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時評1】
“十大語文差錯”是一堂語文糾錯公開課
付彪
【資料圖】
1月11日,《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了2022年十大語文差錯。其中包括將“連花清瘟”誤寫為“蓮花清瘟”、數量減少誤用“倍”涉及疫情防控,“天然氣”誤為“天燃氣”涉及俄烏沖突,“不負眾望”誤為“不孚眾望”涉及卡塔爾世界杯,“女王”誤為“女皇”涉及伊麗莎白二世去世等。
規范、準確、生動地使用語言文字,對于人們交流溝通情感、表達思想認識和傳承文化記憶都具有重要意義。創辦于1995年的《咬文嚼字》雜志,是中國出版界第一份糾正社會語言運用的刊物,以專門“咬”文字差錯而聞名,深刻影響了國人的語文生活。自2006年開始,《咬文嚼字》編輯部每年公布“十大語文差錯”,至今已連續發布了17次。每一次公布“十大語文差錯”,都是一堂語文糾錯公開課。
值得注意的是,“十大語文差錯”的背后,其實是一份別樣的年度重大社會熱點檔案。比如,在疫情中很火的“連花清瘟”膠囊,人們談論它、購買它,卻有一些人想當然地把它寫成了“蓮花清瘟”,還渾然不覺自己寫錯了。將“十大語文差錯”與重大社會熱點相結合,無疑更有助于公眾重視和糾正語文差錯。
值得點贊的是,《咬文嚼字》除了指出“差錯”,還像老師給學生上課一樣,對“差錯”進行細致解讀,令讀者受益匪淺。比如,2022年,“踔厲奮發”頻頻出現于文件報告、新聞媒體、宣傳橫幅中。“踔厲奮發”的“踔”常被誤讀為zhuō,正確的讀法是chuō?!兑慕雷帧凡粌H指出了“踔”是個多音多義字,還詮釋了兩種讀法背后的本義及引申之義,彰顯了中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讓讀者學到了知識、汲取了力量,也長了記性。
中國語言文字之美,美在字詞,美在音韻,美在典故。在網絡時代,公共媒體中任何一個小小的錯字、別字,都可能在輿論大潮中對公眾造成誤解、誤導。《咬文嚼字》堅持不懈“咬住差錯不放松”,初心就是捍衛語言文字純潔性,避免謬傳引發社會歧義。
作為新聞媒體,在虛心接受“十大語文差錯”的同時,能否也針對自身容易出現的差錯認真進行“咬文嚼字”,給政府部門、其他公共媒體帶個好頭?如此,方可大大減少語文差錯。
對于普通公眾來說,在社會生活的交往中,也不能輕視語言文字的正確運用。咬文嚼字的人多了,規范使用語文才能形成氣候。當然,規范使用語言文字、保持語言文字純潔性,是一個多層面的文化教育工程。規范使用文字需要從學校課堂教育把好關,提高中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期待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以“十大語文差錯”為鏡,給孩子們上好語文課、糾錯課。
總之,規范使用語言文字、保持語言文字純潔性,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全力以赴,這不僅要有一種嚴謹的態度、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更要有一顆敬畏之心。
(選擇東方網,有刪改)
【學習借鑒】
學立意
見解精辟,思想深刻。作者既能從“規范使用語言文字”“捍衛語言文字純潔性”角度看到發布“十大語文差錯”對規范表達的意義,還能上升到“文化教育”高度,看到指出差錯的戰略影響,高屋建瓴,見解精辟。作者對“十大語文差錯”的審讀較為認真,熱情洋溢、有理有據地肯定了《咬文嚼字》雜志選“差錯”結合重大社會熱點、對“差錯”進行細致解讀方面的匠心,內容充實,發人所未發。
學結構
緊扣問題,層層深入。文章立足于《咬文嚼字》雜志發布的“十大語文差錯”的具體事實,圍繞中心論點,先對糾錯行為的特點和意義作了展開分析,然后對媒體從業者、普通民眾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倡議,最后收束全文。全文聚焦問題,層層深入,有針對性,有縱深感,有較強的啟發意義。
學表達
條理清晰,表達簡潔,不枝不蔓。這是一篇以理取勝的時評文章,作者始終緊扣糾錯事實,針對糾錯的熱點和內容展開針對性論述?!昂喲赃_旨”,文章觀點句表達簡潔鮮明,有助于讀者快速把握文章論述重心和主旨,闡釋句、結論句則與觀點句深相契合。分析“糾錯”之外,文章還回顧了《咬文嚼字》雜志的糾錯歷程,概括了中國語言文字的美感特點,但這些都是觀點的必要延伸,始終未游離于論題之外。尤其是倡議部分,更是以簡潔的語言直指問題的關鍵。
【經典時評2】
吐槽月薪2萬是“踐踏學歷”,有道理嗎?
任冠青
1月,一則自稱清華大學應屆碩士生的“吐槽帖”火了。網帖提到,這位畢業生拿到了某互聯網“大廠”的校招offer,職務是位于北京的“后端開發工程師-基礎架構”,但他對企業開出的2萬薪資并不滿意。帖子中“月薪2萬,碩士白讀還倒貼”“惡意低薪很惡心,踐踏學歷制度”等說法引發網友熱議。
對此,有人認為發帖者“沒有現實感”“未曾經歷過社會的‘毒打’”,也有人贊同他,覺得這一月薪在同等條件下是“勸退價格”。還有人認為,2萬元月薪已經很高了,該畢業生是在不自覺地“凡爾賽”。
其實,有關“2萬元薪資算不算低”的問題,本來就見仁見智,沒有“標準答案”。當目標崗位給出的待遇與內心預期有較大落差時,求職者產生不滿情緒,也無可厚非。只是,所謂“踐踏學歷制度”“碩士白讀還倒貼”等說法未免有些偏激,也暗含著一種不現實的“學歷功利主義”思維。
毋庸諱言,在求職時,畢業于名校的高學歷人才,的確有一定優勢。比如,很多用人單位在最初篩選簡歷時,都會將學歷作為重要衡量標準。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學歷與工作、收入之間,存在某種必然的“換算公式”。以為自己畢業于名校,就“應該”獲得特定水平的收入,是對就業市場缺乏了解的表現。
需要看到,應屆畢業生能在就業市場獲得怎樣的薪資水平,是一系列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社會整體就業形勢怎樣,所在行業到底是正處“風口”還是進入發展瓶頸期,目標崗位與對口人才間的供需關系如何,應聘單位處于何種發展階段等,都可能會使一個崗位的薪酬待遇發生動態變化。只盯著學歷這一個變量,肯定不能準確判斷。
對個人來說,“學歷”也絕非決定其勞動報酬的唯一要素。一般來說,用人單位會綜合考量應聘者的教育背景、專業能力、團隊溝通協作能力等,繼而決定是否錄用對方,開出多高的薪水。過度放大學歷在求職過程中的作用,以為讀過研究生、出自名校就能“一勞永逸”、自動獲得高薪,是對現實的偏差性理解。沉溺于這種光環中不能自拔,恐怕很難真正發揮出名校為其帶來的教育優勢,反而會耽誤自己。
如果一位大學生希望畢業后進入某個行業,達到理想中的薪酬水平,不能簡單對標既往的崗位待遇。對這樣的學生而言,不妨通過找實習、與業內人士深入交流、對行業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等方式,形成對行業現狀的準確認知,培養對行業前景的洞察力。如此一來,才能形成對目標崗位的合理預期。
總之,高學歷并不是在職場中“躺贏”的保證,所謂“2萬月薪踐踏學歷”的說法,暗含著某種脫離實際的認知,應當警惕。
(選自中青評論,有刪改)
【學習借鑒】
學立意
激濁揚清,持論公允。針對“月薪2萬踐踏學歷”這一充滿爭議的觀點,作者并沒有像“有的人”那樣直接表達贊同或否定的觀點,并不急于直接予以否定,而是先委婉地指出其偏激之處,然后針對其中涉及到的“學歷”與“薪資”的對應關系問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最后才明確地指出這種觀點是“脫離實際”的,有理有據,以理服人,持論公允。相較于其他發帖者,作者的觀點要深刻得多,相應地,既對所謂“經歷‘社會毒打’”的消極認識作了引導,也對“同等條件”等模糊認識作了歸納和澄清,有助于激濁揚清,引導輿論。
學結構
層層深入,脈絡清晰。文章圍繞“月薪2萬踐踏學歷”這一有爭議的認識,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剖析了這一認識的思想根源,探討了影響薪資的種種因素,條理清晰地分析了這種觀點的偏頗之處,并給出了合理化建議。結構上脈絡清晰,層層深入,直指問題的關鍵,結構整飭。
學表達
多方聯系,以理服人。本文聚焦社會熱點問題,始終將以冷靜的態度將“理”作為衡量問題的唯一標準。作者并不追求“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式的判斷,而是理性地這種觀點的合理因素表示理解和認同,在此基礎上點明過度看重學歷的悖謬之處。論述過程中,開合有度,能夠注意到社會整體就業形勢等影響薪資水平的多種因素,還能夠將用人單位招聘的判斷依據引入分析過程,展現了廣闊的知識面,也有效增強了文章的理性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