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系統化教育活動的專業機構,學校的教育活動受社會需求的影響,必須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時代發展也必然會導致學校形態的更新變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年來,“未來學校”成為國內外學校變革的熱點詞匯。隨著技術重塑學校形態和教育范式的轉變,人們開始認識到,未來學校不只是教育信息化和各種技術在傳統學校架構上的疊加,而是會帶來深層次的教育理念革新和流程再造,將驅動存續了幾百年的現代學校結構進化。
重新設計學校以應對未來挑戰已成為各國推進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例如,美國在1996年提出未來教育計劃,并于2006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以“未來學校”命名的學校,即費城未來學校,學校里沒有紙、筆和課本,學生借助網絡和移動終端設備隨時隨地開展學習,允許每位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進度。
隨后, 俄羅斯開展未來學校項目、 新加坡開展“智慧果2015”項目、 芬蘭開展“FINNABLE2020”項目、 日本開展“超級高中”計劃、 德國舉辦“MINT友好學校”等,世界范圍內 Alt School、虛擬學校、D-school、STEAM學校等學校新形態不斷涌現。
北京師范大學一項關于未來學校的研究顯示,未來學校建設包含 三層境界: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支持下的學習方式變革、教育流程再造。具體而言,主要包括 課程體系、 教與學方式、 學習空間、教育理念、組織管理等 六個維度。
01
課程體系
個性化
未來學校的課程體系需要滿足學生個體的發展需要, “一人一課表”的中高考教育改革正是順應了這種趨勢。
未來課程體系的構建可從兩方面考慮: 一方面,從豐富性角度入手,充分考慮興趣驅動和個性需求,構建多元化的課程資源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心理需求、家庭特點等選擇課程。 另一方面,從不同的認知程度劃分,構建符合不同認知階段的課程,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認知和性格特征。
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
未來學校的核心目標是培養面向未來的人, 未來的人需要具備解決未來社會不確定、復雜問題的能力。
有研究者提出,未來教育的核心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適應性、責任感等變革性素養和全球公民技能、技術技能、人際交往等關鍵技能,未來學校的構建必須以核心素養來統領。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曾提出,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融入社會的關鍵是不能把知識、能力、過程、情感、態度分割。
因此,未來的課程內容要 以生活中的真實問題為核心,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課程資源的整合
要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首先要從課程體系上進行 整合:
①學科自身的整合
以學科的知識點為基礎,與相關知識點進行整合,有助于幫助學生建構屬于自己的完整知識體系。
②跨學科的整合
越來越多的復雜問題僅借助單一學科無法得到解決,而跨學科的課程整合為真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方向與手段,有助于促進知識學習向實踐創新的遷移。
③社會資源的整合
將來,整個世界都會變成學生的教材。如博物館、科技館、實驗室等資源與學校課程相整合,一方面可以作為學校課程資源的補充,另一方面也可以緩解學校教育投入的壓力。
④線上線下資源的整合
線上線下資源相互補充,學生既可以選擇線上課程,也可以選擇線下課程。
02
教與學的方式
私人定制
傳統的教與學方式,主張以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為主,強調的是教師的“教”,而未來的教與學方式,則以學生為中心, 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最喜歡、最適合、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而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學習系統將越來越了解學生,使“私人訂制”學習模式成為可能。
情境學習
情境學習是促進學習高效發生的新型學習方式之一。依據“情境”載體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兩類:
①技術提供學習情境為主
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打造易被學生接受的情境式學習模式,從而增強學習體驗、促進知識遷移。
②內容提供學習情境為主
基于真實問題重組教學內容,采用探究式、游戲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不斷學習。
不論是哪種方式, 情境學習的目的均為激發學習者興趣,讓學習真實、有效地發生。
03
師生關系與教育評價
新型師生關系
未來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陪伴者、引導者,需要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更高質量、高難度的服務。
①師生角色的轉變
未來教師從知識的搬運工轉變為學生心智發展的營養師,學生則轉變為學習的主動探究者和知識的協同建構者。
②對教師角色的高要求
未來教師的使命是實現學生深度學習的目標,促進他們應對不確定的未來社會的實踐能力,應具備跨學科課程整合的意識與能力。
未來教師也要能夠恰當地借助技術輔助教育教學,如基于大數據的分析結果挖掘每個學生的特征與學習需求。
教育評價
未來學校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發生了變化,教育評價必然需要一同改變。
①教育評價內容的全面性
要求教育評價與教育目標相匹配,從知識為本走向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從單純的分數評價轉向包含綜合素質的大數據分析。
②教育評價主體與評價方式的多元性
如北京四中網校聯合全國50多個學校開展線上寫作活動,并通過全體師生對學生作文的點贊、評論等方式進行學習評價,同時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與評價方式的創新。
04
辦學理念
個性化
未來學校的最終目的是創造符合學生需求的個性化教育,主要體現在:
①個性化的課程資源選擇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學習內容, 使學習更有目的性,如北京一中學開設了300多門選修課供學生自由選擇。
②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
從課程開發到學習發生的全過程,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為學生提供認知、情感、工具等個性化的支持服務。
③個性化的電子檔案及學習報告
通過采集學生全過程的學習數據,形成多種形式的電子檔案,并基于學習分析等技術對學習數據進行科學、系統地分析,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報告。
開放性
互聯網的出現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只有樹立開放的發展理念,未來學校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教育理念強調的開放性包括三方面:
①時空的開放
讓隨時隨地的學習成為可能,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
②資源的開放
優質資源向全人類輻射,學校內部、區域間、城鄉間、國內外等均可實現優質資源的開放共享。
此外,大量的社會教育資源也逐步向公眾開放,如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以及教育企業免費提供的學習資源等,因此要敢于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享受社會上優秀的教育資源。
③組織體系的開放
教學服務不只由學校提供,也可以來自虛擬學校和網絡服務等網絡組織,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通過網絡融為一體,形成多方參與的育人新形態。
05
學習空間
學習空間融合是為了滿足教師和學生多樣化的教學需求,使學習空間具有更大的延展性,更加開放,具體包含 兩層含義:
①物理空間的融合
強調未來學校的空間設計要模糊學科間的界限,延展公共空間的學習功能,促進學習區、活動區、休息區等空間資源的相互轉化。
②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相融合
通過虛實融合的學習環境為師生創設靈活多變的適應性環境,推動應用混合式教學的發展。
這一方式既可 減輕學校建設實驗基地等的成本壓力,同時有助于滿足不同地域的體驗和實踐需求,構建支持學生協作學習、個性化學習的網絡學習環境,從而真正實現無邊界學習。
智能化
智能化學習空間包含兩層含義:以學習為主線的學習環境智能化和以生活為主線的校園環境智能化。
①學習環境智能化
打造以智能終端為學習載體的課堂并使之常態化。
②校園環境智能化
打造全面感知的校園環境,為師生提供更加精準、便捷的校園生活服務,記錄學生的學業狀態和實踐活動數據,預測學生的健康指數,實現人工智能維護校園安全等。
06
組織管理
精準化
未來學校的組織管理需要先進教育理念的引領、科學管理方法的統籌,才能最終實現系統的、精準的組織管理。
學校可借助大數據和學習分析等技術,建立“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精準教育管理機制,不斷探索宏觀層面的教育行政創新和微觀層面的學校管理創新,如教師隊伍選拔、教學評估、評獎評優等。
通過挖掘數據背后呈現的教育規律,不斷優化教學管理過程與模式。
開放性
未來學校必須打破固化的組織體系,聯結多方主體構成一個可參與、支持的體系,推動學校與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社區、家庭等開展跨界合作。
2020年OECD發布《面向未來教育:未來學校教育四種圖景》中提出,未來傳統的學校教育系統將隨著社會力量直接參與公民教育而逐漸瓦解。
如目前社會上已出現的將學校部分課程體系外包給社會中的教育機構,由其承擔籃球、編程、美術等課程的開發與教學等。
另外, 彈性學制是未來學校組織管理開放的另一個顯著特征,學校不再根據學生的年齡來劃分班級,而以學生的能力作為評判標準來組織學習。
建設未來學校,是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在更開放、更多樣、更智能的學校里健康成長。在未來,學習可隨時隨地發生,世界就是學生的教材,社會多方主體聯結在一起共同創設育人新生態。
學校教育生態包含教師和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以及師師之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親子之間、家校之間等良好的關系狀態。
來源|北京師范大學遠程教育研究中心(《我國近十年未來學校研究熱點——基于CNKI期刊文獻的可視化分析與內容分析》,鮑婷婷 )、 人民教育、校長會
延伸閱讀:
李政濤:通往“未來學校”的四種范式
孫元濤|走出話語包裝下的膚淺“賦形”:“未來學校”的共識與分歧
萬瑋:未來學校的核心學科只有兩門:體育和閱讀
世界級學校設計師Prakash:未來教育轉型,認清這4個趨勢
“未來學校”將顛覆當前所有教育模式,你的學校是否已在變革路上?
李一諾對談《未來學校》導演徐立:當整個社會回歸人的關注,美好的教育開始發生
林衛民:校長要有清晰的“關于學校未來的觀點”
“未來學校”將顛覆當前所有教育模式,你的學校是否已在變革路上?
鐘啟泉:為什么說未來學校是一種“超越學校的學校”?
未來學校和教師會不會消亡?
改變教育,從這里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