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緣 起
(相關資料圖)
談起整本書閱讀實踐的緣起,那得從十年前拉開序幕了——感謝機遇和經歷,讓我遇見閱讀之美。“書香海滄·教師領航”,我成立了“四葉草書友圈”教師讀書共同體,帶領老師們開展閱讀;有幸成為一名閱讀種子教師,參加了親近母語在南京和成都的研習營,整體系統學習了整本書的教學范式;
2018年受到教育局組織的學習共同體到臺北研修觀摩學習,讓我對學習方式的變革有了很多的啟迪;慢慢實踐的路上,我又成立了“紐扣在線讀書吧”學生讀書共同體,帶領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與分享活動。
這兩年,也就是2021年和2022年,我在進修校的組織和親近母語的引領和指導下,參加了兒童閱讀師資能力認證的培訓,順利畢業,兩年的線上線下的研修,讓我重拾對閱讀的深刻理解;
2022年暑期我又參與真愛夢想主辦,進修學校組織的暑期21天共讀營活動,共讀《項目化學習與設計》一書,讓我對學生素養和項目化學習有了更多思考,也與開展的整本書實踐的形式有了更多的勾連和設想。
? +
+
實 踐
實踐是成長的沃土。我主要是努力在 “課堂”“學生”“專業”以及 “重構”四點上來嘗試整本書的開展和推進。
1. 立足語文課堂教學實踐
從語文基礎學科中習得融合與多元的實踐經驗,從校本閱讀中去設計和實施,反芻和總結。
2. 主持學生讀書共同體
從生本閱讀的視角去解讀整本書閱讀在實踐中需要關注的學生觀,去轉變教師的固有教學觀,去優化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
3. 提升閱讀專業基本功
參加兒童閱讀師資能力認證學習,從理論和實踐中獲得專業指導,提升自身閱讀實踐專項技術。
4. 加強科研理論的重構
閱讀相關的理論書籍,從研究者的視角,去解讀已有經驗的得失,融合整本書閱讀與跨學科的關聯點,探索學生閱讀素養達成的有效路徑。
? +
+
成 果
成果是成長的印記,也是反思提升的階梯。在近五年來我也落地實踐和取得一些肯定和收獲。例如我送教區域民辦校圖畫書教學《妖怪山》,參加六年級《快樂讀書吧》課例獲得市級精品課;在親近母語論壇上分享我帶領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實踐的故事;作為閱讀種子教師在校內示范培訓整本書閱讀的基本范式,推進年級必讀書和選讀書的修訂等。
我也積極摸索一些融合多元的課程實踐。比如做了《融合海洋文化的小學生詩文創編》的講座;撰寫了學生讀書共同體實踐的案例,旨在減負提質下如何進行整本書閱讀;還參與了《項目化學習與設計》的線上共讀分享,領會多元評價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
這些實踐旅途中,我也獲得了肯定與認證,帶領的教師讀書共同獲得區級“優秀教師閱讀共同體”稱號,帶領的學生讀書共同體個人獲得區級“優秀悅讀個人”稱號,還有親近母語兩年的兒童閱讀師資能力認證的研修學習,給我很多的成長和思考,這些都是我堅持的動力,真誠感恩遇見。
? +
+
案 例
那么今天關于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案例的實踐,我想從新頒布的課標說起。 在新課標中,整本書閱讀它是區別于其他的學習任務群的,有它自己的獨特性和融合性。
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定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升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
——《2022年新課程標準》摘錄
今天我想以《導向融合多元的整本書閱讀初探》為題,以陸劍翻譯的《兔子坡》為例,以三年級學生為教學對象,圍繞“解題:融合多元——聚焦:整本書范式——實操:跨學科設計”三個部分來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整本書閱讀實踐。
(一)
解題:融合多元
提到“融合”“多元”這兩個詞語,我們會想到的是什么呢?融合課程?多元評價?多元策略?
我個人覺得融合更多的是聚焦內容的綜合性,而這是跨學科學習的語言載體,而多元則更多聚焦在策略的多樣性,它是跨學科學習的形式支架。同時兩者之間又具有個性化,跨學科學習必然融合多元的學科,學科之間內容應該是互補優化的,跨學科學習必然需要多種策略進行多元評價。
因此,我認為整本書閱讀里跨學科融合也是一種新的文本解讀與教學實踐形式。
(二)
聚焦:整本書范式
關于《兔子坡》這本書,我想來做個簡單的文本賞析:
《兔子坡》是美國著名作家和插畫家羅伯特·羅素獲得紐伯瑞兒童文學金獎的作品。主要講述兔子坡要來新人家,住在這里的小動物們激動又不安。各種猜疑和各種憂慮彌漫著整個兔子坡。新人家來臨,慷慨大方,辛勤耕作,又很愛小動物,讓小動物們很開心,但中間也出現了幾次曲折的誤解。不過很快,疑團解開,人與動物又重現和睦美好的氛圍。
故事中有很多性格鮮明的動物,跌宕起伏的情節,幽默風趣的語言,加上細膩的插畫補充,讀起來賞心悅目。
讀完這部童話,相信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關系,還能從動物中感受到溫暖的親情、可貴的友情和真誠的鄰里之情。
那么,按照我們熟悉的整本書范式來實施,具體分為三個課型,分別為:
讀前(導讀課)
簡要推介——先睹為快——猜測互動——留下懸念。
讀中(推進課)
設計導讀單——交流學習單——生成學習單。
讀后(交流課)
根據作品內容和閱讀者的情況確定主題,并設計3-5個話題,層層推進,最終抵達主題。
所以我們設立的整本書的常規目標可能是這樣:
導讀教學目標:
1.簡要推介,激發閱讀興趣。
2. 片段賞讀,嘗試概括內容。
3. 瀏覽目錄,大膽提問猜測。
4. 梳理問題,課外閱讀探究。
讀后交流教學目標:
1. 借助角色推薦,初讀分享收獲。
2. 借助情節繩,整體感知內容。
3. 借助采訪單,話題推進深入讀。
4. 聯結生活,拓展感悟主題思想。
而在推進課上,我們則根據設計的閱讀單來任務驅動,促進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持續閱讀。這些閱讀單也往往指向人物形象、精彩情節以及主題感悟或者拓展延伸等。
(三)
實操:跨學科的設計
那么,如果是將整本書和跨學科閱讀進行融合呢?又該有怎樣的設計呢?剛拿到這個命題時我想了很多的,最后梳理聚焦在三個問題上,分別是:
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嘗試整本書與跨學科閱讀的融合設計,具體是這樣考慮的:融合主題:人與自然。因為在《兔子坡》的文本賞析中,不同讀者讀出的主題是不同的,而我這次的設計明確為其一主題:人與自然。
那么融合主題下,我開展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可以融合的跨學科可以有哪些呢?我想到了道德與法治、科學、美術、音樂等。
如何進行任務驅動,推進學生個性化閱讀呢?我又想到了“三單”,其實就是我們之前常常設計的閱讀單,只是這次我比較明確了課型,分別是導讀課任務單、推進課任務單以及分享延伸任務單,這三單中融合設計跨學科的閱讀。同時根據多元評價,最終抵達融合主題。
對此,我設計了《兔子坡》這本書的4個融合目標,分別是:
1. 聯結生活,引入話題詞“鄰居”。
2. 大膽猜測,初步感知故事情節。
3.創設“朋友圈”,理清眾多角色特點。
4.情節對比思辨,細品故事背后內涵。
在融合目標指導下,我設計了三個課型,下面我就以簡案的形式來呈現每個課型下我的融合點的設計在哪里。首先是導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生活引入:鄰居
消息引讀:新鄰居要來了——兔子坡
大膽猜測:這里會有什么動物,來的是誰?
出示目錄:結合目錄,講什么呢?感興趣什么呢?
在導讀的“生活引入”中,我會引用三年級道德與法治中第二單元“我在這里長大”中第6課“我的好鄰居”里的兩個話題,作為導讀前的談話,和學生一起暢聊“鄰居”這個生活的話題詞。
話題1:你認識鄰居家的小伙伴嗎,平常你都和他們玩些什么?
話題2:如果都還不認識,該怎樣認識他們呢?
之所以在這里融合道德與法治里的這部分內容,是因為它首先契合了“鄰居”這個話題詞,其次書上的話題可以直接作為導讀課的話題引入課堂,喚起學生生活的經驗和情境,順理成章。而這里的融合點就是關注整本書閱讀與各學科之間內容的關聯。
其次是推進課,我也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1. 角色引入:喬奇,它的朋友圈里有誰?
2. 交流朋友圈:哪些角色,有什么特點?
3. 印象情節:最想講述的是哪個片段?為什么? (兔子坡鄰居來后,發生了兩則重大新聞事件,你覺得是哪兩件?說說講什么?)
4. 左鄰右舍:動物們口中的“鄰居”有哪些人?他們有什么異同? (留疑問,推進閱讀繼續)
在推進課中主要是引導學生聚焦“角色”和“情節”進行合作交流。那么我主要是創設了兩個聯結生活的情境,來引發學生閱讀的代入感和新鮮感。一是“朋友圈”。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喬奇的“朋友圈”,發布“新鄰居要來了”的消息后,會有哪些動物來點贊來留言,這些小動物都有誰?都各自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借助這個“朋友圈”點開故事中對于各種性格多樣的動物的特點的描述,從文字中去評價角色的特點。二是“特大新聞事件”。
先引導學生自主分享故事中的精彩情節,再聚焦第八章第十章,重點提到新鄰居與動物們之間發生誤解的事件,帶領學生文本細讀,嘗試講述故事情節,練習簡單復述。而在課后留下疑問,本書中提到動物們口中的“鄰居”到底有哪些人,他們有什么異同,讓學生繼續閱讀和比較思考。
最后是讀后交流課,同樣是四個教學環節:
1. 鄰居形象:不只一戶人家。幾戶?選擇題:2或3或4(角色細讀)
2. 鄰居效應:對于小動物來說,不同的鄰居,對彼此有怎樣的影響? (情節細讀)
3. 菜園啟迪:共生,自然界中的普遍規律 (主題感悟)
4. 拓展感悟:設計宣傳海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故事劇場:《兔子坡新傳》【角色組、道具組、宣傳組、臺詞組、服裝組、導演組--美術,音樂等】
這部分的融合設計主要是以“合作思辨”的形式讓學生聚焦話題“不同的鄰居——人與動物的生活的影響”,重點聚焦第十二章人人吃個飽,菜園奇怪現象的啟迪,來深入閱讀整本書的內容,前后文本對讀,感悟故事的融合主題。
在這四個環節中,“鄰居效應”和“菜園啟迪”尤為有思辨性。兔子坡來了很多個鄰居,不同的鄰居,對于兔子坡上動物的生活影響是明顯的,從文本細讀中,學生可以有依據的找出文段的描述、角色的對話等等。尤其是在最后一章談到菜園的奇怪現象——什么奇怪現象呢?就是圍了柵欄的,放了毒藥的鄰居家的菜園竟然長勢不佳,還經常丟失瓜果;而新鄰居家的菜園,沒有柵欄,沒放毒藥,捕鼠器之類,甚至在修整菜園時發現的一處破損的墻角,也因為有土撥鼠的窩在那里而不舍推倒,也經常會有小動物光臨菜園,可是菜園卻長勢喜人,令人驚訝。為什么會這樣呢?學生去細讀文本內容,就會發現,在兔子坡的動物們雖然會吃掉一些果蔬,但是他們在固定時間里還是很有原則的去守護這塊菜園,所以在這里,其實體現的是一種可貴的“守望相助”。
那么在這部分中就可以滲透科學中提到的大自然普遍的規律,那就是共生。相機出示一些動物共生的科普知識,豐富學生的認識,結合跨學科閱讀,去整體感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才會有故事結尾的“人人吃個飽”的美好結局。
在主題感悟后,可以讓學生根據主題,設計一份宣傳海報,立足宣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義,而這部分就需要美術的繪畫和版面設計。當然也可以選擇某些情節或者整個故事進行“故事劇場”的演繹,這種活動實踐的話,跨越的就是更多學科的知識和能力了。
那在讀后交流課上,我所設計的融合點就是整本書閱讀與科學、美術的融合,關注到多元策略下推進學生整本書的深入閱讀。
反芻三個課型的融合設計點,其實最重要的是基于整本書閱讀的“三單”的設計——導讀任務單“喬奇的朋友圈”、推進課任務單“重大新聞事件”以及讀后交流任務單“海報設計或故事劇場”,這些都是通過聯結生活,創設情境,聯結多學科,設立三單,最終抵達我們想要的融合主題。
再者是在主題抵達的“路徑”上,我做了一些循序漸進的設計,例如導讀時生活鄰居的引入,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談論,而兔子坡里的經歷大部分則是動物之間的關系,新鄰居的對比則讓我們看到人與動物不同的相處關系,這些其實都是人與自然的多元的相處模式。而只有和諧友善的相處,彼此信賴,才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四)
留疑反思
當然在整本書閱讀的融合設計里,我自己也有一些疑問和思考,例如整本書閱讀中的文學價值和核心主題是不變的,例如《兔子坡》中的“人與自然”主題,例如閱讀中對于語言文字的賞讀,對于寫法的品鑒,這些都是重點內容。其次是融合,不是拼湊,而是順利成章。例如導讀時引入鄰居這個話題詞,引入道德與法治里的圖片和話題,目的直指“新鄰居要來了”的生活情境。同時融合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多元的評價策略、多樣的生情,因此三單的設計就是一種融合和多元的跨學科閱讀的支架意識。這些就是我對于“導向融合多元的整本書閱讀初探”的認識與思考。
話說回來,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閱讀的融合,一定是遵循兒童本位的,是依據整本書基本范式推進的,是呈現課標中所要求的閱讀目標和閱讀能力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跨學科閱讀的特殊性,它具有多元、綜合性的主題,它呈現的是一種綜合性與探究性為一體的深度閱讀方式。那么,如果以《項目化學習與設計》中的理念滲透,試問:如果以項目式學習的形式來推動整本書閱讀的實踐,或許是另一種打開方式?
學貴有疑,行貴有方。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以上就是我的整本書閱讀實踐新路徑的初探,期待與伙伴們多交流互動,謝謝大家!
文 / 廈門市海滄區天心島小學 蘇惠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