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全文長 25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4 分鐘
教育家成長規律有哪些?王通訊認為,教育家成長規律既包括人才成長共性規律,如順勢成才規律、聚焦成才規律、揚長成才規律和十年成才規律,又涵蓋教育家成長特有規律,如實踐能力很強、往往大器晚成、高度的嚴謹性與協調性鮑成中總結:“教育家就是在適應性規律與超越性規律交互的動態過程中成長的。”其實,教育家成長既具有特殊性,又暗含普遍性。這種普遍性就是在教育家發展體相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即教育家成長規律。事實上,每位教育家成長均是內外因、主客體交互作用的結果。
教育家成長規律主要有六點。
一是自主發展律。自主發展是指教育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自我設計、自我學習、自我探究、自我反思等持續追求,不斷挑戰自我與超越自我的變化過程。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師本身必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促進真正的文化教育事業,進行終身自我教育,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打開本書,從嚴修堅持42年寫日記,到徐特立制訂“十年破產讀書計劃”與“二十年學習與工作計劃”再到李吉林的“我的大學在小學”、于漪的“一輩子學做教師”,均證明:只有堅定志向,確立目標,懷抱信念,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持之以恒,才有希望抵達教育家之巔。自主發展律是教育家成長第一規律。
二是階梯發展律。是指教育家是在一個極其復雜的文化場中,沿著職業生涯階梯,不斷拾級而上的。教育家職業生涯階梯可分為潛在教師、準教師、新任教師、熟練教師、專業教師、專家型教師、名師、教育家等階段,也可分為奠基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成名階段、成功階段、成家階段、不朽階段等。美國學者哈里斯·朱克曼在研究美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發展歷程時曾經指出:“他們升入超級精英行列的過程,幾乎都是千篇一律。這些未來的獲獎人開始他們的事業時是長期而又艱苦地從事研究工作。結果,他們做出了很大的成績。這些成績被他們所在部門的專家們普遍地鑒定為質量很高,于是他們便在更廣泛的科學家當中享有越來越大的聲望,那些科學家相信這些鑒定,因為他們自己不能估價這些專門性的工作。事實上,任何一位教育家個體的成長都是朝著教育家之巔的一個持續的動態的艱苦的終身之旅,只有沿著陡峭的階梯不斷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教育家這一光輝的頂點。
三是環境利用律。是指教育家成長是一個不斷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過程。應特別指出的是,教育家在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與信息交換的過程中具有極大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充分利用環境的影響作用。與其他教育者的不同在于,無論身處逆境或順境、亂世或治世,他們都能將環境的阻力或助力轉化為正向發展的強大動力,最終抵達教育家的巔峰。正如葉瀾所言:“順境與逆境都可能成為促進人發展的因素,也可能成為抑制人發展的因素,關鍵在于主體對環境的認識和自覺運用的能力。”例如,張伯苓在南開學校發展過程中歷盡艱辛,與嚴修一起攜南開人“抱百折不回之精神,懷勇往直前之氣概,齊心協力,攜手并進”,創造了南開的輝煌。
四是教育創新律。創新是創造與革新的合稱。創造是破舊立新,革新是革故鼎新。“所謂教育創新,就是教育主體為了達成一定的教育目的,依據教育規律、主客體發展規律與人才成長規律等,借助創造或革新解決客體整體或部分存在的問題,從而使其得到正向發展的活動過程。”沒有教育創新,教育者不可能成為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我們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地發現出來。”這是陶行知對第一流教育家的要求,也是教育家成長規律之一。
五是教育家與高徒互促律。是指教育家培養高徒,高徒也能烘托與助推教育家成名成家。這是一個師生相互促成的規律。的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值得崇拜之活人。”教育家出高徒,高徒推教育家,構成了教育家與高徒互促律。美國學者朱克曼發現在名師與高徒之間存在一個雙邊對稱選擇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有前途的學生能夠選擇隨之工作的師傅,而師傅們也能從一些在學習上表現突出的學生中進行選擇。這種雙邊對稱的選擇過程顯然在科學界超級精英中起作用。”教育家與高徒之間也明顯存在這種相互追求現象,即教育家與高徒互促律。
六是群體聚集律。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教育家,為了達成某一共同的教育理想,在一定時空范圍內,以一定的特殊形式聯系起來,共同進行教育創新。這一規律具有目標共同性、領袖凝聚性、時空限定性、特殊聯系性、種類多樣性、相對穩定性等特征。正如大衛·休謨所言:“人類的心靈是很富于模仿性的,任何一群人經常交往而不互相濡染、不互相感染彼此的善惡,是不可能的事。”例如,20世紀20年代,春暉中學聚集了經亨頤、夏丏尊、朱光潛、朱自清、劉薰宇、豐子愷等一批教育家,共創了“南有春暉”的輝煌。
圖書簡介:新時代正在呼喚教育家輩出。本書從群星璀璨的我國教育家群體中,依據1860年及以后出生的,站在所處時代的前列,當過中小學教師,在教育理論或實踐上有創新、有貢獻、有影響,公認的,德業雙馨等標準,精心選擇33位中國近現代教育家作為研究對象,綜合采擷教育生活史、教師生活史、教育口述史、教育環境史、教育傳記、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之長,創造性地從教育家個體成長史這一特有視域,或從歷時性角度,或從共時性角度,或二者兼用,在爬梳整理活化33位從中小學走出來的教育家個體發展體相(梁啟超認為“凡活動,以能活動者為體,以所活動者為相”)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統計學、概率論與思辨法等,意在發現隱藏在其中的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客觀聯系的教育家成長共性規律。
作者簡介:王毓珣,現任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學報編輯部主任、副主編,兼任教育部國培專家、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理論刊物分會副理事長、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詢專家、第七屆天津市督學、天津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曾參與制訂《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與《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修訂)》。三次榮獲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