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試卷共8頁,23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注意事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號填寫在答題卷上。
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卷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的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卷收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對稱,而且認為西洋是法治的社會,我們是“人治”的社會。其實這個對稱的說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說法律本身能統治,能維持社會秩序,而是說社會上人和人的關系是根據法律來維持的。法律還得靠權力來支持,還得靠人來執行,法治其實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沒有人的因素。
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
鄉土社會秩序的維持,有很多方面和現代社會秩序的維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說鄉土社會是“無法無天”,或者說“無需規律”。不論在社會、政治、經濟各個范圍中,都有認為“無政府”是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所謂“無政府”決不是等于“混亂”,而是一種“秩序”,一種不需規律的秩序,一種自動的秩序,是“無治而治”的社會。可是鄉土社會并不是這種社會,我們可以說這是個“無法”的社會,假如我們把法律限于以國家權力所維持的規則,但是“無法”并不影響這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
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范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國家”是指政治的權力,在現代國家沒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權力。而禮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傳統是社會所積累的經驗。
讓我先說明,禮治社會并不是指文質彬彬,像《鏡花緣》里所描寫的君子國一般的社會。禮并不帶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見了人點個頭”、不窮兇極惡的意思。禮也可以殺人,可以很“野蠻”。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禮里被別人用火燒死,這是禮。
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在這種不分秦漢、代代如是的環境里,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經驗。一個在鄉土社會里種田的老農所遇著的只是四季的轉換,而不是時代變更。一年一度,周而復始。前人所用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盡可抄襲來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經過前代生活中證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堯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孔子很重視服禮的主動性。
這顯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謂道德。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于個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網,逃得脫還可以自己驕傲、得意。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棄,是恥。禮則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這是個人習慣所維持的。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沒有人的地方也會不能自已。禮是合式的路子,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的習慣。
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地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鄉土社會滿足了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禮來維持。在一個變遷很快的社會,傳統的效力是無法保證的。盡管一種生活的方法在過去是怎樣有效,如果環境一改變,誰也不能再依著老法子去應付新的問題了。所應付的問題如果要由團體合作的時候,就得大家接受個同意的辦法,要保證大家在規定的辦法下合作應付共同問題,就得有個力量來控制各個人了。這其實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謂“法治”。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禮治秩序》)
材料二:
“差序格局”的鄉土社會排斥訴訟,即費孝通先生說的“無訟”。但這里的“無訟”并不是完全排斥訴訟這種解決問題的模式。鄉土社會中,人們遇到的問題大概率是先輩們已經遇到過并且解決過的,因此只需沿用“傳統”即可,不需要訴諸法律。同時,“差序格局”中的人際關系像是無數“水波紋”交織在一起,十分龐雜,因此要想通過法律來明確權利與義務就變得困難。這種模式下,要維護社會的穩定,就要依靠行為者“克己復禮”以及長輩的教化去解決現實中的糾紛。但這種“無訟”的環境,也不是在營造虛假的和諧,而是需要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并非所有爭端都要走司法途徑才能得以解決,一些并不復雜的矛盾糾紛不需要動用國家司法資源,若是能在鄉土社會中自行解決,當事人在事后仍能維持正常的人際往來,何樂而不為呢?這種觀念與“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楓橋經驗”不謀而合。這樣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國的實際國情,既考慮到社會原本的狀態,又結合時代的發展,在真切解決糾紛的基礎上節約司法資源,達成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摘編自蔡欣雨《在鄉土社會中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材料三:
(故事前提:李寡婦將自家的地同時賣給了白嘉軒和鹿子霖,二人為爭奪這塊地大打出手。)
冷先生把白嘉軒和鹿子霖一起邀約到中醫堂,擺下一桌酒席,倆人同時抱拳打拱,互致歉意謙詞,然后舉酒連飲三杯,重歸于好而且好過以往。倆人誰也不好意思再要李家寡婦那六分地了,而且都慨然提出地歸原主,白家和鹿家各自周濟給李家寡婦一些糧食和銀元,幫助寡婦渡過難關。冷先生當即指派藥房伙計叫來李家寡婦,當面毀了契約。李家寡婦撲通跪到地上,給白嘉軒鹿子霖磕頭,感動得說不出話只是流眼淚。
(陳忠實《白鹿原》節選)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禮和法律并無區別,二者都是一種行為規范,是用來規定社會上人與人的關系的。
B. 人們能夠主動服禮,是因為人的本能與良知讓人們產生個人的敬畏感,從而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C. 鄉土社會不是“無法無天”“無需規律”的,它有一種不需規律的秩序,一種自動的秩序,是“無為而治”的社會。
D. 法律還得靠權力來支持和人來執行,可見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對立的。
2. 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禮治是按照歷史積累形成的社會公認的合式的行為規范來維持社會秩序的一種治理方式。
B. 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一種行為規范,在現代國家沒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
C. “楓橋經驗”是基層社會治理的中國模式,既節約了司法資源,又解決了民間糾紛。
D. 社會積累的經驗因為有效才值得保守,當維持禮的經驗不能有效應對生活問題時,禮治就難以為繼。
3. 下列各項中,不屬于鄉土社會禮治范疇的一項是( )
A. 窺宮者臏,拾遺者刖。
B. 《論語·學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C. 《弟子規》:“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D. 未做過大夫的曾子在彌留之際發現自己躺在大夫專用的席子上,就命兒子把席子換掉。
4.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格:糾正)”。這一思想對構建現代和諧社會具有怎樣的意義,請結合材料一加以分析。
5. 請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要分析材料三中體現的鄉土特色。
【答案】
1. D 2. B 3. A
4. ①這句話的大意是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制約百姓,百姓可暫時免于罪過,但不會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統治百姓,用禮教來約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會糾正自己的錯誤。這體現了儒家的法治、德治、禮治方面的大智慧。②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與時俱進,必須依法治國,但禮的作用也不可忽視。③我們可從傳統鄉土社會的禮治秩序中吸取經驗和智慧,辯證地看待禮治和法治兩者之間的關系,積極推進現代和諧社會的構建。
5. ①鄉土社會具有鄉土性。鄉村人離不開土地,以農為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無論是白嘉軒還是鹿子霖,費盡心思追求的是土地,體現出鄉村人對土地的依賴。②鄉土社會是禮治社會(禮俗社會)。白嘉軒和鹿子霖按照鄉土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抱拳打拱,互致歉意謙詞,地歸原主,遵循了鄉土社會禮治秩序的傳統。③鄉土社會是無訟無法的。白嘉軒和鹿子霖為爭奪土地大打出手,最終卻通過冷先生的調解重歸于好,還共同幫助李家寡婦渡過難關。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禮和法律并無區別”錯。由材料一原文“單從行為規范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的言外之意可知,禮和法律是有區別的。
B.因果關系不成立,原文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C.“鄉土社會”錯,張冠李戴。材料一第一段是“‘無政府’絕不是等于‘混亂’,而是一種‘秩序’,一種不需規律的秩序,一種自動的秩序,是‘無為而治’的社會”這里說的應該是“無政府”,而選項說的是“鄉土社會”。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B.“在現代國家沒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說法錯。由材料一原文“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國家’是指政治的權力,在現代國家沒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權力。而禮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可知,在現代國家沒有形成之前存在法律。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和論據的能力。
材料一觀點是“禮治是鄉土社會的特色”。
A.“窺宮者臏,拾遺者刖”屬于法治。
4.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出自《論語·為政》,這句話的意思是用政策和指令引導民眾,用刑法規范民眾,民眾雖會避免犯罪但沒有羞恥心。用道德引導民眾,用禮教規范民眾,民眾有羞恥心并能規范自己。這體現了儒家的法治、德治、禮治方面的大智慧。教導人民要懂得法律,懂得守法,懂得刑罰對人的約束。然而這一切都是以法為標準,老百姓沒有在內心上導正,遇到不明事理,難免心里不服,做了不好的事,難免被刑罰處罰,但是內心不會有羞恥心,只會感到自己所受不平。道之以德,就是以德來教導民眾或者以德來引導民眾。為政者以德化導人心,百姓才會歸正,有德的人,會以禮來約束自己不犯過,而且會以犯過為羞恥,這樣人心就被導正,這樣才是儒家辦政治的方法。
要構建現代和諧社會,當然要重視依法治國,但也不可忽視傳統“禮治”的作用。材料一說“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禮則有其干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這是個人習慣所維持的。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沒有人的地方也會不能自已。禮是合式的路子,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的習慣”,可見“禮治”不同于“法治”的外部施壓,而是一種主動服膺,并養成習慣。我們可從傳統鄉土社會的禮治秩序中吸取經驗和智慧,辯證地看待禮治和法治兩者之間的關系,讓“禮治’作為“法治”的有益補充,積極推進現代和諧社會的構建。
5.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材料一原文“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可知,鄉土社會具有鄉土性。鄉村人離不開土地,以農為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無論是白嘉軒還是鹿子霖,費盡心思追求的是土地,體現出鄉村人對土地的依賴。
由材料一原文“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地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鄉土社會滿足了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禮來維持”可知,鄉土社會是禮治社會(禮俗社會)。白嘉軒和鹿子霖按照鄉土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抱拳打拱,互致歉意謙詞,地歸原主,遵循了鄉土社會禮治秩序的傳統。
由材料二原文“鄉土社會中,人們遇到的問題大概率是先輩們已經遇到過并且解決過的,因此只需沿用‘傳統’即可,不需要訴諸法律”可知,鄉土社會是無訟無法的。白嘉軒和鹿子霖為爭奪土地大打出手,最終卻通過冷先生的調解重歸于好,還共同幫助李家寡婦渡過難關。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礦車
[日]芥川龍之介
小田原和熱海之間開始修筑鐵路是良平八歲那年的事,良平天天去村外看施工。說是施工,其實只是用礦車推土——這個讓他很感興趣。
礦車上有兩個土工直挺挺站在土堆后面。因為下山,礦車不用人推,一路自動奔馳。車廂掀動著,土工的短褂底襟張開,細細的鋼軌劃起弧形——良平有時一邊眼望如此光景,一邊心想當一個土工多好,至少想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礦車,哪怕僅僅一次。礦車來到村外平地時,自然而然停在那里。與此同時,土工們從車上輕輕跳下,把車上的土掀在路軌的終點。然后推起礦車,開始往所來的山上那邊爬去。良平那時心想,坐不上車倒也罷了,哪怕推上一次也好。
一天,良平一個人佇立在偏午時分的工地眼望礦車來來去去。這時,除了裝土的車,有一輛裝枕木的車沿著應是干線的寬軌爬來。推這輛礦車的兩個都是年輕人。良平從看見兩人時起就覺得他們似乎平易近人。
“叔叔,我幫你們推好嗎?”其中一個穿格子衫的兀自低頭推車,但回答意外爽快:“噢,推吧!”良平鉆進兩人中間,用足力氣推了起來。“好大的力氣嘛!”另一個耳央卷煙的人也夸獎良平一句。
推著推著,鐵路坡度漸漸徐緩起來。良平心里擔心得不行,生怕對方道出“行了不用推了”那句話。但兩個年輕土工只是腰比剛才直了些,仍默默往前推車。良平終于忍耐不住,膽戰心驚地這樣問道:“一直推下去好嗎?”“好好!”兩人同時回答。良平心想兩人果真是好人。
繼續推了五六百米,鐵路再次陡了起來。兩側橘林里有好幾個黃果沐浴著陽光。還是上坡路好,可以一直讓我推下去——良平一邊想著,一邊用渾身力氣推車。
從橘林中間爬到頂頭,鐵路陡然變成下坡。穿格子衫的那個對良平說:“喂,上!”良平立即跳上車去。礦車在三人上車的同時,撩起橘林的香氣,沿鋼軌一路滑下。坐車比推車舒服得多!良平讓風鼓滿衣服,心里浮上理所當然的念頭。并且這樣想到:去的路上推的地段多,那么回的路上自然坐的地段多。
來到有竹林的地方時,車靜靜停止下滑。三人又像剛才那樣開始推車前行。不覺間,竹林變成雜木林。上坡路上點點處處積了落葉,生了紅銹的鋼軌都看不見了。坡路好歹爬完,這回但見高聳的懸崖的對面,一片無邊無際的冷颼颼的大海鋪展在眼前。這時良平腦袋里忽然清楚覺出自己跑得太遠了。
三人又坐上礦車,車在雜木林的樹枝下——右邊就是大海——跑去。可是良平已無法像剛才那樣歡天喜地了,他心里盼望快些回去。但不用說,他也十分清楚:不到該到的地方,車也好他們也好,都不可能返回。
車在一家茅草屋茶館前停下,一位土工從茶館出來時給了良平一包粗點心。三人推著礦車爬上徐緩的坡路。良平手雖搭在車上,但心里想的是別的事。
翻過坡路往下走到底,又有一家同樣的茶館。土工們進去之后,良平坐在車上只顧惦記如何回家。茶館前開放的梅花即將在夕暉中隱去。天快黑了!想到這里,良平再也無法呆坐下去。他踢了一腳礦車輪,明知自己推不動,卻呼哧呼哧推了幾下,想以此沖淡焦躁的心情。
土工們出來后,手扶車上的枕木,若無其事地對他這樣說道“你該回去了,我們今天住下不走了”“回家太晚,你家里要擔心的”。
良平一下子驚呆了。天馬上就黑了,再說今天的路走得極遠,而現在自己必須一個人走回去——他頓時明白過來這些。良平差點兒哭出來。但他知道哭也無濟于事,這也不是哭的時候。他向兩個年輕土工不自然地點了下頭,沿鐵路飛奔起來。
良平沿著鐵路一側忘我地跑了一陣子。奔跑時,發覺懷里的一包糕點礙事,遂甩去路旁,順手把木屐也脫下扔在那里。于是薄襪底直接踩進石子,腳倒是輕快多了。他一邊感覺著左邊的大海,一邊跑上陡急的坡路。眼淚不時涌上來,使得他不由歪一下臉——他拼命忍住,唯獨鼻子抽搭不止。從竹林旁跑過之后,衣服也因浸透了汗而讓他覺得不便,他邊跑邊脫下衣服扔在路旁。跑到橘林時,四下已經黑了。只要保住性命……良平一邊想著,一邊連滾帶爬繼續奔跑。
井邊提水的婦人們和從田里回來的男人們看見良平跑得氣喘吁吁,都問他:“喂,怎么了?”他一聲不吭,只顧從雜貨店、理發店和明亮的住房前跑過。
跑到自家門口時,良平終于禁不住“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哭聲傳向四周,父母等人一時圍了上來。尤其母親一邊說著什么一邊抱住良平的身體。良平手腳掙扎著,抽抽搭搭哭個不停。也許是哭聲太厲害了,附近三四個婦人也趕到昏暗的門口。父母自不用說,那些人也異口同聲問他為什么哭。但他無論別人怎么問都只管大哭特哭。打那么遠的地方一鼓作氣地跑來,只要一回想起剛才路上的驚懼,良平覺得,無論自己怎么放開嗓子不停地啼哭,總有一種沒法得到滿足的情緒在向自己襲來……
良平二十六歲那年和妻子一起來到了東京。不知為何。他有時會毫無理由地回想起那時的自已。真的是毫無理由嗎?在勞頓疲憊的他的面前,那片暮色籠罩的竹林和坡路至今仍時斷時續細細地向前伸展……
(有刪改)
文本二:
芥川的作品往往是截取一個時空片斷,寫一時一地展開的一事。在《礦車》中,作者將人漫長的一生集中表現于乘工地礦車玩耍的一個下午,人一生的心理狀態和人生軌跡都隨著礦車車轍的延伸和‘我’內心的起伏暴露無遺。
(節選自赫雪俠《斷片與瞬間——芥川龍之介作品的特點及其成因》)
6. 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良平八歲時對礦車推土這種新鮮事充滿了好奇,因此他對當士工、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礦車充滿了渴望并進行了嘗試。
B. 土工爽快地答應良平推車的請求并夸贊他,傍晚卻若無其事地告知他該回去了,可見他們是有預謀地讓良平幫忙推車。
C. 在被土工告知自己需要獨自回家時,良平“不自然地點了下頭”,表現出良平此時雖然委屈、害怕,但也比較冷靜。
D. 從良平一路連滾帶爬跑回家,到他回家后開始大聲哭泣,周圍人們都關心地問他,展現了鄰居們的熱心和善良。
7. 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說第二段對良平在村外看到的施工場景進行了細致的刻畫,表現出良平觀察的細心,以及孩童對新事物感興趣的心理。
B. “一片無邊無際的冷颼颼的大海鋪展在眼前”這句話用“冷颼颼”一詞來描寫大海,暗示出良平的內心開始變得害怕。
C. 小說以良平八歲那年去村外看礦車推土開篇,以良平二十六歲時回憶童年往事結束,主要通過環境和語言描寫刻畫人物。
D. 小說敘述了良平八歲時與兩位年輕土工推車的經歷,在對良平細膩的少年心理刻畫中體現出本文平實質樸的語言風格。
8. 文本一是如何敘述良平的故事的?請簡要分析。
9. 文本二提到,“在《礦車》中,作者將人漫長的一生集中表現于乘工地礦車玩耍的一個下午”,試結合文本一中良平的推車經歷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案】
6. B 7. C
8. ①小說采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的敘述方式,使小說能更全面展示良平推礦車的經歷。
②小說以兒童視角來敘述,呈現兒童特有的天真無畏以及其后來受驚害怕的矛盾心理,真實可感。
③小說以回憶的方式開篇,將讀者帶入到當時的情境,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期待故事的走向。
④小說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呈現了良平渴望——輕松——焦躁——驚懼的心路變化,使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9. ①良平小時候推礦車的經歷象征了人一生的軌跡和心理狀態;
②良平剛開始對礦車感興趣代表著人對新世界的好奇、探索以及對理想事物的追求;
③良平意識到推車離家距離過遠時開始擔憂、焦躁,代表著人遠離故土、來到陌生世界的不安、恐懼。
④良平回家后不停啼哭,有無法滿足的情緒,代表著人離家去探索、闖蕩,在遇到困難、挫折(或打擊)之后,悲傷的情緒只能回家在親人面前盡情表露,獲得安慰。(第④點也可以是“良平回家后不停啼哭,有無法滿足的情緒,代表著人在社會中總不能盡情盡興獲得所需的現狀,只能在親人面前獲得安慰。”)
【解析】
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有預謀地”錯誤,根據原文可知,是良平主動向土工提出請求,要幫他們推車。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C.“主要通過環境和語言描寫刻畫人物”錯誤,根據小說內容可知,本文更多采用心理描寫刻畫良平的形象。
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的能力。
小說敘述了良平八歲時與兩位年輕土工推車的經歷,全文主人公是良平,采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的方式進行敘述,使小說能更全面展示良平推礦車的經歷,敘述更方便,主旨更鮮明。
良平八歲時對礦車推土這種新鮮事充滿了好奇,因此他對當士工、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礦車充滿了渴望并進行了嘗試。小說以良平這一兒童視角來敘述,呈現兒童特有的天真無畏,及其后來受驚害怕的矛盾心理,真實可感。
“小田原和熱海之間開始修筑鐵路是良平八歲那年的事……”,小說以回憶的方式開篇,良平推車的相關情節應從良平對礦車感興趣開始,到土工告訴良平該回家了結束。作品將讀者帶入到當時的情境,激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使讀者期待故事的走向。
“良平有時一邊眼望如此光景,一邊心想當一個土工多好,至少想跟土工一起坐一次礦車,哪怕僅僅一次”“坐車比推車舒服得多!良平讓風鼓滿衣服,心里浮上理所當然的念頭”“天快黑了!想到這里,良平再也無法呆坐下去”“只要保住性命……良平一邊想著,一邊連滾帶爬繼續奔跑”,小說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呈現了良平渴望——輕松——焦躁——驚懼的心路變化,使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
解答本題應回到原文中具體分析良平推車的經歷。
小說最后一段講了二十六歲的良平還會想到當初的自己,在勞頓疲憊的他的眼前還會浮現竹林幽暗、坡道起伏的道路,給人一種人生茫茫的感覺。這一段將良平兒時推車的經歷與此時的生活、人生道路相聯系,說明良平當初的經歷不僅是一段童年往事,更像是人一生的軌速和心理狀態。
小說開篇寫“小田原和熱海之間開始修筑鐵路是良平八歲那年的事,良平天天去村外看施工。說是施工,其實只是用礦車推土——這個讓他很感興趣”,良平對礦車感興趣代表人們對新事物的好奇、探索以及對理想事物的追求。
“良平坐在車上只顧惦記如何回家……想以此沖淡焦躁的心情”等可知,這代表著人離開熟悉的地方,來到陌生世界的不安、恐懼。“良平已無法像剛才那樣歡天喜地了,他心里盼望快些回去”“良平再也無法呆坐下去。他踢了一腳礦車輪,明知自己推不動,卻呼哧呼哧推了幾下,想以此沖淡焦躁的心情”,良平意識到推車離家距離過遠時開始擔憂、焦躁,代表著人遠離故土、來到陌生世界的不安、恐懼。
“跑到自家門口時,良平終于禁不住‘哇’的一聲大哭起來……良平手腳掙扎著,抽抽搭搭哭個不停……但他無論別人怎么問都只管大哭特哭……良平覺得,無論自己怎么放開嗓子不停地啼哭,總有一種沒法得到滿足的情緒在向自己襲來”,良平回家后不停啼哭,有無法滿足的情緒,代表著人離家去探索、闖蕩,在遇到困難、挫折之后,悲傷的情緒只能回家在親人面前盡情表露,以期獲得自身的安慰。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張中丞傳后敘(節選)[注]
韓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得李翰所為《張巡傳》。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遠立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后異耳。兩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于賊。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以此詬遠,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人之將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于理矣!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于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愈嘗從事于汴徐二府,屢道于兩府間,親祭于其所謂雙廟者。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云:南霽云之乞救于賀蘭進明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已上,不肯出師救;愛霽云之勇且壯,強留之,具食與樂。霽云慷慨語曰:“云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因拔所佩刀,斷一指,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云泣下。云知賀蘭終無為云出師意,即馳去。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將斬之;又降霽云。巡呼云曰:“不可為不義屈!”即不屈。張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后無不識者。及城陷,巡將戮。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
[注]本文是韓愈為安史之亂期間睢陽(今河南商丘)守將張巡、許遠而作的。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于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B. 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于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C. 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于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D. 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于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遠誠畏死”與“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六國論》)兩句中“誠”字含義不相同。
B. “賊”,名詞,中國古代可指作亂叛國危害人民的人,文中指的是安史之亂中的叛軍。
C. “小人”有“人格卑鄙之人”“地位低下之人”和謙稱自己等義,文中用的是第一種。
D. “巡就戮時,顏色不亂”與“金就礪則利”(《勸學》)兩句中“就”字的含義相同。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韓愈翻閱家中舊書《張巡傳》,發現《張巡傳》雖詳細周密,但仍有缺失,沒有為愛國守將許遠作傳,且有關雷萬春的事跡不全,因而寫下這篇文章。
B. 睢陽城被叛軍攻破后,張巡先于許遠而死,張、許兩家的子弟認為許遠因為怕死而投降做了俘虜,韓愈依據實情展開分析,對此進行了有力反駁。
C. 議論的人認為城池被攻陷,是從許遠所守之地開始,由此誹謗詆毀他,作者則以人的內臟受到侵害、繩子受力扯斷為喻,闡發道理,為許遠正名。
D. 南霽云向賀蘭進明求救時,睢陽城形勢危急,斷糧一個多月,賀蘭進明出于私心,不顧在座眾人反對,堅持不派救兵,城破之后,南霽云不屈而死。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
(2)愈嘗從事于汴徐二府,屢道于兩府間,親祭于其所謂雙廟者。
14. 文章借張籍之口講述了有關張巡的什么事跡,分別突出了人物什么特點?請簡要概括。
【答案】
10. B 11. D 12. D
13. (1)(他)把指揮權交給張巡,甘居于其下,毫無猜疑妒忌,最終和張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績和名聲
(2)我曾經在汴州、徐州任職,多次經過兩州之間,親自在那叫做雙廟的地方祭祀(張巡和許遠)。
14. ①張巡寫文章一揮而就,不打草稿,突出其才思敏捷;
②張巡見過百姓、士兵一次就能記在心中,突出其過目不忘;
③張巡被殺前臉色不慌,神態安詳,突出其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在那個時候,丟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數;擁有強兵卻安坐觀望的人,一個接著一個。不追究過論這些,卻拿死守睢陽來責備張、許二位,也可見這些人把自己放在與逆亂者同類的地位。捏造謊言來幫他們一起攻擊有功之人了。
“逆亂”指逆亂者、叛亂者,固定結構,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D;“棄城而圖存者”和“擅強兵坐而觀者”是列舉當時兩類人的表現,結構一致,各自獨立,“不可一二數”指的是“棄城而圖存者”的數量,其間不能分開,排除C。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遠誠畏死”的“誠”意思是“如果”,句意:如果許遠真的怕死。“戰敗而亡,誠不得已”的“誠”意思是“確實”,句意: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
D.“金就礪則利”中“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巡就戮時,顏色不亂”中“就”的意思是“受、被”的意思,“就戮” 即“被殺”。“就”字的含義不同。句意:張巡就要被處死,臉色毫不慌張。/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不顧在座眾人的反對”于文無據,“因拔所佩刀,斷一指,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云泣下”,文中只是說南霽云砍斷自己一個手指,在座的眾人大吃一驚,被南霽云感動得流下了眼淚,沒說賀蘭進明不顧在座眾人的反對。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柄”,指揮權;“竟”,最終;“俱”,一起。
(2)“從事”,任職;“道”,經過;“祭”,祭祀。
14.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張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張巡寫文章一揮而就,不打草稿,突出其才思敏捷;
“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后無不識者”,張巡見過百姓、士兵一次就能記在心中,突出其過目不忘;
“及城陷,巡將戮。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張巡被殺前臉色不慌,神態安詳,突出其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參考譯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吳郡張籍翻閱家中的舊書,發現了李翰所寫的《張巡傳》。李翰因文章而自負,寫這篇傳記十分詳細周密。但遺憾的是還有缺陷:沒有為許遠立傳,又沒有記載雷萬春事跡的始末。許遠雖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張巡,打開城門迎接張巡,地位本在張巡之上。他把指揮權交給張巡,甘居于其下,毫無猜疑妒忌,最終和張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績和名聲。城破后被俘,不過和張巡死的時間有先后的不同罷了。張、許兩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輩的志向,認為張巡戰死而許遠被俘,懷疑許遠是怕死而投降了叛軍。如果許遠真的怕死,何苦守住這尺寸大小的地盤,來和叛軍對壘而不投降呢?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戰死,他卻偏偏蒙受恥辱茍且偷生?議論的人又認為許遠和張巡分守城門,城陷落是從許遠分守的地方開始的。拿這個理由來誹謗許遠,這又和小孩的見識沒有兩樣。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內臟必定有一個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緊繩子,把它拉斷,繩斷必定有一個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這種情況,就來責怪這個先受侵害和先斷裂的地方,他也太不通達事理了!小人喜歡議論,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這樣的地步!在那個時候,丟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數;擁有強兵卻安坐觀望的人,一個接著一個。不追究過論這些,卻拿死守睢陽來責備張、許二位,也可見這些人把自己放在與逆亂者同類的地位。捏造謊言來幫他們一起攻擊有功之人了。我曾經在汴州、徐州任職,多次經過兩州之間,親自在那叫做雙廟的地方祭祀張巡和許遠。那里的老人常常說起張巡、許遠時候的事情;南霽云向賀蘭進明求救的時候,賀蘭進明妒忌張巡、許遠的威望和功勞超過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霽云的勇敢和壯偉,勉力挽留他,還準備了酒食和音樂。南霽云義氣激昂地說:“我來的時候,睢陽軍民已經一個多月沒有東西吃了!”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斷一個手指,拿給賀蘭進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驚,都感動得為南霽云流下了眼淚。南霽云知道賀蘭進明終究沒有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騎馬離去。城破后,叛軍拿刀逼張巡投降,張巡堅貞不屈,叛賊準備殺掉他;叛軍又叫南霽云投降。張巡叫南霽云道:“不能向不義之人屈服!”南霽云于是誓不投降。張籍說:“有一個人叫于嵩,年輕時跟隨張巡。于嵩跟張巡時間較久,也不見張巡經常讀書。寫起文章來,拿起紙筆一揮而就,從來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陽時,士兵將近萬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將近幾萬,張巡只要見一次問過姓名,以后沒有不認識的。等到城破后,張巡就要被處死。張巡被殺時,臉色毫不慌張,神態安詳,就和平日一樣。”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解悶(其九)
杜甫
先帝貴妃今寂寞,荔枝還復入長安。
炎方每續朱櫻獻①,玉座②應悲白露③團。
過華清宮絕句(其一)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注釋:①炎方:指廣東南海。朱櫻獻:唐代規定,每年四月一日由皇家內園進櫻桃薦祀陵廟。(櫻桃夏熟,荔枝秋熟,獻荔枝在獻櫻桃之后,故曰“續”。)②玉座:御座,這里指唐玄宗。③白露團:這里去殼后晶瑩圓潤的荔枝。
15. 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第一首詩開門見山,直揭主題,指出安史之亂平定后,楊貴妃和唐玄宗已經陰陽兩隔,各自承受著孤獨,但進獻荔枝舊例仍沒有停止。
B. “還復”二字,有“反復、接連”之意,揭露出統治者無休止的驕奢淫逸導致百姓生活窮困,飽含詩人尖銳批評和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C. 第二首詩起句描寫華清宮所在地驪山的景色,詩人從長安回望的角度去寫,猶如攝影師一般,在觀眾面前展現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圖。
D. 兩首詩在題材上都屬于懷古詠史詩,都通過唐朝統治者不惜勞民傷財讓南方歲貢荔枝滿足欲望的歷史事實,抨擊了統治者的奢侈淫靡。
16. 吳喬《圍爐詩話》中說:“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這兩首詩都具有表達含蓄精深的特征,請結合詩歌分別加以賞析。
【答案】
15. A
16. ①杜甫詩不明確指斥當朝統治者的奢靡與政治的腐敗,而借寫荔枝來曲陳其意。“荔枝還復入長安”“炎方每續朱櫻獻”兩句寫玄宗已逝,弊政猶存,在今昔對照中諷刺當朝統治者不吸取唐玄宗的歷史教訓,不革除弊政的現實狀況。“玉座應悲白露團”運用聯想與想象,寫假若玄宗泉下有知,也應生出無限悲傷,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當今朝廷政治腐敗的一片殷憂,以及勸諫統治者勵精圖治的拳拳之心。
②杜牧詩中“妃子笑”三字頗有深意,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而國破家亡,此處借用了這個典故,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于皇帝因寵妃而荒廢國事的諷刺,收到了比直抒己見更強烈的藝術效果。
【解析】
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A.“楊貴妃和唐玄宗已經陰陽兩隔”錯誤。“寂寞”指代“死亡”。詩人寫作此詩是永泰元年(765),而唐玄宗死于公元762,故當時帝妃皆亡。
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安史之亂以后,唐玄宗楊貴妃都已去世,然而統治者卻沒有從中吸取教訓,仍命令南方和四川繼續進貢荔枝,《解悶(其九)》即針對此而發。“先帝貴妃俱寂寞,荔枝還復入長安”,唐玄宗楊貴妃都已久離人世,然而,“勞人害馬”進獻荔枝的舊例仍未廢除停止,荔枝還是年復一年地進貢到長安。兩句開門見山,直揭主旨。“還復”二字,不但揭露出統治階級的貪圖享樂,透露出廣大人民的深重痛苦,而且包含著作者對統治者無視歷史教訓的尖銳批評。“玉座應悲白露團”,當進薦的荔枝放在“玉座”之前,先帝如果地下有靈,回想起以往的情景,也不禁要淚水滔滔悲傷起來吧?這里的“應悲”,不僅指玄宗對開元盛世一去不返,目前國勢江河日下的悲傷,還應包括玄宗對自己荒于女色貽禍誤國的悔恨。這一句是作者的設想,它透露出詩人內心深處的無窮感慨,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當今朝廷政治腐敗的一片殷憂,以及勸諫統治者勵精圖治的拳拳之心。這首詩因事興感,抓住“荔枝還復入長安”這一事件,揭露出肅代兩朝統治者無視這一歷史教訓,重蹈玄宗亡國的舊轍,其立意是很深刻的。
《過華清宮絕句(其一)》“一騎紅塵妃子笑”,用“一騎紅塵”將此一勞民傷財之史實輕輕帶出,真可謂舉重若輕。繼以“妃子笑”,看似實寫,言當驛騎馳至時妃子嫣然一笑;而其實是暗寫玄宗令進荔枝以博妃子一笑。這一句把史實、畫面與情感和評價融合在一起,既承“千門萬戶次第開”構成境界,又敘述并評價了歷史。詩中“妃子笑”三字值得玩味,它讓人想起歷史上周幽王為博得妃子一笑而點燃烽火,導致國破身亡事。這一“笑”寫出貴妃的驕矜、滿足、得意,而歷史也在這一“笑”中衰落,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于皇帝因寵妃而荒廢國事的諷刺,收到了比直抒己見更強烈的藝術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忠孝難兩全,李密在陳述自己的隱情后向晉武帝保證先盡孝后盡忠,并用銜環結草的典故表明心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離騷》中以流水比喻光陰似箭后,“_____________”一句表達出心中擔憂,時不我待;而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中扣舷高歌,“____________”表現出沉醉于月色流水的美景之中。
(3)在古典詩詞中,但凡詩人獨處異鄉,每每在詩作中以“客”自稱,表達自己的思鄉思親之情。唐宋詩詞里這樣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 (1)(臣)生當隕首 死當結草 (2)恐年歲之不吾與 不知今夕何夕 (3)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示例二:中軍置酒飲客歸,胡琴琵琶與羌笛
示例三: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示例四: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示例五: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示例六: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示例七: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錯字詞:隕、與、羌、渚、鐸。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
“江流到此成逆轉,奔入中原壯大觀。”發端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在高山峽谷間奔騰咆哮了兩千余里,至云南麗江境內時,遇橫斷山脈阻擋,陡然往東北急轉。這個陡轉的大彎呈“V”字狀,因其壯美奇特,人們賦予它“長江第一灣”的名號。“V”字的底部,有一鎮名曰石鼓。石鼓因鎮上的一面鼓狀漢白玉雕刻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據傳可追溯諸葛亮南征年代。石鼓偏安一隅,當地納西民族風情保存完好。86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行軍至此處,在28名船工的幫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塹,繼續偉大的長征之路。
46歲的張學文是土生土長的石鼓納西族人,健談、清瘦。在紅軍后代和黨史專家的幫助下,張學文對紅軍在云南的這段經歷____①____。他目前是鎮上最受歡迎的導游。他曾一天講了20多場,____②____卻不知疲倦。至今,他已為122萬人次講解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在云南的光輝歷程。
在張學文的印象中,旅游業推動下,石鼓早已發生了____③____的變化。
18. 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 結合材料第一段,概括石鼓鎮發展旅游業的4點優勢,要求每點不超過8個字。
20. 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語病,請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答案】
18. 示例:①了如指掌 ②口干舌燥 ③翻天覆地
19. 示例:①壯美的自然大觀(奇景);②悠久的歷史傳說;③獨特的風士人情(納西風情);④崢嶸的紅色歷史
20. 第一處:“鼓狀漢白玉雕刻的石碑”改為“漢白玉雕刻的鼓狀石碑”(帶“的”的定語要放在不帶“的”的定語之前;結構復雜的定語一般放在結構簡單的定語之前。);第二處:“追溯”改為“追溯至”。
【解析】
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處,結合后文“他目前是鎮上最受歡迎導游。他曾一天講了20多場”等可知,張學文“對紅軍在云南的這段經歷”比較熟悉,因此填寫“了如指掌”。了如指掌:形容對情況非常清楚,好像指著自己的手掌給人看一樣。
第二處,前文說“他曾一天講了20多場”,后文說“卻不知疲倦”,可以推斷出講了多場,因此會出現口干、疲倦的情況,后文說“卻不知疲倦”,因此填寫“口干舌燥”。口干舌燥:嘴巴因缺乏水分而覺得干燥口渴。
第三處,語境強調旅游業推動了石鼓的變化,再根據“早已發生了”可知,是說變化大,因此填寫“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變化巨大而徹底。
19.本題考查學生壓縮語段、概括語段要點的能力。
由“江流到此成逆轉,奔入中原壯大觀。”“在高山峽谷間奔騰咆哮了兩千余里,至云南麗江境內時,遇橫斷山脈阻擋,陡然往東北急轉。這個陡轉大彎呈“V”字狀,因其壯美奇特”可知,石鼓鎮景色壯美奇特。
由“石鼓因鎮上的一面鼓狀漢白玉雕刻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據傳可追溯諸葛亮南征年代”可知,石鼓鎮歷史悠久,有歷史傳說。
由“石鼓偏安一隅,當地納西民族風情保存完好”可知,石鼓鎮有獨特的風士人情。
由“86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行軍至此處,在28名船工的幫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塹,繼續偉大的長征之路”可知,石鼓鎮有崢嶸的紅色歷史。
20.本題考查學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以下語病:
第一處,語序不當,帶“的”的定語要放在不帶“的”的定語之前,因此“鼓狀漢白玉雕刻的石碑”應改為“漢白玉雕刻的鼓狀石碑”;
第二處,成分殘缺,“追溯”意思是:追求根源,探索緣由。后文是“諸葛亮南征年代”,是表示時間的,因此應在“追溯”后加“至”。
故句子改為:石鼓因鎮上的一面漢白玉雕刻的鼓狀石碑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據傳可追溯至諸葛亮南征年代。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2022年冬奧會上運動員的“戰袍”凝聚了科學家們的心血。比如,冬奧會競速類的項目, :減阻、防護、保暖。那科學家們是怎么將這些功能賦予比賽服的呢?首先,在競速類的項目中, ,運動員大都穿緊身運動服,運動員穿緊身衣的目的是減阻。科學家們設計了類似高爾夫球上的蜂窩結構的表面粗糙的面料,減少尾流的湍流現象,起到減阻作用。其次,競速類項目大多具有沖撞性,要特別注意防護。在設計比賽服時,科學家采用柱狀排列式抗沖擊結構和新型吸能緩震材料作為面料。這種面料可以有效減緩運動過程中受到的沖擊。第三, _ ,設計者必須考慮運動員保暖的問題。科研人員找到了兩個解決方法:一是從衣服面料下手,提升纖維的保暖率;二是利用主動加熱技術,將電能轉化為熱能。所以,運動員衣服里裝電池可真不是一句玩笑話。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戰袍”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
A. 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
B. 這一切特點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我們可以叫它作中國建筑的“文法”。
C. “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
D. 文中提到的“七曜”,指的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22.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答案】
21. B
22. ①要求比賽服有以下功能(關鍵詞“功能”)
②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速度(關鍵詞“提高速度”)
③因為是在冰雪上比賽(或因為比賽場地氣溫低,關鍵詞“由于”“因為”)
【解析】
2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標點符號作用的能力。
文中“戰袍”并非作戰的衣服,而是參賽的衣服,故是特殊含義。
A.“大師”是對這些人的諷刺,引號表示反諷。
B.“文法”不是指文學藝術手法,而是指建筑的風格手法,引號表示特殊含義。
C.“木”加引號,在這里表示強調。
D.“七曜”是引用“文中”的話,表示直接引用。
22.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連貫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根據后文“減阻、防護、保暖”“科學家們是怎么將這些功能賦予比賽服的呢”可見,是指比賽服要擁有“減阻、防護、保暖”的功能。故可填寫“要求比賽服有以下功能”。
②根據“競速類”和“運動員穿緊身衣的目的是減阻”可見,這些運動服減阻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速度,故可填寫“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速度”。
③根據“設計者必須考慮運動員保暖的問題”可見,此處要填寫的是考慮保暖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冬奧會是冰雪運動,氣溫低。故可填寫“冬奧會因為是在冰雪上比賽(或因為比賽場地氣溫低)”。
四、作文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漫畫中的主人公,背對高墻,燒“柴”取暖。對此,讀者們解讀各異:有人認為他做出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考量,有人認為我們面臨著同樣的生存與發展問題,也有人覺得漫畫凸顯了人們面對未知做取舍時的眼光問題。面對生活這堵“高墻”,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請結合漫畫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的認識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來源:高中語文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