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發展對醫學影響的兩極化令人無奈:一邊是學歷稀釋,文憑逐步貶值;另一方面是醫院的入職門檻水漲船高,就算被逼無奈考上了碩博研究生,也得面臨被拒絕的殘酷現實。
別說醫學生無奈,家長都感到心痛,高文憑的醫學生求職無門,反觀醫院那頭,卻一直在高呼“缺人”,難道醫院的缺人,只是騙人學醫的謊言嗎?
筆者也曾以為,醫學生不僅是家長的驕傲,更是社會的期盼。直到看到了親戚家孩子作為醫學生的考研經歷,才明白,醫學生最深的痛楚是什么。
(資料圖片)
親戚家的孩子,從小就成績優異,有遠大志向——學醫,治病救人,在他心中,這是最光榮的職業,因此只要能實現理想,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
所以當他考上985大學的醫學專業時,所有人親戚都為他高興,經過了五年制的本科階段的學習,他如愿畢業,無奈,考研一戰失利,他不想家里為他考研承擔更多壓力,于是決定工作,投遞簡歷時才發現,所謂的985醫學生,不過是在家人眼中,才算得上驕傲罷了。
沒考上研究生,他連三甲醫院都進不去,他爸爸不愿意引以為傲的兒子在基層醫院蹉跎一輩子,逼著他繼續考研。
二戰,他總算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緊接著,又攻讀了博士,親眼看著這個孩子,從眼里有光,立志要救死扶傷,到白了頭發,眼神黯淡,失去了夢想。
成為了醫學博士,他一定是喜悅的,但這幾分喜悅的背后,有多少痛苦和無奈,也就只有同為醫學生的人,才能深有體會。
醫院的“缺醫生”和高文憑醫學生的就業難同時存在,荒謬之中透露著合理。根本原因在于:醫學生和醫院,都不能降低要求。
醫院要求學生高學歷、高標準,而醫學生希望自己的學歷和付出,能獲得相應的回報,這在醫學領域來說,是很難平衡的。
首先是醫院,對醫生的學歷要求要優先于畢業院校要求,三甲醫院對醫生的學歷要求早已博士化。
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是醫學生畢業后困擾的主要來源
而醫學生若想從博士順利畢業,這需要11年以上的時間。從本科畢業,到考研、讀博,再到后續的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最后還有醫學生在醫院進行的規培和專培。
醫學生的成長歷程,看似每一步都規劃好了,實際上每一步都是一個坎兒,關關難過啊,過不去的醫學生,就注定被淘汰。
而反觀醫學生,付出了這么多的努力和辛苦,當他們人到30歲,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卻才踏入從醫的第一步,尤其是基層醫院的醫生,誰會滿意自己多年的付出,最后只換來幾千塊的工資。
有人說,是醫學生眼高手低,明明初出茅廬,卻不甘心去鄉鎮的基層醫院,都想往大城市的三甲醫院擠,還能怪自己找不到工作嗎?
在這些人眼中,醫學生的追求不該是三甲,而該是治病救人,既如此,在哪不能治病救人,為什么非要去追名逐利呢?
但醫學生的家長最能理解,十幾年的付出和努力,別說學生,就是家長也不甘心,學生畢業后一輩子在基層醫院打拼。
其實不止是基層,有些醫院的崗位配置也常年存在不均衡的問題,多數醫生不愿意去急診、兒科、精神科等診室,待遇低不是問題,待遇和付出不成正比才是最大的問題。
醫生這個職位和老師一樣,不是簡單的干活拿工資,肩上扛著的,是比收入更沉重的責任。
寫在最后:
老師要教書育人,醫生要救死扶傷,我們經常把老師和醫生拿出來一起講,不僅因為這兩個群體的特殊性,更因為醫學生和師范生,他們往往面臨同樣的難題。
中國有14億的龐大人口,專任教師達到1844.4萬人,家長們還常常感到,老師的工作多到忙不過來,尤其是副科教師,一個人教全年級的情況并不罕見。
而醫生只有428萬,醫院總是人滿為患,老百姓看病時總忍不住感嘆:醫生少,好醫生更少,這和每年20萬的本科醫學生形成鮮明對比。
實際上,能拿到執業醫師資格證的畢業生,每年不足5萬,學醫這條路,遠比很多家長想象中的難許多,每個醫學生走向成才的背后,都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付出。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