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之所以成名,大多是因為他們對教學有更多的研究和實踐,拿出來的課又大多深思熟慮、精雕細刻,蘊含著更為豐富的教育意義。所以,觀察、學習名師的課堂,對普通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有意義和價值的。
【資料圖】
那么,向名師課堂學什么?怎么學?請注重這4點!
01
明確名師課堂中可學習的內容
筆者在推進觀課議課中,建構了一個課堂教學研討的聯系圖。
在教學設計之前,教師有自己的教育假設,其內容包括對“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對學生更有意義”“學生最適合學習的內容是什么”“本班學生的學習基礎是什么”等問題的思考和預判,如“說明文的閱讀教學,應該以默讀理解為主”“閱讀教學重點在學習說明的對象和方法”等。
基于先在的教育假設,教師開始進行教學設計。比如,面對中低段說明文的教學材料,可設計這樣的閱讀教學:第一遍讓學生出聲讀正確;第二遍讓學生讀流利;第三遍組織默讀,理解說明對象和說明方法;第四遍,讓學生自由讀,想一想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討論。這樣的設計過程將形成教學方案。
準備好教學方案,教師走進教室,實施組織、引導、講解和評價等教的行為。比如,對于默讀理解,教師可提出要求:“默讀課文第2到8自然段,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文章從哪些方面介紹了洗衣機?用直線勾畫出來。(2)用哪些方法介紹洗衣機?用波浪線勾畫出來。準備好你的發現在全班交流。”需要說明的是,在課堂上不能只是演教案,教師需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和改變,精心預設與動態生成并行不悖。
在教師上述清晰的教學指令(學習對象明確、學習任務明確、學習方法適合、檢查方式明確)下,學生通過默讀、思考、勾畫、交流的學習行為,達成理解課文說明對象和說明方法的教學目標,取得預設效果。
通過這樣的過程分析,我們會意識到,在名師課堂上我們可以學習的對象不只是教的行為,還包括教學設計的思路和選擇,以及背后的教學觀念、對教材的認識和處理、對學生的研究和預設等。
02
把學習角度確定在“以學論教”上
筆者曾經觀察一節小學數學課,到35分鐘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題目:“我們找一個這一節課沒舉過手、沒發過言的同學來做這道題。”沒想到,接連叫起兩名同學都說“我發過言的”,課堂有些尷尬。
課后,我問授課老師怎么想到用這種方式,他說一些名師課就是這樣教的。名師為什么會這樣處理?大概是想展示自己是關心每一名學生的。但站在學生的角度,說不定學生會這樣想:“承認沒發言意味著我比較笨”“承認沒舉手意味著我學習不主動,班主任會批評我”。教學是要追求學生發展的,從這種意義上,觀察名師教學也好,觀察其他老師的教學也好, 都要堅持以學論教。
堅持以學論教,就是要以學生的參與狀態、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課堂生活質量等反觀教的合理性及價值大小, 選擇真正促進和實現學生發展、能夠帶來學生愉悅和積極學習體驗的教學行為進行研究學習。
03
在“依據”與“教學策略”間建立關聯
向名師課堂學習,不僅要觀察行為,還要研究行為背后的觀念、假設和思維,發現課堂背后的決策、理論、思維。
以一節小學“熱脹冷縮”主題課為例。老師舉起一瓶同學們很熟悉的橘汁水大聲問:“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么?”這里要學的是,開課之初,先要引起注意,幫學生收心。
生答:“橘汁水?!睅焼枺骸翱吹竭@瓶橘汁水,你們想要研究什么呀?”這里可學的是,引起學生注意后,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出教學內容。
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為什么橘汁水是甜的”“橘汁水為什么用玻璃瓶裝”“橘汁水為什么是黃顏色的”等??磳W生老說不到點子上,老師左手拿著瓶子,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張開,在橘汁水瓶沒有裝滿的位置一比劃。學生馬上會意:“老師,我們想研究橘汁水為什么沒有裝滿?!边@里可學的是,教師需要對教學的進程和內容進行適度控制,老師這一比劃完成了“組織指引”。
師說:“好啊,我們這一節就來研究橘汁水為什么沒有裝滿?,F在請大家想一想,除了橘汁水,我們還看見哪些東西沒有裝滿過?”生答:“酒”“醋”“煤油”。老師等學生列舉出三種液體后問:“它們有什么共同特征?”生答:“都是液體?!?
師說:“好的,我們就來研究它們為什么不裝滿?”這里,我們可以學習的是“建立聯系”的教學策略,它使學生意識到:橘汁水、醋、煤油等都是例子,液體是共同特征,例子背后的知識具有普遍意義,這里的教學表現出延展性,為學生理解類似問題打下基礎。
雖然每節課不可能使用同樣的模式或話語,但是值得學習的是 “引起注意”“激發探究興趣”“組織指引,揭示教學任務和目標”“建立聯系,使學生明白知識學習的價值”的教學路徑和教學策略。學會名師課背后的這些依據、假設和策略,才能真正地為我所用。
04
在與名師對話中得“漁”
名師課是“魚”,課背后的依據和理論是“漁” 。要更好地向名師學習,一定要聽名師分享,爭取和名師對話。對話時重點要放在兩處:
一要針對效果好的教學行為進行追問。比如:“您有過什么樣的思考”“做過哪些準備”,從中了解這種行為的生成機理,找到達成某種效果的條件,為自己的課堂探索尋找可借鑒的方法或啟發。
二要針對自己不明白和存疑的部分提問。比如:“我注意到課堂上有這樣的現象……請問您是怎樣思考的?”去討教、去挖出背后的“漁”。
來源|教研報、教師博覽,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關于這些問題,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查德·萊文曾經這樣說道:“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下文中幾位不同領域的名家對教育的本質有著驚人一致的認知,也許,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
01
走出去了解整個世界
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一句“我不是什么哈佛的女校長,我就是哈佛的校長”,讓人們記住了哈佛大學歷史上第一位女校長,也是自1672年以來第一位沒有哈佛學習經歷的哈佛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
在她看來,走出去了解整個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以下內容來自這位校長在哈佛的一次演講,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我們到底為什么一定要走出去,看這個世界。
旅行讓我們真正認識這個世界。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的第一次。孩子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科技讓我們的國籍變得模糊,讓通訊變得快捷,讓我們不得不適應各種多變的社會環境。
所以,孩子們的將來必定是和各種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因此了解整個世界也成為了他們的必修課。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于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國家,從學習和成長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有效幫助孩子們在大腦里構建自己的思考模式。他們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機構需求幫助,他們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資源去完成任務,而當一個人處于陌生環境下,他的優點和弱點都會顯示的異常清晰,這無疑給了我們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
也許我們不用帶他們出國,但是經常到不同的環境看到、聽到、感受到一樣和不一樣,能適應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鬧的人群中鼓起勇氣去聽去看去感受,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從小開始的一種旅程是擴展生活的廣度的起點,我喜歡那句話:Life is not a destination,but a journey. (生活不是目的,而是旅程。)
02
教育不教知識和技能,
卻能讓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理查德·萊文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他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后,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因為他認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愿,在大學畢業后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
那大學教育有什么用呢?
理查德·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中這樣提到:“耶魯致力于領袖人物的培養,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并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
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
正如《大學的理念》的作者約翰·亨利·紐曼所說:“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p>
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教育能讓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
約翰·亨利·紐曼
03
教育不改變生活環境,
卻能改變人的思維方式
2005年,美國已故小說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曾在凱尼恩學院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
華萊士是在西方有卓越影響力的作家,被譽為“近20年來最有創造力的作家”。演講的一開頭,他講了一個小故事:
兩條年輕的魚遇到一條老魚。老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么樣?兩條年輕的魚繼續游了一會兒,終于,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外一條:什么是“水”?
演講中提到,一個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趕赴辦公室,應付8-10個小時充滿挑戰的工作。然后去超市、做飯,放松一會就得早早上床。因為,第二天又得周而復始,再來一遍。
人很容易在這樣的生活里,形成無意識的慣性:無意識地翻手機、給生活加速、陷入瑣碎的柴米油鹽、忽略身邊的人和事,冷漠、憤怒、抱怨,而不自知。
就像開頭的故事一樣,生活在“水”中太長時間,已經不知道水是什么。
在演講中他說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習得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04
教育能讓你活得幸福,
幸福取決于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風靡全球,教授這門課的泰勒·本·沙哈爾教授認為:“幸福取決于你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泰勒·本·沙哈爾
他總結出以下12點有意識地獲得幸福的思維方式:
1. 不斷問自己問題。每個問題都會開啟自我探索的門,然后,值得你信仰的東西就會顯現在你的現實生活中。
2. 相信自己。怎么做到?通過每一次解決問題、接受挑戰,通過視覺想像告訴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
3. 學會接受失敗。否則,你永遠不會成長。
4. 接受你是不完美的。生活不是一條一直上升的直線,而是一條上升的曲線。
5. 允許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其中,包括積極和消極的情感。
6. 記錄生活。
7. 積極思考遇到的一切問題,學會感激。感激能帶給人類最單純的快樂。
8. 簡化生活。貴精不貴多。對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學會說NO!
9. 幸福的第一要素是:親密關系。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為幸福長久的親密關系付出努力。
10. 充分休息和運動。
11. 做事有三個層次:工作、事業、使命。找到你在這個世界的使命。
12. 記?。褐挥凶约盒腋?,才能讓別人幸福。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個誠實的父母。
05
每個真正的受教育者,
都應具備的14種思維方式
2014年,杜克大學的老師和教工們,給他們2014屆的畢業生畫了14幅漫畫,講述了他們對新一屆畢業生的期許,也正是真正受教育者終其一生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
別過無意識的生活
留心觀察和體會,別讓生活悄然溜走而渾然不覺。
人每天在周而復始忙碌的生活中,常常會忘了自己。而當光陰飛逝,再回首歲月時,我們是否實現了當時的初衷呢?
人生選擇沒有對錯
人人都在為一些人生選擇而焦慮操心——比如接受什么樣的工作與職位。
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明天是確定的。你需要的只是冷靜地計劃,然后朝著你認為對的方向勇敢的嘗試。
要知道,人生的選擇本沒有對錯,所有的明天,都是前往明天的下一步。
“關系”比“索取”重要
從友好的人際關系中獲得的滿足感,比獲得某些物質上的東西,會讓你更有滿足感。
物質本身只是工具,可是急功近利的人們卻成了它們的奴隸。
關注人本身,而非頭銜
不以人的職位頭銜去衡量Ta是否值得你尊敬,因為頭銜所能代表的實在太少了。
人與人之間的能力由很多因素決定,所以一定會有差別,但是人格上卻是人人平等的。
不戴著有色眼鏡審視別人,心胸才會更加寬廣,眼界也會更加開闊。
學會在拒絕中找機遇
重新認識你所經歷的拒絕。無論你正在朝領導者的位置努力還是在組建一個新公司,你一定常常會被他人拒絕。
與其把拒絕看作終結,不如把它視作機遇,并想想為什么。
是你詢問的對象不合適嗎?是你還未展現出自己的能力來勝任新工作嗎?時間會證明,拒絕其實是給了你潛在的等待、學習和嘗試的機會。
價值在挑戰中實現
你的個人價值與你所經歷的挑戰是成正比關系的。
走出舒適區。人們喜歡待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因為熟悉會帶來輕松,可是也會帶來停滯不前。你,甘愿平庸嗎?
擁抱不確定的生活
生命中絕大部分的內容,都不是按部就班的。所以你不要害怕生活偏離了計劃。勇敢地接受不確定性。
感情、工作和生活就是因為這份由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才有樂趣、才值得。
教育讓你學會反思
受過教育的人懂得反思。
在你邁向人生新臺階時,不要忘了停下了回望過去,思考過去經歷的意義。這樣會幫助你理解這三個問題:你是誰,你想去哪兒,和你該怎么辦。
受教育者知道要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受教育不代表聰明
受教育和聰明其實是兩回事。
你要知道,真正受到良好的教育的人,不僅僅擁有一個聰明的大腦。它包括:愿意聆聽、獨立思考、理性分析、自由想象、不偏不倚的評判事實。
受教育和聰明共通的那個部分,才是你想要成為的人。
慷慨
教育讓我們學會對人更加慷慨。一個善意的舉動的背后,可使他人受到千千萬萬恩惠。
靈感來自閱讀
保持閱讀的習慣將讓人更有創意。
你可以主動地閱讀專業領域以外的書籍,并作為一種愛好富有激情地進行下去。很多靈感會不經意間從書籍給你的啟發中產生,那便是閱讀智慧的結晶——創造力。
做自己,也要善學習
教育讓我們認識自己,同時愿意學習,保持一顆謙遜、包容的心。學會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
擁有感恩的心
教育讓我們學會以一顆感恩的心回報曾經幫助過你的人。回報是兼具了感恩和慷慨的一種美德。
堅持
這或許是老生常談,但你不該感到厭煩。畢竟生命中的很多價值都由它創造。但你要認清選擇:堅持該堅持的,放棄該放棄的。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呢?正如華萊士在演講中說到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
真正的教育,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學會思考、選擇,擁有信念、自由,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獲得幸福的終極能力。
來源|必達更好的校園建設、優教育,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延伸閱讀: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縱容”孩子去浪費時間|教育要喚醒孩子內在的心靈能量與人格理想
名師精彩教學的100個課堂細節
名師于永正生前對自己約法三章
各位名師:您敢上裸課嗎?
余映潮:名師成長重在積累,需經歷“集萬千折磨于一身”
名師經驗|教學質量高的老師常用四大妙招!
改變教育,從這里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