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紀念北京大學林建祥先生(林先生于2023年2月去世),希望通過林先生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以及思想的轉變,給我們帶來啟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林先生是我國教育信息技術學科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很多頂級的學會議(如GCCCE)、學會(如北大CAI協會、IS4SI),林先生都是重要的組織者、發起者。
我(王玨)自從1995年大學畢業后,由于工作關系,有幸經常與林先生見面、聆聽林先生的高見,得到很多思想上的啟迪、和專業成長上的幫助。
林先生直到90歲,還在熱情高漲地從事教育信息化研究、交流、推廣工作(主要是在家里,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我也數次受林先生的召喚,在林先生的帶領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對林先生的教育信息化思想中,感受最深的是下面一句話(我把它做成一頁PPT):
以上這段話,來自于林建祥先生的一次發言,現部分摘抄如下,希望對我輩有所啟迪:
————————————————
我對教育信息化的關注,始于 1956年,當時我本人由幾何轉到應用數學,我當時就已設想通過計算的方式促進教育發展。而對我個人影響最大的轉折點是 1980年,我到了美國,追隨卡內基-梅隆大學赫伯特 ·西蒙教授訪學。
西蒙教授是當代少見的跨學科研究的天才,他的研究橫跨人工智能、心理學、管理與經濟等學科,在以上 4個學科中都獲得了頂級的大獎,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圖靈獎等。
(王玨老師注:西蒙教授被國內認知心理學界熟知的,是根據他在中科院心理所講學稿所編著而成的《人類的認知:思維的信息加工理論》一書,同時他也是“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之一)
我認為他本質上是應用數學,從運籌學到計算機,在人類的智能、心理、以及社會學方面都能做出巨大貢獻,發展為信息與認知科學。他的巨大成就,對于進一步發揮數學對于社會的作用很有啟發。
可以說,中國實現教育信息化是我的中國夢!自我從西蒙處回國之時,就已經確立這樣的目標,至今仍一以貫之。這是我數十年來從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總目標!
當我 80年代回國之初,中華學習機正是熱潮涌動。我當時認為教育一定和腦有聯系,希望 探尋什么是人腦的智慧,以及能否復制人腦的智慧。所以,我早期的工作均屬 人工智能范疇。
但是,我后來發現, 人工智能和教育無法等同,僅憑已有的技術,無法實現復制人腦的智慧。在后面的研究和實踐中,我逐漸反思,認為 技術或媒體無法替代人的思維,而是在促進人思維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 不能忽略教師和學生的思維,否則技術將很難真正推動教育發展。重視人與技術的融合互促之后,教育的信息化就進入了新的境界。
————————————————
最后,我本人從剛畢業后長期從事教育信息化、教育技術工作,最近幾年轉向“ 學習科學”方向的學習與研究,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響應”了林先生的精神吧!
同時,我的一些工作也得到了林先生的數次肯定,并勉勵我繼續努力,把研究推向深入。回想起林先生對我的勉勵和教誨,心中倍感溫暖和力量!
以下是筆者林先生家中看望時拍照留念的合影,沒成想這是我最后一次和林先生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