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中國家庭來說,教育,似乎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僅是為了讓孩子擁有絢麗多彩的現在,更是讓孩子擁有無限可能的未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而隨著國際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為孩子選擇國際化學校,希望能躲過公立體系中的“內卷”氛圍,為孩子規劃一條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路線。
但現實真的能如家長們所愿嗎?國際化學校真的能實現“快樂教育”嗎?那些花費百萬將孩子送入TOP校的家長,又能否適應不同的教育模式呢?
精心挑選了國際高中
卻還要砸百萬補習...
這些家長圖什么?
眾所周知,國際化學校素來以“全人教育”為理念,通過多元的課程、豐富的活動、獨特的過程性評價方式......引領每一個學生的成長。
但這種與國內教育體系截然不同的模式,也往往令很多家長難以適應:有些家長覺得學校課程太“水”,都不知道孩子學得怎么樣;還有些家長則會產生誤區,覺得全人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啥都會一點。
而這兩種思維誤區往往會造成一種結果,就是給孩子瘋狂補習。
根據《2022北京國際化學校中學生學習與生活狀態調研報告》數據顯示——
◆ 僅有16%的同學表示他們沒有學習性質的課外班,全靠課內和自學;
◆ 56%的同學表示每個時段有 1-2 個學習性質的課外班;
◆ 22%的同學表示每個時段有 3 個以上這樣的課外班。
其中,學習類課外班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標化培訓、數學、英文。 超過50%的同學上過標化培訓課程; 47%的同學上過數學類的課外班,還有42%的同學上過標化以外的英文課外班。
除此之外,各類興趣班也是重中之重。比如足球、游泳、擊劍、鋼琴、美術......對于現在的父母來說,不僅僅要看孩子分數,還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位媽媽就曾表示:兒子全年在外補習的費用已接近二十多萬,抵得上學校一年的學費。
按小時來算,中文教師一對一補課價格約600元/小時,外教則在1000元/小時以上。最密集的一段時間,兒子一天要在課外補4小時課,包括兩小時化學和兩小時生物,周末也是如此。
這還僅是學術部分,到了申請年級,還需要有體育、藝術和社會活動等其他培訓項目,花費也因此水漲船高。
本來國際化學校的學費就已經非常高昂了,還要再加上各種課外補習費,很多家庭的教育支出可以說是直線攀升。
“補習熱”背后
是盲目從眾?還是有的放矢?
決定了孩子不一樣的未來
不可否認,面對激烈的競爭,想要獲得TOP校的青睞、想要在專業領域做出成績,內卷不可避免。
但遺憾的是,大部分家長只是盲目從眾地給孩子報課,對于孩子真正的興趣往往一無所知,甚至逐漸從“內卷”走向了“內耗”!
從《2022北京國際化學校中學生學習與生活狀態調研報告》來看,有近25%的學生表示,一些課外班是家長給報的,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上。
一名從小就讀國際化學校的孩子就曾吐槽:“我媽總讓我補這補那的,升高中時還給我報了個托福培訓班,但是也沒什么作用,而且還讓我有點厭倦學托福了?!?/strong>
當然,很多家長可能會說,“我看英美精英家庭的孩子也上很多補習班,他們成績不也很好嗎?”、“很多學校自己就很雞血,晚自習就上到23點多,為啥孩子還天天去?”
關于這些問題,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做過一些分析。歸根結底,是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塑造了孩子不一樣的成長軌跡。
◆ 中國家長們對孩子學習教育的關注更多體現在成績上,課外補習和才藝的培養上大多充滿功利性,都以奔向牛校為目的;
◆ 而英美的教育體系設計更承認天賦差異,喜歡和適合什么學科、學多少和學多深,學生們有充分的選擇自由。教育的過程強調學生找到自己的熱情、天賦和興趣所在,通過這樣一種自然過濾,讓5%的天賦稟異的人群爬到金字塔尖。
——當內卷不可避免,如何正確地“卷”就顯得格外重要。
匯點中國總校長徐卡嘉先生就曾在IEIC大會上分享過學校的榮譽教室:每天晚上都營業到11點,很多學生會主動選擇在晚自習結束以后進入深夜教室學習。
為何這些孩子能主動“卷”、自然“卷”呢?
徐校長認為,信仰很重要。當一個孩子能找到自己人生的信仰,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那么他就擁有了前進的動力和勇氣,在“卷”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精神的慰藉。
逃離“內卷”怪圈
學會放平心態
培養孩子向內成長的力量
之前,北師大曾歷時7年,針對400萬中小學生,做了一個教育質量報告:
《報告》顯示,在小學有22.2%學生每周至少參加3小時以上的校外補課,初中學段32.8%的學生會參加校外補課,每周校外補課6個小時以上學生的比例超過35%。
但讓人意外的是調查發現,隨著每周參與校外補課時間越長,孩子的學業成績出現了不增反降的現象。同時,補課時間越多,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和主觀幸福感越低。
可見,與其空耗財力精力,推動孩子拼命奔跑,不如用更長遠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注重培養孩子的內驅力。這種不斷向上自我成長的力量,是孩子未來學習和行走的關鍵因素。
上海光華劍橋校長雷冬冬就曾多次對家長表示,不需要給孩子過多的補習,讓孩子自然成長,便是他們最好的樣子。
“在光華劍橋,很多孩子都不會參加課外補習,但在我的觀察中,他們反而更有動力去找資源、去問老師,培養了很好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內課外的表現甚至比那些參加補習的孩子還要好!”
誠然,知識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僅僅把獲取知識當成教育的目標,那反而背離了教育的真正意義。
好的教育更重視的應該是孩子本身的發展,教會他們自我理解和表達可以增強他們自身的判斷和獨立性,然后盡力給予他們更廣闊的探索領域,讓他們擁有足夠多的時間和空間,去發現自己的真實興趣與能力所在。
說到底,無論孩子身在哪種教育體系,身為父母,我們還是要盡量避免被“劇場效應”裹挾,學著輕松上陣,用更長遠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和孩子一起共同擁抱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