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雙一流”建設是時代強音,也是時代命題,關乎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
2022年2月14日,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名單公布,7張“新面孔”以黑馬之姿闊步邁入“國家隊”,成為當年高等教育領域最閃亮的新星,被稱為“雙一流”新七子。或為厚積薄發,續寫輝煌;或為改革先鋒,勇立潮頭。它們的晉級,堪稱逆襲典范,更是實力的詮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3月30日,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正式發布,“雙一流”新七子表現驚艷:或后起之秀,奮發向上,躋身前50;或百年老校,夯基壘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或領域爭先,穩扎穩打,再次彰顯實力。本文結合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詳細分析7所新晉“雙一流”高校的排名及表現,一覽其風采。
“10后”新型大學
“三高”一體,最強“后浪”
南方科技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是我國誕生于“10后”的兩所新型研究型大學,它們自建校以來,沿著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賽道一路蓬勃發展。在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主榜)中,南方科技大學位列第33名,較去年排名上升了2名,上海科技大學位列第45名,排名上升了10名。兩所年輕的后起之秀,儼然成了國內高校中“高質”“高速”“高峰”三高一體的最佳代表。
南方科技大學,建校十余載,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志氣、朝氣,大步向前、高歌猛進,已然成為科技創新“高峰”、優秀人才“高地”,在辦學資源、科學研究、高端人才、國際競爭力等模塊交出了滿意的答卷。南科大深耕基礎研究,建設科研平臺,突破一批“從0到1”的科學問題,不斷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僅近五年來,南科大就在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了60多篇論文,科研成果連續兩年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布局了亞洲最大、世界排名前三的冷凍電鏡實驗中心……同時,學校高端人才聚集效應愈加凸顯,去年學校新引進兩院院士6人,另有5位教授入選國際院士,新增國家“杰青”“優青”9人。南科大正努力成為扎根中國大地、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
今年一躍進入全國50強的上海科技大學,在辦學層次、人才培養、服務社會三大模塊得分位居主榜新晉“雙一流”的5校之首。作為新型研究型大學,上科大始終以服務國家創新戰略為使命,推動先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學校專利許可合同金額已累計超過60億元,連續三年位居全國高校專利許可合同金額榜單前列,專利轉化率超過20%,孵化出20余家科創型初創企業,這些成績讓“產學研一體化”成為了學校一張亮麗名片。此外,由學校牽頭承擔的、國內投資最大的大科學裝置“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取得重大進展,關鍵技術研制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助力國家科創“硬核”實力再上臺階。
老牌名校
積厚成勢,續寫輝煌
在7所高校中,有三所“老面孔”,他們或是全國重點大學,或是部省合建,在第二輪“雙一流”重返“國家隊”,他們在這次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刷新自我高度,展現了老牌院校的深厚實力。
湘潭大學成為了7所新晉“雙一流”中排名上升最多的高校,位列第92名,首次進入百強高校行列,在服務社會、學科水平、重大項目與成果模塊表現突出。近年來,湘潭大學牽頭組建首批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之一的湖南應用數學中心,成為湖南數學界的第一個國家級平臺;承擔“智能導航及遙感數據高精度融合的數學方法”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計算數學教師團隊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為湘潭大學的數學學科豐碑再添偉績。
湘大人不僅錘煉出扎實的學術功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步伐亦堅實有力,無論是“神舟十二號”艙外航天服、空間核心艙衛生區子系統等多項載人航天裝備的設計任務,還是學校研究團隊參與研制的“鯤龍500”海底采礦車,“上天入?!碧幪幱邢娲笕说纳碛?。
白云山下,珠江水畔,近代農業教育的火苗在此點燃,作為7所高校中唯一一所農業類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穩穩守住百強席位,位列第93名,在10個模塊中,有7個模塊位列全國百強,重大項目與成果模塊得分更為主榜新晉“雙一流”的5校之首。在近5年的國家“三大獎”評選中,華南農業大學以第一完成單位斬獲6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包括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實現了國家獎三大獎大滿貫。在人文社科“最高獎”——教育部高??蒲袃炐愠晒勚?,華南農業大學也占有一席之地,獲得一等獎1項。一項項重大成果的涌現,體現著華農一直與時代同行,與祖國共振,學校秉持著“篳路藍縷啟山林,強農興農勇擔當”的信念,朝著建設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穩步前進。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山西大學,在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位次連續五年一路攀升,并連續三年位列山西高校第一名。作為新晉“雙一流”高校中,唯一入選物理學、哲學2個學科的高校,山西大學學科水平模塊得分位居前列,而這是學校百年積淀、孜孜以求的成果。山大以哲學、物理學學科為引領,漢語言文學等42個專業成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奠定了更好的學科建設發展基礎。2021年,“基于超冷費米氣體的量子調控”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煤矸石煤泥清潔高效利用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科研能力建設取得更大發展。正如黃校長所言:“今天的山西大學,站在了歷代先賢和全校師生期盼已久的發展高地,迎來了更加充滿希望的春天?!?/p>
單科類“新秀”
以穩健腳步,鑄特色見長
作為醫學教育發展的核心力量,醫藥類大學勇擔先鋒,為醫學研究、醫療教育改革和醫學人才培養做出了卓越貢獻,南京醫科大學和廣州醫科大學作為其中一員,不僅在醫藥領域內具有卓越的成績和較高的聲譽,更是“健康中國”事業穩步發展的關鍵力量。
南京醫科大學作為首批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醫學院校,位列2023軟科中國醫藥類大學排名第3名,發展勢頭強勁。近年來,學校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相繼承擔3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等,獲批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高校,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增至19個。從加快重大問題攻關到醫學人才的培養,南京醫科大學和南醫人一直都在為守護人民生命健康、譜寫“雙一流”高質量發展的“協奏曲”努力。
大疫面前彰顯實力與擔當的廣州醫科大學,位列2023軟科中國醫藥類大學排名第13名。多年來,廣醫始終堅持特色引領,注重差異發展,在平臺和學科建設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高水平平臺方面,廣醫有鐘南山院士為首任主任的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有廣東省唯一一個國家醫學中心。在重點項目和高水平成果方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鐘南山院士領銜的“鐘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這是2020年度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創新團隊,也是廣東省首次獲得該獎項。廣醫用10年時間,完成了跨越式發展,從一所地方醫學院,加速成長為高水平大學。
靄靄東風萬里春,再鼓征帆起新航。一年來,7所高校在“雙一流”大學建設賽道上發力奔跑,在拔尖人才培養、高層次人才引育、一流學科建設、科研創新引領、綜合辦學提升等多個領域交上了滿意的答卷。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之處,身處”雙一流“建設內涵式發展的關鍵時期,相信7所高校必將篤行不怠、擘畫宏圖、繼續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