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說明】
(資料圖片)
認知心理學理論眾多,很多都不易理解,更難以應用,
所以,很多老師都認為:
認知心理學很難派上實際用場。。。不過,王玨老師在 《學習科學》課程中,
重點介紹了“ 認知負荷理論”
——它被被我稱為“ 最具教學指導價值”的理論,
卻受到了眾多老師的認可和“追捧”。
以下文河北邢臺 馬曉霞老師的《學習科學》課程作業,
介紹了她將“認知負荷理論”,應用于輔導孩子,
取得很好效果的經驗。
————————————————————
這周學習的內容是“ 認知負荷理論”,
王玨老師所畫的冰山模型圖,
非常形象地表達了外在認知負荷、內在認知負荷和相關認知負荷的含義和作用。
和前面三個單元一樣,本單元的學習收獲很大,
知道了如何將這些理念應用到平時的教學中。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認知負荷理論中,關于“ 工作記憶”的內容。
原來我也聽過“工作記憶”的概念,但總覺得這個問題很抽象,
知道工作記憶又叫短時記憶,容量小,
但是還是浮于概念文字的表面,不能深刻理解。
我只是本能地體會到:
不能一次給學生講太多
講課過程要有停頓、不能滿堂灌
ppt內容劃分要小,每節內容不要太多,盡量在20張左右,每章內容多做幾個。
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王玨老師把工作記憶形象地比喻為“ 打谷場”,
這讓我一下就明白了工作記憶的核心作用
——“ 加工”(而不是簡單的“存儲”)
這是我原來沒有真正領會的。
再加上王玨老師在講解中,配的小明和爸爸這道題:
單純看文字沒什么思路,
一看到圖,就很容易找到思路。
以上兩幅圖放在一起,
我好象突然 打通了任督二脈了!
正好孩子在家準備奧數希望杯考試,
這一個月來每天要做不少數學題,
雖然有一些進步,
可是我還是覺得進步速度不快。
遇到新的題型不敢下手寫,創新思路不行;
老題型有時也不是很鞏固。
這個星期我學習了“工作記憶”的含義,
發現了孩子的問題所在:
—— 他不太習慣用演算紙,很多題目在大腦中去想,
所以好多題想很久也想不出來怎么算。
然后我就用學到的理論原理講給他,
我告訴他:
人的大腦一次處理的動態信息只有2-3個
——這是因為數學題信息之間是需要找關系的,
因而屬于對“動態信息”的處理,
而研究認為:動態信息加工的工作記憶容量,就是2~3!
而稍微復雜一點的題目中,
關鍵信息一般都在3個以上,
遠遠超出了大腦處理的極限。
所以腦子怎么想也想不出來,想一兩個小時,也沒有結果。
而這并不是你笨,只是方法不對!
不如拿出一張演算紙,
把題目已知條件和數據關系,簡化寫在紙上,
紙上可以寫(存)遠遠超過3個信息的參數,
而且大腦的 視覺功能非常強大,比較容易觀察出它們的信息和關系,
所以,當我們邊寫、邊畫、邊想時,思路慢慢就有了。
接著,我拿著給他準備的 演算本,
和他一起做了大概十個新題,
演算本我們一起寫了很多頁。
然后我說:
“你看,媽媽開始也沒有做過這種題型,開始也沒有任何思路,也是拿演算紙慢慢畫、寫出來的。
但是我們的大腦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需要把思考的過程寫出來,讓眼睛看得見(可視化)、讓腦子不那么累,才能夠處理得過來!
而且四年的數學,比一、二年級的要難很多、以后到了中學、大學,課程會原來越難,不能再像一、二年級做題,光腦子想想就想出來了?!?/p>
接下來的兩天,我又專門多督促,
讓他多用演算紙,習慣用演算紙,
可以明顯看到,自己能解的題目多了起來!
孩子開心,我也很開心!
————————————————————
以下為學習群中的進一步討論:
【張榮芳】
馬老師說的極是,以后我也用同樣的方法給我兒子講數學題
【馬曉霞】
我也是這段時間陪他做奧數題都沒脾氣了。早就發現他不愛用演算紙,只是提醒過,沒太要求。
這個單元學了王老師的工作記憶的特點,看到了兩個圖的聯系,一下子就和他做題聯系起來了,專門定了一個 較大面積的演算本,原來都是散紙,現在定起來,也方便他回顧查看。
結果 堅持了兩天就有效果了!原來跟他說, 他也不當回事,還是天天坐在那“苦思冥想”。
這回我 把腦科學原理也講給他,他還是真聽進去了!看來尊重科學不分年齡,是人的天性啊教育孩子咱們共勉,互相溝通!
【王玨】
我家是在京東買的 演算本,很實用,孩子也很愛用!
散紙不容易養成習慣,我家孩子也不肯打草稿,
而且怎么提醒也沒無動于衷……
我通過觀察和交流,感覺到:
一是可能腦有自身行為習慣的慣性,
導到即使遇到困難,也沒有改變這種慣性的想法(或者叫“惰性”)
二是他會直接在卷面上狹小的空間中寫幾筆演算,
而卷面空間往往不大,所以字比較小、比較亂,
甚至有一次還 把草稿打在了胳膊上,
把我氣得……都笑了
這大約可以歸于手邊沒有合適的草稿紙吧(本質上還是沒有習慣)。。。
當孩子媽媽買了專用的草稿本后,
孩子在有需要時,往往倒會想起來用了。
也許是一個 專用的演算本更有“儀式感”,
容易讓人想起來、養成習慣吧!
所謂 “儀式感”,其實就是讓人產生較深的印象、以及相應的 “情感”,
需要的時候馬上能想起來,
想起來的時候馬上覺得很好、很有用,
這就 生成了“動機”(本課程第7單元會專門研討動機問題)
【馬曉霞】
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演算本蘊含了好多深刻的道理,我也去京東搜一個!
關于認知負荷理論的延伸閱讀:
教學設計重磅理論:"認知負荷理論"圖解
關于“認知負荷理論”的認知負荷(南京 陳仁平)
垃圾分類搞不清?只需來頭豬,立馬搞定!
認知負荷理論,讓我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北京周麗娟
————————————————————
關于“認知負荷理論”等高效教學原理與方法,歡迎學習王玨老師《基于學習科學的高效教與學方法》網絡課程,有詳盡講解!
免費課程:2021年8月開班(必須按時完成作業),請持續關注本公眾號
付費課程 : 49元 ,無任何時間限制、作業要求,隨時可學、終身有效!課程地址(網易云課堂):
電腦或手機瀏覽器打開:
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htm?courseId=1006384085&share=1&shareId=1928341
掃碼進入課程:
————————————————————
本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提供全面、深度的學習科學研究、微課與PPT研究、以及其它實用技術研究文章!到公眾號首頁輸入代碼查看更多研究:
wk:微課超級大全,設計制作應用一網打盡
ppt:PPT技巧集
xxkx:學習科學研究文章
so:公眾號文章全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