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調研了數百名優秀學子,結果發現,這些不同個體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共同點——專注。專注是幫助他們在學業和發展道路上一直保持領先的不可或缺的能力。
人的專注力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在兒童、青少年發展的關鍵期幫助他們形成穩固且不可逆的專注能力,為他們的學習活動創造良好條件,可以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為家長,該如何抓住關鍵期,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
兒童專注能力發展
有兩個關鍵期
關鍵期是學習或形成某種能力最敏感、最容易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進行合適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這一時期,就需要花費很多倍的努力才能彌補,甚至永遠無法彌補。
另外,在關鍵期形成的能力一般具有不可逆性,它能夠為接下來發展的能力打好基礎,而且這種影響是持久的、穩固的、很難遺忘和改變的。
兒童專注能力的發展有兩個關鍵期——
幼兒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4—6歲(幼兒階段),這是兒童專注能力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期。
此階段主要表現出以下行為特點:
· 注意范圍擴大了,更多的人與事物進入到他們的注意范圍之內;
· 會提出許多問題,對他們感興趣的世界充滿了疑問;
· 注意力保持時間短暫,并且不穩定,容易被周圍的事物所吸引;
· 有意注意開始發展,無意注意依然處于優勢地位;
· 動作頻繁,到處探索,很少能夠安靜下來,但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會表現得非常專注。
專注力缺失的兒童,在這一時期已經表現出有別于一般兒童的分心、多動與沖動等行為表現。
小學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7—12歲(小學階段),這是兒童專注能力培養、訓練與矯治的關鍵期。
此階段主要表現出以下行為特點:
· 低年級小學生的被動注意多于主動注意,容易受外界新鮮、突變和運動的事物所吸引,引發注意的渙散;
·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任務的增多以及難度加大,有意注意能力逐步發展起來;
· 注意的集中性與穩定性逐漸增強;
· 低年級兒童對一些具體的、活動的事物以及操作性的工作,注意容易集中與穩定,對于抽象的事物、單調刻板的對象,注意就容易分散;
· 隨著年級的升高,自控能力開始出現;
· 注意的范圍相對狹窄,一年級小學生總是一個字一個字地閱讀課文,注意的范圍很小,到了高年級才能將字和字連成句子閱讀,并逐漸注意到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聯系。
這個階段還有一個特點是 專注能力中的自控成分出現明顯個體分化,能否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能否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成為該年齡段兒童是否存在專注力缺失問題的重要指標。比如鑒定兒童是否多動的指標,不是活動量的大小,而是自我控制的程度。
在這一年齡階段,專注力缺失兒童已經明顯表現出分心、多動、沖動的行為特征,并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活動與行為規范。 此時進行必要的訓練非常重要。
幼兒階段:
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形成專注力
幼兒階段如何有效培養孩子專注力?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給家長提幾條建議。
在探索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培養專注力
這一時期的孩子動作頻繁,是在用動作探索周圍世界,當他們將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時,家長應該多與孩子交流,一起探索,使他們能夠在感興趣的事物或活動上保持注意時長和穩定性。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可以提醒他們去注意某一事物,主動搜索要注意的人和事物,或者讓他們對指定的事物主動分配注意資源。
以“拆分時間段”的做法培養專注力
例如,媽媽可以建議孩子,“10分鐘內你就專心畫畫,別的事情都不能做”,或者“15分鐘內,你把這本繪本看完,然后和爸爸分享你看到了什么”。在這個時間段結束后,孩子可以稍作休息,然后再考慮下一個時間段要做什么事情。在拆分時間段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過程中,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計時器,幫助孩子建立具體的時間概念。
和孩子一起玩專注力訓練游戲
游戲是這一年齡段孩子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有許多親子互動游戲具有訓練專注力的功能,在趣味化尤其是帶有競爭性的游戲活動中,最有利于兒童的專注能力在潛移默化中生成。
控制電子產品的使用
沉溺于電子產品,對4—6歲的兒童專注力的傷害極大。建議家長要控制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長,一天不宜超過半小時。再就是要建立家庭電子產品使用的時間和地點禁區,比如學習時間、吃飯時間、書房與臥室等區域不可以使用電子產品。
小學階段:
讓孩子在生活中養成好的專注習慣
創設良好環境,減少分心誘因
家庭環境要安靜,家中的設施與物品擺放要有秩序感。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不要從事娛樂活動,也不要頻繁打擾孩子,最好也在看書學習,以形成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總之導致孩子分心的誘因越少,越有利于專注能力的形成。
建立明確的負面行為清單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些行為在家庭中必須嚴格禁止。比如做作業時玩手機或作業沒完成就去玩游戲等。可與孩子商量,一起制定一張清晰明了的負面行為清單,凡是列入清單的行為,一律不允許出現,否則就要受到相應處罰。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不太適應,但只要父母堅定執行,時間長了,孩子就養成習慣了。
利用多種有效措施提醒孩子
許多孩子的分心、多動行為并不是有意為之,而是無法自控的結果。因此要采取多種管控措施,幫助他們解決面臨的問題。比如孩子上課或者做作業容易走神,可以用一個卡通形象比如“黑貓警長”作為注意力警察來提醒孩子集中注意力。做作業時可以用一個番茄計時器,在規定時間內不得以任何理由進行與作業無關的活動。
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忍耐
不能等待和忍耐是多動、沖動孩子的主要行為特征之一。可以利用一些生活情景培養孩子的耐心。比如和孩子出外旅游時,要排隊的地方很多,父母可借機教育孩子,要按照“先來后到”的規則耐心等待。也可以創設一些情景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忍耐。當孩子提要求時,不一定要立即滿足他。比如孩子要你和他一起去超市買東西,你可以說:“等我完成了手頭的工作以后再和你去。”久而久之,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和忍耐力就能發展起來。
另外家長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無論是幼兒階段還是小學階段,如果孩子專注力缺失的表現已非常明顯,應及時帶孩子 進行專業的專注力測評,再根據測評結果接受專業訓練,一般孩子接受訓練的時間越早,專注力訓練的效果越好。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23年4月16日 第4版 版名:家教周刊
圖片來源:包圖網
本文只為傳遞信息,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等資源使用不當的情況,請聯系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期編輯:戚悅
覺得好看,點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