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區的教育資源,對于內地學生而言,是避免不了羨慕和向往的,從內地學生掀起新一輪“赴港讀研”熱潮就能看出,香港的高等教育不僅吸引留學生,同樣吸引內地大學生。
而在此之后,香港更是傳出了建造“內陸化”學校——即在香港地區建造一所提供內地課程的非營利性私立學校,歸根結底,也是吸納人才的教育手段。
現如今,香港再次向內地的高材生拋出了“橄欖枝”,條件是對高校畢業生開放落戶,但涵蓋的院校只有9所,有些院校“贏麻了”,而有些學校則處境很尷尬。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得到香港青睞的高校名單有:清華、北大、復旦、浙大、上交、中國科技大、中山大學、南京大學以及華中科技大。
這九所高校被納入香港地區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簡稱高才通計劃,從這九所高校畢業的同學,通過該計劃的人才引起,可獲得香港地區兩年的簽證。
如果畢業生能在香港工作并且居住7年后,就能申請香港地區的永久身份證,對于內地學生而言,這是定居香港的絕好機會。
不僅為自己,更誘人的是,對后代子女的教育影響。香港地區的義務教育是15年學制的,學前教育和中小學教育均被包含在內。
香港地區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升學壓力,也不必“考大學”,該地區學生讀大學和外國類似,可以用申請的方式進入大學學習。
香港地區的大學主張國際化的教學風格,全英文授課交流,讓學生在國內就能享受到國際教育的氛圍。不僅如此,香港地區的學生能以更低的分數考入內地名校。
因而對于能力足夠的畢業生而言,能定居香港意味著后代學生將有望享受更安穩的教育環境和更高性價比的教育資源。
香港地區無論經濟還是教育,都比較發達,這次以“落戶”作為橄欖枝,吸引內地人才,可謂是下足了本,同時,也是對內地學校的一次審視。
多方面因素決定高校是否能被香港地區青睞,以此作為新C9并不可取
榜上有名的學校,多數是意料之中,比如清北復交,中國科技大、浙大、中山大學和南京大學也是實至名歸。
不過華中科技大學,作為綜合排名并不靠前的985高校,也在香港人才引進計劃的行列之中,不僅令人意外,更打了許多985高校的臉。
比如在網絡上相當活躍,總是維持著獨有驕傲的武漢大學,這次榜上無名,且地位一度被華中科技大學壓了一頭,就有些尷尬。
畢竟武大和華中科技大到底誰才是湖北省最好的985大學?這一問題多數情況下都是武漢大學略勝一籌,這次沒想到被翻盤了。
但也有學生認為:是香港地區的人才引進,不青睞文科院校,要不為什么人大都不在其中呢?
人大和武大還不一樣,人大不在隊列是情理之中。設想一下,人大畢業的學生,總不能去香港地區研究馬克思吧。
這顯然不是人大第一次被遺忘了,就連北京的人才落戶計劃,都只卡到了清北和華五,自己地盤都不要人大,估計人大的學生已經委屈慣了。
武漢并非唯一一個被排除在外的C9高校,西安交大也是其中之一,不過作為被漂亮國針對的高校之一,被特殊對待反而是西安交大實力的證明。
正因如此,網上個別學生認為,香港地區人才落戶計劃名單,是新C9高校名單這樣的說法并不可取,因為這對譬如西交來說,是缺乏公平性的。
寫在最后:
但對于上述九所高校的畢業生而言,前往香港地區發展也并不是最好的選擇,這只能是給這些高材生提供了一個發展的新選擇,并不意味著這些學生就會對此趨之若鶩。
不得不承認,香港地區為了吸引人才真是下了一盤“大棋”,從建設內陸化學校到高校人才落戶計劃,以教育為出發點吸引高學歷人才的方案可謂妙哉。
這也從側面證實了一個問題:教育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教育推動經濟、經濟帶動教育,培養高學歷人才的同時,如何留住高學歷人才,就是政策方面的問題了。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