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博士課程的最初期,大家一般都會選定幾所目標學校+目標導師,里面不乏有名校名師,也會找幾所做備選,當然也留有一所做保底。
【資料圖】
但是對于博士課程的申請,學校排名和業界名氣是最重要的考量標準嗎?并不是!導師的選擇才真是重中之重!
博士課程是由 “你”、“你的課題”、“你的導師”和“學院”,四位一體直接構筑而成, 份量同等重要。
因此你和“導師與學院”之間必然是個 雙向選擇的過程,你們的關系除了“歸隸門下”之外,更重要的還有你需要為自己梳理出清晰的 “選校選導考量標準”,以檢驗對方是否可以在學術生涯中提供我所需的切實幫助。
同時,大家在選校初期難免有一些可以理解的 (奇奇怪怪的)思維誤區,列舉出來,然后咱們一一解決。
誤區1:
不是名校的PhD我上了有什么用?
誤區2:
導師不是大牛,他能教我什么?
誤區3:
導師這么熱心幫我是不是學校缺錢,我隨便申申也能上的學校,這樣的PhD會不會很水?
內什么…我勸你先別飄,下來走兩步…
然后你會發現:
選校糾結完了,還有課題可以糾結一下;
選題終于不糾結了,導師選誰好又讓你手足無措;
學界的炫酷話題和你內心的偏好擦肩而過時,你還得回頭惦記惦記那炫酷的東西好不好玩兒,要不要分它一杯學術羹…
所以,申請路上會遇到什么樣的難題、糾結,又該如何選擇。讓我們通過以下幾個回合的“對決”為自己心里的小九九找到答案。
#01
當今學界流行的
VS
我真正感興趣的
頂尖名校不可否認有很多前沿的課題。學術大牛在各種論壇上探討的高頻詞,你都能在名校網站上查到類似的課題正在招人。如果當今流行的剛好也是你興趣所在,那我只能恭喜你,Go Ahead!
但當你察覺到,你的興趣與時下流行的關鍵詞并無絕對直接的關聯時,你就要思考,我到底要追隨流行還是鉆研自己的興趣。我建議的答案是: 不要盲目赴潮流的約,尤其是在學術界。
這是一個申請PhD時最常見的問題之一,明明心里有較為清晰的喜好,但是看到多篇論文和專業里的同學都在大肆討論時下流行的課題/話題時,難免會有些許動搖,想著:這類課題聽著也不錯,我也可以關注并嘗試?
關注沒有問題,但是PhD研究絕對是一個持久戰,當你沒有百分百準備迎戰時,還是選擇觀望比較穩妥。同時也 切忌不要為了申請獎學金、投靠學界“喜好”而篡改自己研究的分支與方向,臨時投靠的研究內容一定會在學術會中露出馬腳。
舉個例子:社會領域也好,設計與文化領域也罷,現今最能抓住導師眼球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 “可持續性發展”。
但是這是一個特別宏大聽起來特別前沿也特別虛幻的概念。因為無論在套磁還是寫RP的過程中,你都需要盡可能詳細地,并目標明確地闡述 你想利用哪方面的知識?如何做到你設想的可持續發展?你覺得能實現百分之多少?以及前人已經做了哪些推進但你感覺仍有不足?
心里有回答的思路了嗎?如果發現自己無從下手也沒有頭緒,卻盲目跟隨開啟課題的話,你可能面臨:
1.興趣和知識的雙方面不足以至于無法支撐到寫完RP
2.學習的過程中痛苦、枯燥、艱辛加倍
3.當下流行的話題和研究方向完全可以成為輔佐你所感興趣的課題的調味料,沒有選擇該課題不代表這一類的知識你完全不能碰,但是你也知道你并不會拿調味料當飯吃對嗎?
#02
“請先提交RP,學院將匹配有意向的導師”
VS
“我對你的課題有興趣,可以發我outline”
這還用我幫你選嗎?你當然可以繼續申請所有你有意向的學校,但明顯后者的回復讓你更清楚地知道“你有戲極了”。
在英國申請PhD,套磁是大家都知道的環節。這不是我們所謂的“走后門”、“開小差”,而是 一個讓自己研究的方向更明確,并且和導師提早開啟互相了解的過程。
在和導師套磁并溝通的過程中,你能觀察到:
1. 你和導師的研究方向和某些重要觀點是否較為一致;
2. 產生分歧時導師是引導型人格還是命令型人格;
3. 導師的靠譜程度及責任心。
這些考量流程都是在你擁有一位愿意與你私下溝通、欣賞你并愿意助力于你的導師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進行的。用普通話說就是你得套到一位導師,后面的路程才會好走很多,錄取幾率也幾乎不再是問題。 被人肯定并目標清晰地前進的感覺…真的很好!
那么話說回來,是不是沒收到回復或回復曖昧的學校就要放棄申請了呢?我的回答是請大膽申請嘗試,但其中會有一些“隱患”的問題,要自己斟酌:
1.目標導師不感興趣但是D導師有興趣,可你對D知之甚少,也不確定是否相合,此時offer接受否?
2.學院錄取了你為你分配了導師,該導師學術風格是怎樣?負責任否?
3.對于不熟悉的導師,他現有多少學生?分配給你的時間和精力還能有多少?
盲目跟隨導師就像是抓了一把不熟悉的槍 (有可能是仿真玩具槍)硬上戰場,導師的選擇需要絕對綜合的考量,因此當一位已經伸出援手、愿意為你花時間的靠譜導師出現的時候,且遇且珍惜吧。
#03
導師在學界名企響當當
VS
導師帶過不少PhD,任教超過10年
你在PhD階段的學習將與你所選導師直接互動,PhD導師跟其他學位的導師有所不同。他們在帶學生之余每年也有定量的學術成果需要發表,你可以粗略地理解為他們需要一邊做自己的“工作”一邊當老師。那么問題來了:
1.他在對你的教學中的參與度將是如何?見面頻率是怎樣?
(一個月見一面或見不了一面的導師你受得了么?)
2.他自己的研究事業和教學事業的平衡是否可以游刃有余?
(導師一旦失衡,你覺得他會先保你還是先保自己?)
3.(針對實踐型學科)導師實驗/設計做得名氣很大,但他的論文能力如何?
(PhD最注重的東西之一就是白紙黑字的學術研究成果,任何實踐型的成就都不能替代論文和寫作的重要性,不巧的是一些頂級藝術學院在此方面很容易出現失衡)
這些問題都可以指向一個很清晰的結論:導師會做實驗/設計,不代表導師會帶學生!
那么,如何判斷你套到的導師靠譜與否:
1.對你的課題內容有無表現出強烈興趣
2.過往的期刊質量如何
3.與你的溝通是否邏輯清晰(初期的開展想法、構建RP框架、查漏補缺、書單建議etc.)
4. 當你思維卡住時,猶疑萬分發了郵件打擾他時,他會否回復以清晰的解答方案并提供適度的幫助。
靠譜導師的特質
1.有求必應 (對不起是我飄了)博士階段的導師永遠不會主動找你,有求必應的全部都是小天使!
2.將你讀博必備的條件在申請初期向你明確告知,并且告訴你他能做哪些事情(比如關于你的見面頻率、二導人選有哪些、你還有其他要求嗎etc.)
3.在對你表現出極大興趣,有強烈意向錄取你后,你卻提出了更加野心勃勃的想法時,不強行干涉你的野心制止你的想法,卻耐心引導給你建議。
以上三個回合從“選題”、“選校”、“選導師”這幾個主要方向分別分析了個中利弊。PhD一直是一個受眾范圍較小的學位和學術旅程,因此初期的大家有任何糾結都屬正常。
做選擇時切忌只看表面的現象,頭腦一熱,或是看在短期的利益(如只想靠博眼球的課題獲得獎學金)來絆住自己今后長期的研究道路。
祝大家都能遇到一位合適的導師,自信地開啟新的旅程。
END
博士留學申請、套磁輔導
微信號:ukstudycenter1
這是我們幫中國學生拿到的UCL博士offer
點擊閱讀 :愛丁堡碩士險些畢不了業,居然被UCL博士錄取!他如何逆襲?
更多博士offer
必讀留學干貨
點擊標題閱讀↓↓
星標關注「英國留學中心」
不錯過每一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