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鮑效農 攝
4月9日,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榮獲第四屆“教學大師獎”。扎根教壇70余載,顧明遠先生開創多個教育學學科專業,以“人本”理念貫徹教學研究與實踐,為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卓越教師培養作出了突出貢獻。就教育的相關問題,中國教育報記者采訪了顧明遠先生。
(相關資料圖)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從教70余年,顧明遠最大的感悟是要讓學生自己探索,讓學生把學到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在活動中真正體會、收獲成長。
作為伴隨著新中國成長起來的第一代教育家,顧明遠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傳承文化、培養人才。“我覺得教育的本質可以概括為提高生命的質量,提升生命的價值。提高生命的質量,是指通過教育能夠提高人的生存能力,讓人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的生活。提高生命的價值,是指通過教育提高人的思想品德,讓人能夠為社會作出貢獻,為人類作出貢獻。”
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力?針對這一問題,顧明遠表示,在基礎教育中首先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同時,創新者要有多種優秀品質。“一是內驅力,對科學發現或技術創新有著極強志趣和不斷追求卓越的內在力量;二是開放性,具有批判性思維和提出問題的習慣,能從多角度看問題,有很好的觀察力,有思維的深度等;三是毅力,包括開始和改變的勇氣、擁抱失敗、對目標鍥而不舍的追求和專注、耐得住寂寞、堅持到底等;四是智慧,不僅包括智商、學有余力,也綜合了從他人、失敗、實踐中學習和領悟的能力;五是領導力,主要衡量遠見卓識、正能量價值觀、動員追隨者和資源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雖然已年過九旬,但談到當今教育面臨的數字化挑戰,顧明遠的回答條理清晰、思維敏捷。“每一次生產力的變革都會影響到教育。對教師而言,‘人工智能+教育’要處理好3個關系。第一個關系是技術和人文的關系。教師不能僅僅依靠技術,還需要做好人機交流,而不是讓機器與機器對話。第二個關系是傳統和現代的關系。一些傳統的教育手段不能丟,比如,小孩子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最好時期,記憶力強,有時教師讓學生記憶一些東西是有必要的。第三個關系是虛擬和現實的關系。不要讓學生癡迷虛擬世界,要讓他們走進生活,感受現實世界。” ( 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欣)
第四屆“教學三大獎”頒獎
顧明遠等20位師生獲獎
中國教育報重慶4月9日訊(記者 高毅哲 張欣)第四屆教學大師獎、杰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今天在重慶大學舉行,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等20位師生獲獎。本屆教學大師獎、杰出教學獎的學科門類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教育學、藝術學等學科門類教師首次入選。
“教學三大獎”是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組織、深圳市陳一丹公益慈善基金會捐資設立的,于2019年啟動,每年評選一次,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學領域獎勵力度最大的獎項。前3屆“教學三大獎”共計獎勵了25位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大先生”和30名敢闖會創的創新創業英才,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反響,對于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學生更好成長成才發揮了重要激勵作用。
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榮獲本屆“教學大師獎”。顧明遠是當代中國教育學泰斗,從教70余年,開創多個教育學學科專業,以“人本”理念貫徹教學研究與實踐,為中國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和卓越教師培養作出了突出貢獻。【 詳情 】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23年4月10日第2版(記者 張欣 高毅哲)
本文只為傳遞信息,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等資源使用不當的情況,請聯系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期編輯:莊元
覺得好看,點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