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化管理是當下最為時髦的一個名詞,又是一個改革的新名詞。但是,我們的校長卻對此很是熱衷,因為有了精細化管理,各種總結、各種數據和圖表,那可是滿滿地塞滿了檔案柜。無論是哪一級領導來檢查,這都是一道最為亮麗的風景。
上級領導來檢查,主要看什么,不就是教育教學嗎?教育教學怎么檢查,除了聽上一兩節課,不就是檢查檔案資料嗎?現在有了這滿滿的一柜子各位教師的資料,還能沒有說服力嗎?隨便拿一位教師的材料拉出來,都是站得住,立得起的。
有學校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對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作出了明確的量化考核的規定,他們明確——
(資料圖)
教案必須手寫,并且每節課教案不能低于5頁,教案最后必須有不少于100字的教學反思;每位老師每周聽課次數不能少于3節,聽課過程要詳細記錄,聽課記錄上必須有建議、有評價、有反思,缺少一項不能被評為A類聽課錄;每天上午、下午必須在規定時間內簽到、簽退;每周至少和5名后進生談心,談心記錄必須按規定格式填寫;班主任每天必須蹲班一節以上……
看一看,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他們都做了細致入微的規定。教師只要按照這樣的規定去做就可以了。而這樣的規定,對于一線老師來說,那真的是壓力比山還大。
教師的教案必須手寫,而每一節教案不能低于5頁。現在,無紙化辦公都已經普及了,教案還有必要手寫嗎?這不是在逆潮流而動嗎?我們為什么就不能把網絡上的優質教案改一下為自己所用呢?
一份教案非得要求那么多的字數嗎?都是十多年的老教師了,就不能寫一個簡案嗎?而學校竟然從格式到字數等都作出明確的規定。這明顯是對教師的極度不相信。
而這樣的不相信結果只能是使老師們為了應付而胡編亂抄,根本就不會把它運用到教學上。如此一來,這樣的規定是不是就成了老師們的一個累贅?
而更奇葩的是,上完了課之后,還必須要寫100多字的反思。一節課上完,寫上三五句反思,恐怕每一位老師都樂意去做,而現在,連字數都規定了,這不是在為難人嗎?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好嗎?
聽課,形式主義則更為嚴重。一周就要聽課不少于3節,這就有些夸張了。老師們一般都是滿課程,一周就有十幾節課。每天,除了備課,還要上課、批改作業和找學生溝通,剩下的還能有多少時間呢?
而就是這一節聽課,按照他們的邏輯,各個手腳都做到,那么是不是還要花費一節課的時間去完善。如此一來,一周就要至少為此花費6節課的時間。這不是讓老師的壓力如山大嗎?
學校為什么要實行精細化管理,說白了,還是學校對老師不放心,認為他們現在沒有用心教書所致。
這樣的精細化管理,最后的結果就是把一個個老師變成了工具人,就是為了應付學校檢查而完成數據和表格,如此一來,教師還有多少時間放在教育教學上呢?
還是一位老教師的話說得實在:好好上課,好好批改作業,什么都有了,有什么必要搞什么精細化管理呢?
精細化管理其實就是一種形式主義在教育教學一線的表現。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做,就是希望什么事都要留下痕跡,這樣管理者看得見摸得著,他們看著放心,聽著滿意。在他們看來,如此就是教育管理,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如此的管理,是走向了事物的反面,讓所有的一線老師生厭生憎生恨。
但是,現在進行精細化管理,那么勢必就必須要增加管理人員的數量。而這樣一來,也必然就增加一線教師的數量。
北京十一學校原校長李希貴,帶領十一所學校進行了組織變革,他的團隊成員做過一個調研,當副校級干部超過合理數量的時候,每增加一名副校級干部,老師用在學生身上的時間就會減少3—5%。
所有的“精細化管理”既沒有情感,也是非理性的,更不承認人的良知,是把人不當成人的一種冷冰冰的管理。學生不是產品,老師不是流水線上的工人,精細化管理之下,能教育出怎么樣的學生呢?讓人悲哀!
親愛的讀者,對于教育精細化管理在許多學校推行讓老師成了提線木偶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我是蝴蝶花雨話教育,專注教育時事和最新教育動態,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喜歡我的朋友,請關注我:蝴蝶花雨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