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女孩抑郁全過程曝光后,我看到了家有女兒的殘酷真相
#家長百問百答#
(相關資料圖)
養出一個陽光自信、心理健康的女孩,是我們最大的期待,也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作者 | 楓子
最近,看到一條媽媽當街訓斥抑郁癥女兒的視頻,內心五味雜陳。
大街上人來人往,女孩一臉痛苦,哭著對媽媽說:“我難受,我抑郁了,你帶我去看看吧。”
媽媽一臉不理解,反而指責道:
“裝什么裝,年紀輕輕怎么就抑郁了?
我看你就是不想去上學,你要氣死我嗎?
我怎么養了這么個孩子?
......”
女孩難受地蹲在地上,媽媽仍在質疑:“這么小,怎么會得抑郁?”
評論區有醫生科普:青少年抑郁其實很常見,尤其是女孩子。
是啊,比如前段時間,因染粉色頭發被網暴患抑郁癥的是女孩;
因成績一落千丈,抑郁藥被媽媽換成維生素的是女孩;
在12歲生日當天確定去死的抑郁患者,也是女孩......
有數據顯示,在2012年至2015年間,女孩的抑郁癥狀增加了50%;
《2022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調查也顯示,女生比男生抑郁風險更高。
家有女兒,我們不得不認清一個事實:
年紀小≠沒煩惱,我們心愛的女兒,遠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快樂與堅強。
“三聯生活周刊”曾發表過一篇高三女生對抗抑郁的報道。
女孩素玖是一名重度抑郁患者,她的睡眠差到極點,還常常伴有頭暈、胃疼、心慌、憋氣、出冷汗、毫無緣由地發燒等癥狀。
太難受的時候,她自殘過,也想過自殺。
她說:“日子是黑暗的,有種陷入泥潭逃不出來的痛苦。”
其實,素玖也曾是一個大大咧咧、直性子的開朗女孩。
初二時,因為經常被新同桌欺負,求助老師無果后,她開始變得壓抑。
發展到初三時,她開始撕書,撕卷子,不吃不喝,每天以淚洗面。
中考前一月,她突然恢復“正常”,開始通宵學習,大量刷題,白天還能精力充沛地上學。
父母以為,素玖終于“成熟懂事”,卻不知,沒有被治愈的情緒不會消失不見,只會不斷向內壓抑累積。
極端低沉抑郁突然切換到極端亢奮,正是雙相情感障礙的典型癥狀。
但這一切,父母一無所知。
直到高中素玖住校,人際關系再次引發她的焦慮。
和舍友發生矛盾,明明自己沒錯,她卻不自覺地道歉。而習慣性道歉,讓她逐漸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她生氣又無助,在家哭了好久,不愿意上學,父母卻只以為她是厭學胡鬧、耍脾氣。
最終素玖被確診抑郁,休學在家,才引起父母的重視。
有句話說,孩子的不幸,都可以在他的家庭里找到答案。
素玖走向抑郁,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從小,素玖的生活就過于單一,沒有社交,沒有活動,沒有娛樂,只有學習。
在家里,父母總是因為家庭瑣事吵架,父母冷戰時,她一句話不對,就會惹毛父母,所以她遇事也就習慣先自我批評。
父母關系的惡化,也導致她和爸爸關系非常冷淡,基本連看都不看一眼。
素玖明顯感覺到自己不對勁,也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從活潑開朗到抑郁成疾,從素玖的悲劇里,我們可以窺見:
家庭環境是主因,社交矛盾是誘因,敏感的情緒是催化劑。
沒有突如其來的抑郁癥,只有不被察覺的心理問題。
女孩情緒更為敏感
決定了她更容易自我攻擊
我女兒曾在日記里寫道:“媽媽不喜歡我,因為我就是一個麻煩。”
女兒老師發給我看時,我愣了好久才想起,那天我正在趕文件,女兒卻鬧著要問我些什么,我一臉不耐煩地推開了她。
女兒在邊上不走,我心里煩躁,便說了幾句重話,把她罵走了。
我沒想到她會多想,更沒想到,她什么都藏在心里不說。
這就是女孩,擅長察言觀色,喜歡胡思亂想,也習慣將父母的負面情緒自我歸因。
當看到父母面露不快時,女孩的感覺是:
自責:都是我不好,又讓爸媽生氣了。
自我否定:我可能真的煩人吧......
《少年發聲》里,就有這樣一個細膩又敏感的女孩。
生病做檢查花了1200多元,父母表情不太好,她馬上就覺得是自己拖累了父母。
父母吵架,她勸不動,也覺得都是自己的錯。
父母生氣,她馬上覺得自己是累贅。
不斷地自我攻擊,她最終患上抑郁癥。
所以,家有女兒,父母一定要給夠安全感。
相信自己是永遠被無條件接納和被愛的女孩,才不需要看人臉色,才不會被外界的聲音困擾。
她們有情緒和壓力時,也會更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
有安全感托底的女孩,才不會跌落谷底。
要求女孩“乖”
是教育最大的危險
休學前,素玖最快樂的時候是在夢里。
她說:
“夢里我可以得到任何我想要的,說任何我想說的話,做任何我喜歡的放松的事情。
然而鬧鐘一響,她要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做父母的乖孩子。”
美國學者蕾切爾?西蒙斯曾指出,要求女孩乖巧、溫順、過度追求完美,這將讓她們背負更多的壓力,從而在預期與現實不符時,更有可能陷入痛苦和自我批評之中,產生抑郁的情緒。
要求女孩“乖”,其實是在殺死她們真實的自我。
一位從業40余年的精神科主任劉菊湘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有個8歲女孩,重度抑郁。
媽媽不解:明明是聽父母話、善于自我管理、在學校表現優秀的乖孩子,怎么就突然抑郁了?
媽媽不知道的是,總是被要求謙讓弟弟妹妹、承擔父母的期待、要當老師的好助手、成為同學的榜樣,這對一個小女孩來說,是多么沉重的負擔。
女孩在日記里寫道:
我想到要活著,就得忍耐,直到哪一天,我不再貪戀人生......
乖孩子不是沒有負面情緒,只是沒有機會向外釋放,長期累積就以抑郁的方式呈現,向內攻擊自己。
乖巧的表象下,隱藏的全是不快樂。
允許女孩“不乖”,允許女孩有自己的小情緒、小任性,是對父母的挑戰,更考驗著父母的智慧。
一個敢說敢想敢做的女孩,才能活的自信而陽光。
社交壓力
是女孩成長路上的隱痛
曾看過一位高中女生患上抑郁癥的專訪。
女孩M就讀于省重點高中,她什么都好,就是人際關系總處理不好,排擠和孤立在她的成長中總是經常發生。
小學的時候,乒乓球課外班的同學排擠她;
初中的時候,班里一度沒有人愿意跟她做同桌;
高中住校后,女孩幾乎每通電話都會提到自己被同學欺負了,被室友孤立了。
但媽媽總是不以為然:
“跟一個同學搞不好關系,可能是別人的問題;跟每個同學都搞不好關系,囡囡,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女兒在求救,媽媽卻在質疑。
最終,女孩不堪社交壓力,深陷抑郁。
作家蕾切爾在《女孩們的地下戰爭》一書中指出:女孩之間常常容易陷入關系攻擊和社交排斥。
社交是女孩成長中避不開的話題,也是心理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忽略女孩社交能力的培養,就是在女孩的成長路上埋坑。
《養育女兒》一書中提到, 5-10歲是女孩發展社交能力的重要時期。
這個時期,父母可以多帶女兒去參加社交活動,也可以邀請女兒的朋友到家里來玩,借機培養女兒的溝通能力、交際能力、合作能力。
同時,還要多給女孩灌輸一些社交禮儀,如微笑、問候、禮貌待人等。
社交能力強的孩子,才能更好地處理人際矛盾。
不和睦的家庭環境
是女孩不幸的開始
教育學研究室王麗敏教授對中學生的追蹤調查顯示:
如果孩子長期處在父母經常吵架、家庭不和睦的環境中,更容易性格消極,表現出敏感、自卑、退縮,出現心理問題。
尤其是女孩,她們成長發育早于男孩,心思和情感都比男孩更加細膩、敏感,也更容易受到傷害。
父母吵架,對女孩而言,就是一場精神上的凌遲。
父母攻擊對方的每一句惡語,都會打在孩子心上。
心理咨詢師程杰曾遇到過一個初三女孩,厭學,抑郁,有自殺傾向。
咨詢室里,父母你一言我一語說著孩子的情況,但說著說著就吵了起來。
在場的女兒看到這一幕,突然撞墻大哭。
原來,父母經常爭吵,女孩壓抑又無助,慢慢的就變得不愛說話、不愛動,對什么都不感興趣。
用心理學解釋,女孩其實是代替父母“生病”,通過犧牲自己,來分散父母爭吵的注意力,讓一個家庭凝聚起來。
孩子是家庭環境的產物,父母不和,受傷最深的永遠是孩子。
想讓女兒快樂地長大,父母就要努力給女兒一個幸福的家。
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要當著女兒的面吵架,營造一個溫暖和睦的氛圍。
讓家里充滿愛的語言,女兒才能感受到愛的力量。
《原生家庭》里的一段話:
“不管我們想不想承認,原生家庭就像是刻在靈魂深處的烙印,先是影響性格,繼而影響生活態度,到最后可能就影響了整個人生。”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父母的養育方式,決定了女孩一生的走向。
愿所有父母們,都能多一點用心和關愛,成為女孩的保護傘,為女兒的成長注入營養素,為她的心靈保駕護航。
請謹記,教育沒有回頭路。
別等悲劇發生,才聽到孩子的“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