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一個班級里有那么一兩個有“特長”的學生,是最特殊的存在,學生羨慕老師也喜歡,遇上校園活動還能大放異彩,給班集體爭光。
現在,一個班級里有那么一兩個沒有“特長”,才是最特別的個例,被埋沒是次要的,最心酸的是,學生自己也會因此而感到自卑。
在素質教育被大肆提倡的當下,教育投資早已不局限于學校和學區房,大小培訓機構、補課班內,坐滿了年齡段不一的學生,門外則排滿了等待下課的家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種機構有很多叫法,培訓班、興趣班、補課班,有學書法藝術的,也有學習外語特長的,還有學習體育運動的。
但歸根結底,也不過是個體盈利的教育機構,雖然不如學校規模正規,但若能遇到一兩個厲害的老師,也算不枉費家長的辛苦付出了。
一次偶然,筆者刷到了一家補課班的負責人,她拍攝了這樣一則視頻:下課后,身穿運動服的學生,在努力擦拭著乒乓球桌,旁邊還有學生在認真地掃著地。
配文是這樣說的:“有次家長課后接學生,看到學生在做值日搞衛生,生氣的直接退費走人了,你們家小孩學習乒乓球的時候,難道沒有教這一課?”
配合著她拍攝視頻的角度,高高在上的姿態盡顯,別說那位家長生氣,如果把所有的家長都叫來,十個有八九個都得退費。
評論區有家長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就納悶了,補課班的老師為啥總想覬覦學校老師的地位?”
顯然,無論是文化課還是興趣課,補課班老師想和學校老師在地位上平起平坐,早已不是特例。
另一位家長評論:“一個培訓班被一句一句老師叫的飄飄然了,認不清自己的地位,出來掙錢就該有掙錢的樣子,學校老師的地位不是培訓班能碰瓷的。”
的確,如果是在學校做值日,家長不會有這么大的意見,畢竟老師要培養學生在班集體的主人翁意識,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養成保持衛生的良好習慣。
培訓機構的老師和學校的正規教師,在家長心中差異顯著
但這些都是學校老師的工作,在義務教育的范疇,這些是對學生的鍛煉;但在培訓班、補課班的范疇,這些就成了沒有邊界感。
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學生,在學校做值日尚且兩周勉強輪班一次,且分配的任務量不多,而在這里,兩個看上去不過小學二三年級的學生,卻要打掃那么大一間教室。
家長心疼是一方面,再者,家長利用休息時間,送學生到這里來學習,是學習特長技能的,不是來學習以后怎么給別做保潔家政的。
作為培訓機構,想省錢不雇保潔,也不應該在學生身上找補,說到底不過是服務行業,學生和家長尊重你才叫你一聲老師。
但也不能因為這一聲聲老師,就得意忘形了,現在的補課班費用都不低,特長類的更甚,收著高昂的學費,卻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學生和家長指手畫腳,這樣的教育服務業工作者,熊安然是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
平心而論,補課班的老師和學校的老師是永遠不可能同日而語的,家長對學校的選擇有局限,但對補課班卻可以做到絕對的自由選擇。
看這家機構對評論區幾位家長的回復就能看出,他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合適,反而對家長陰陽怪氣,可想而知,這家培訓機構今后的發展情況會是如何。
當然了,這只是多數家長的想法,也有少數家長認為:讓學生搞衛生沒什么,就當鍛煉學生了。
寫在最后:
不過評論區也有同為補課機構的老師評價:“作為老師,我連讓學生擦黑板都舍不得,怕學生吸進粉筆灰。”
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真正愛學生的老師,是能從細節判斷出來的,不過還是那句話,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有些家長的教育觀念是“嚴師出高徒”。
過于喜愛學生的老師,在這些家長眼里也許出不來成果。但就事論事,單看這家機構的做法,筆者認為,家長有自由選擇補課機構的權利。
也有認為機構那些行為不好,選擇退費的權利,作為教育培訓機構,半個服務性質的商業機構,不應該在事后非議,有違老師的德行素養。
今日話題:作為家長,你能接受學生在補課班打掃衛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