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老師實習半個月,身心俱疲地和老教師抱怨:教書太累了,你在講臺上賣力的講,學生在下面眨巴著大眼睛,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也不知道是他們聽不懂,還是不想聽。
老教師一臉淡然:等你當了班主任后就知道了,別說知識點,有些學生連你平時說的話都聽不懂,不怕真聽不懂,就怕聽得懂,還硬要裝不懂。
有個唱歌的不就說過:“人和人的溝通,有時候沒有用”。其實不止是學生和老師之間,老師和家長,學生和學生,同一種語言的溝通,也會因為莫名其妙的巧合,而鬧出大笑話。
(資料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許多字詞,讀音相似,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意思,回想起自己中學期間,總是被語文的基礎知識困擾。
各種相似的字音字形,還有多音字,通假字,最折磨人的當屬那種,日常的讀音就是錯誤用法,到了考試的時候總是在兩個選項之間搖把不定,最后改成錯誤答案。
等到了大學,終于擺脫了語文學科的束縛,卻意識到,自己好像并沒有徹底學好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跟尷尬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因為理解能力,惹出了不少笑話。
一位大學生吐槽自己的室友,問室友吃不吃零食:你吃米老頭嗎,室友轉過頭來一臉驚恐:我癡迷老頭干啥?可見這個室友不是吃貨,就是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無獨有偶,安徽的同學吐槽自己室友:一個寢室都湊不齊一雙耳蝸,出發前問室友:今天有沒有雨,室友A回應:沒有雨。
室友B一臉興奮:“哪來的美女?”室友C則跑過來問:啥?還有大雷雨???大學宿舍同一個屋檐下,都是中國人說著中國話,但卻能做到四個人各嘮各的,也是有點實力。
河南的學霸同學評論:寢室長發朋友圈“我喜歡你,有機會嗎”,化學無機課的老師評論:“別有機了,無機你會不會?快考試了都”。
可以看出這位老師平時和同學們的關系應該不錯,不僅幽默風趣,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沒有被學生屏蔽。
同學:你有《時間簡史》嗎?;室友:我有時間也不能撿那玩意啊!
山東網友評:自己跟室友說,讓他把提子洗了,結果這貨出去洗了個腳丫子回來。雖然聽不懂,但貴在人聽話又懂事。
天津一位同學回憶:自己上學的時候有一個校長叫申彤,有一天,申校長給教務處打電話,有人接起來后,校長說:我是申彤,我找教導主任。隔著電話,申校長聽到對面大喊:教導主任!你的快遞到了!
除了這些日常的理解混亂之外,還有兩本書,是被誤解最多的作品,其中一本叫《時間簡史》,另外一本就是《十宗罪》。
有把時間簡史聽成“時間撿屎”的,還義正嚴詞地反問:有沒有時間,也不能撿那玩意啊。還有把《十宗罪》聽成了施工隊,反問同學,你研究施工隊干啥?
不過評論區最尷尬的還屬這位家長。老師:您家孩子上課積極發言了。家長一臉擔憂:好的,馬上去醫院。
看似是一次簡單的小誤會,殊不知這件事很快就會在老師的辦公室傳播開來,不出一日,整個學校的老師都會知道,以后這個學生也會多了個外號——“積極發言的同學”。
在日常生活中,因為聽錯或者理解錯而鬧出的笑話不少,多數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且多數都發生在學生時代。
這些一件件有趣的小事,給學生時代高壓力高節奏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的趣味性,也排解了不少同學的苦悶和乏味,就算畢業之后多年,也能成為印象深刻的回憶。
寫在最后:
每個時代的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校園回憶,筆者作為90后,很羨慕現在的00后學生,更早地接觸到了智能機和網絡,讓他們得以更加方便地記錄自己的校園時光。
只不過,現在的互聯網戾氣太重,無論是什么內容都會有人唱反調,稍有不慎可能還會遭遇莫名其妙的網暴,這也是事物的雙面性,建議家長多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避免學生因為外界的評價,而影響了自身觀念的養成。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