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等教育界這幾年發生的大事件中,亞裔學生和家長們最關心的肯定是哈佛歧視亞裔案。
去年10月,美國最高法院舉行了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SFFA)訴哈佛大學一案的聽證會,SSFA控告哈佛大學一貫歧視美籍亞裔申請者。
和其他種族群體相比,招生官給亞裔申請者打的主觀印象分(也就是哈佛在申請中使用的“personal rating”)更低,認為亞裔缺少自信,不招人待見,不友善。
(資料圖)
SFFA在其簡報中將哈佛大學對待亞裔申請者的方式類比為20世紀20年代藤校限制猶太裔學生的操作。Mark Oppenheimer主持著一個關注藤校猶太裔學生歷史的播客——Gatecrashers。他表示:“20世紀20年代高校用同樣的刻板印象限制猶太申請者數量,說猶太學生是書呆子,過于勤奮,過度追求全面發展。這樣的刻板印象如今被套在了亞裔申請者身上。”
這個案子引發了非常廣泛的社會討論,也讓公眾注意到一個讓人感到非??杀氖聦崳荷暾埫绹髮W時,很多亞裔申請者會故意在申請材料中弱化自己的亞裔背景,改變自己的愛好,讓自己看起來不那么符合亞裔刻板印象,降低自己申請材料中的“亞裔濃度”。
《紐約時報》采訪了幾位亞裔學生,他們都表示自己在申請大學的時候,故意弱化了自己的亞裔背景。受訪者Max Li在申請大學的時候選擇了不填寫種族身份,雖然他知道自己的姓氏很有中國特點,招生官肯定能猜到他是華裔,但依然在申請表格中選擇了“不愿透露”。
Clara Chen在思考選修什么AP課程的時候,有人建議她不要選擇AP漢語,因為大學招生官看到她的姓氏之后會覺得,她本來就會說中文,這會讓她的AP漢語考試分數顯得很水;她最終選擇了參加AP法語考試。
就讀于哈佛大學的Marissa Li很喜歡下國際象棋,花了大量時間研究象棋,但在申請大學的時候,她幾乎沒有提到自己對國際象棋的熱愛,因為她怕招生官覺得這是典型的亞裔愛好。Marissa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回想起來挺可悲的,我在大學申請材料不能談論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活動?!?/p>
雖然很難衡量在大學申請中刻意弱化亞裔身份的做法有多普遍,但正如同大家都覺得亞裔學生必須比其他種族的學生學習成績更優秀才能被錄取,“亞裔濃度”過高不利于大學申請的傳言已經被亞裔社群奉為真理。
SSFA在簡報中表示,幫助學生在大學申請中弱化亞裔身份已經成了一項產業,比如說2004年Princeton Review發布的熱門標化考試備考指南就赫然建議亞裔學生隱瞞自己的種族身份。
對此,哈佛大學表示,在選擇新生的時候,校方考慮的不僅是種族多元化,還有學術興趣、地域背景和政治經濟背景。其他支持者稱,近幾十年來,被錄取的亞裔學生人數在穩步增長。上個申請季哈佛錄取新生中亞裔占大約28%,而2013年亞裔僅占不到20%。相比之下,亞裔僅占全美人口的7%。與此同時,今年哈佛大學錄取的非裔學生占15%,拉美裔占13%,北美原住民占3%。但哈佛大學的回應并未打消亞裔群體的疑慮,亞裔學生對于自己亞裔身份濃度過高的擔憂有增無減。
要想被頂尖大學錄取,全面發展是不夠的。不論學生的種族背景是什么,與眾不同才是關鍵。但問題在于,亞裔申請者的刻板形象有一些確實是事實,比如說學習小提琴和鋼琴的亞裔學生真的太多了,所以大部分人很難借此脫穎而出。
亞裔申請者相似程度高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尤其是對于新移民家長而言,他們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并不熟悉美國大學的招生理念,很多第一代移民家長感到不知所措,因此選擇了模仿周圍其他家庭的做法,讓自己的孩子參加同樣的活動,比如說看到別人家的小孩學鋼琴,就也讓自己的小孩學鋼琴。
《紐約時報》采訪到的現年52歲的Jing Zeng女士表示,她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從中國移民美國,她教育子女的方式也是參考周圍的華裔家庭,看別人都在做什么;最近她的兒子申上了頂尖的文理學院波莫納學院。
亞裔申請者需要在大學申請材料中刻意降低“亞裔濃度”是一個讓人心里很不是滋味的現象。如果有個亞裔學生真的很喜歡彈鋼琴,但因為彈鋼琴是一個特別符合亞裔刻板印象的活動,而決定放棄鋼琴、轉而學習其他的樂器,這對ta來說公平嗎?或者我們可以轉換思路,與其去參加各種鋼琴考級和比賽,不妨利用自己的鋼琴天賦去做別的事情,比如說在街頭表演,為自己感興趣的慈善事業募捐?
大家怎么看待亞裔申請者刻意降低自己“亞裔濃度”的現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