至少把孩子供上大學,以后他就不用再走自己的老路了。
后來兒子不負眾望,考上省重點,高考時,又以全校前十的成績,考上了一所知名985高校,老劉臉上的笑容都快掛不住了。
提到自己兒子,他總是滿眼驕傲:他打小就聰明,學習都不用我們操心,成績也是出類拔萃的好,如今大學畢業,我也就該享清福了。
其實老劉知道,雖然兒子考上了名校,但和市里那些孩子還有很大的差距,家庭能給他提供的助力微乎其微。
自己既不是老師也不是公務員,沒有退休金,為了以后不給兒子拖后腿,老劉五十歲還在打工攢自己的養老錢。
農村出身的大學生,面臨的是雙重壓力
但就算是這樣出色的兒子,也有讓人操心的地方。從他大學畢業后,工作已經是第五個年頭了,卻遲遲不肯談戀愛。
這讓老兩口急得不行:自己兒子要學歷有學歷,能力和長相也不差,要是不趁著好時候成家,以后就得吃虧了。
于是今年老劉決定收拾行囊,去兒子那住幾天。二老是下午下的火車,兒子不能來接,老劉心想,事業上升期,不能隨便請假也正常。
之后二老到了兒子家,就好像當初兒子讀高中時一樣,準備了豐盛的晚餐等兒子回家,但從五點等到了八點,直到飯菜涼透,兒子才下班回家。
這讓老劉既困惑又心疼,他以為,憑借兒子的高學歷,就算沒考公務員,也能找到一份穩定、清閑的工作,最起碼也得是朝九晚五吧。
可兒子卻說:自己八點上班,加班是常態,經常八九點鐘才能到家吃上飯。這讓老劉非常苦悶,畢竟辛辛苦苦供他讀書,是希望他畢業后能不像自己一樣吃苦。
要是有了學歷,還這么累,甚至不如自己過得好,那之前的付出又有什么意義呢?老劉的內心五味雜陳,甚至有些失望。
老劉和兒子的矛盾,是很多農村家長和大學生之間都存在的問題。農村家長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但卻能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盡其所能地供孩子讀書。
但也正因如此,他們對大學缺乏基本的認知,認為考上大學就意味著,找工作不用發愁,既輕松,又收入高的工作比比皆是。
寫在最后:
但實際上現在的大學生,無論是211還是985,都會面臨就業困境,更何況是普通本科畢業的大學生。
如果選擇穩定、閑適,就注定與高薪無緣,自給自足都費勁,更別談什么回報父母了。
如果選擇高薪,就意味著將面臨更多辛苦和挑戰,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現在的辛苦和努力,之后都會收獲回報。
農村出來的孩子,壓力更大,一方面是父母的期待,另一方面就是和父母之間的認知差別,因此家長們不妨多給他們一些理解和支持,至少就能讓他們的努力,更有底氣,未來更有把握。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