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全文長 22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 分鐘
對中小學而言,課程模式不會自然生成,它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探索與深層次的思考,才有可能得以生成和發展。
(一)課程模式的生成方式
一般而言,課程模式的生成方式分為兩種:歸納式和演繹式。其中,歸納式可理解為“實踐探索、總結提升”方式;演繹式課理解為“理論先行、實踐驗證與推廣”方式,這二者都是屬于理論定向的模式。理論定向的模式尋求的是普遍適用的、規則性的一般陳述,為了獲得普遍的知識;而優質學校的建設中,尋求的是個性化課程模式,探究的是情境性的理解,為了提高具體情境中有效行動的能力。從課程開發模式的演變軌跡看,從目標模式、結構模式、實踐模式、過程模式、情境模式到批判模式,課程研究由“課程開發范式”向“課程理解范式”轉變,課程特性的認識由“先定性、確定性、線性”向“不確定性、非線性、復雜性”轉變,與“未完成的”且具有無限可能的人相對應。[i]課程是具有情境性和價值負載的文本,因此,個性化課程模式的生成要采取“理論、研究與實踐互動”生成方式。
“理論、研究與實踐互動”方式,不完全依賴于理論,也不脫離學校實際,在具體的課程建設實踐中,以學校客觀條件為基礎,以學校課程的實際問題為切入點,以理論為指導,邊研究邊行動,在實踐中總結提煉,又在實踐中加以驗證與改造,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互補、碰撞與修正中生成學校獨特的課程模式。在這種方式中,理論不被動依附于實踐,而是在研究與實踐中借助于理論對學校的課程進行多元化的反思與解讀,再以合理的方式進行統整。“理論、研究與實踐互動”方式體現了課程模式生成的過程性、實踐性和建構性。即模式的生成要經過長期的探索,遵循一定的流程,是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動態過程;課程問題來源于實踐情境中教師體驗到的困惑,是與具體情境中的“事件”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以問題為起點,在師生體驗、交往與理解中,對課程不斷進行意義賦予和重構的過程;追求實現學生個體興趣的解放、自由解放和生命的解放。
如南京市珠江路小學的“種墨園課程”模式則是在理論、研究與實踐三者互動基礎上生成的。通過對學校課程發展條件的SWOTS分析,包括校園環境、教學設施、師資結構、學生特質、家長期望、行政人員;區域資源特色的調查與運用,包括生活資源、地方資源、人力資源和環境資源;了解學校課程建設已經具備的優勢,同時也發現課程建設存在諸多問題,如課程價值缺乏深度思考、課程開發龐雜、課程內部建設不規范、個別課程建設疏離了學校辦學方向等,學校開始思考“課程開發的切入點在哪”、“如何適應每一個學生的真實需要”、“課程如何把握學校自身的特色”、“如何讓課程的設置關注到學生的個別差異”等問題。學校以“頂層設計”理論為指導,所謂頂層設計,是指一個總體規劃的具體化,也指一項工程“整體理念”的具體化,它要求理念一致、功能協調、結構統一、資源共享等,從全局出發,對系統的各個層次、各要素進行統籌考慮。學校課程建設的頂層設計,即從源頭開始進行整體構想,謀全局而不謀一域,避免課程要素的各自為政,使所有行動保持理念與目標的一致,使課程建設逐步規范、有序。在課程研究與實踐中,結合學校的“墨蘊文化”,提出了“種墨園課程”模式。包括三層系統:頂級系統,包括核心理念和頂層目標;二級系統,包括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三級系統,包括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課程的頂層目標(核心價值)為培養“健康的人、關懷的人、智慧的人、尚美的人”,據此構建了“種墨園課程”的整體結構框架,并對相應的子課程,如“墨韻書人”拓展型活動課程進行了系統設計。
(二)課程模式的建構過程
學校課程模式的建設是在新舊需求矛盾碰撞中逐漸生成,屬于開放——漸進型變革模式,重視學校發展的內在邏輯。課程模式的生成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與步驟,使課程建設有序進行。
課程模式生成的第一步在于學校環境的分析,也是整體流程的關鍵環節。這是課程模式凸顯個性化的客觀基礎,實現著課程模式在學校的適應性與適切性。脫離學校實際的模式建構只具有理論上的課程功能,缺乏實踐的指導作用,也無益于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學校環境包括外在環境和內在情境,外在環境包括時代發展的教育背景、地域文化背景、社區環境,內在情境包括學校辦學傳統、辦學條件、學生生源與學情、教師素質與結構等。學校環境分析體現在:時代背景下對教育發展的有哪些新要求,學校所處的文化生態環境有哪些優勢,哪些可以開發成為學校的校本特色課程,社區有哪些優勢課程資源,學校的辦學傳統如何進行揚棄,學校內部擁有哪些優勢與不足,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師素質結構的優勢與不足等。
在學校環境分析的基礎上,還要對學生的需求進行調查,了解現有課程的實施情況,發現學校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學校環境分析和學生需求調查,形成學校教育哲學,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在學校教育哲學的引領下和課程價值需求分析的基礎上,確定課程的功能;在對課程功能整合的基礎上,對課程結構要素進行選擇,并確定要素之間的關系;采用一定的方式對課程進行統整,保證課程實施的有序與有效;制定一套的管理制度,保障課程模式的順利開發;制定一套評估、監測制度,對課程模式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了解其與預定目標之間的差距;再根據環境和需求的變化,進入新一輪的課程模式生成流程。
[i]張傳燧,歐陽文.課程范式與課程建構性試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6(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