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微山縣司法局立足職能、講求實效,積極創(chuàng)新工作舉措,夯實基層基礎,全力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以普法宣傳為主線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一是普法主題豐富多彩。組織全縣3萬余名青少年開展“關愛明天˙普法先行”法律知識競賽,每年對各中小學教師進行“預防青少年犯罪”專題培訓2次,舉辦送法進校園暨“百場普法短劇巡回展播”活動,通過多樣化形式使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二是普法形式立體多樣。開通“普法微山湖”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普法信息;在電視臺開設《普法微山》專欄,播放法治宣傳片13期;在《今日微山》開辟了“普法直通車”專欄,針對青少年兒童常見的法律問題進行解疑答惑,累計刊載45期。自2012年以來每周向市民發(fā)送普法短信,已累計發(fā)送120萬條。三是普法活動覆蓋廣泛。縣司法局組織普法宣講團成員先后走進15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100余所中小學,開展送法進校園活動。全縣15個司法所同步開展多場次的普法宣講活動,廣泛宣傳《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guī)。
以法律援助為抓手捍衛(wèi)青少年合法權益。縣法律援助中心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專家?guī)?rdquo;,開通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綠色通道”,降低法律援助門檻和標準,力爭將未成年人人身財產安全受侵害案件全部納入法律援助范圍,平均每年為50余人次提供法律援助服務。對涉及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案件,簡化程序,優(yōu)援速援,全程跟蹤,監(jiān)督回訪。積極推進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提前介入工作,從案件審判前移至偵查階段,確保法律援助貫穿案件辦理全過程。推廣應用“微山法援在線”公眾號,為廣大青少年學生及群眾提供更加直觀、便捷的法律服務。
以社區(qū)矯正為依托教育感化失足青少年。一是強化行為管控意識培養(yǎng)。對接收的5名未成年社區(qū)服刑人員,積極落實教育、矯治、幫扶等措施,并根據(jù)個體特點,研究制定矯正方案和管控措施。將管理規(guī)定落到實處,進一步提高未成年社區(qū)服刑人員的遵規(guī)守紀意識。二是注重教育矯治和心理矯治相結合。采用“思想教育+心理矯治”模式,加強正面引導、個別教育,實現(xiàn)思想教育入心入腦。依托矯正服務中心資源優(yōu)勢,及時對存在心理疾病、心理危機的未成年社區(qū)服刑人員進行心理疏導。
以陣地建設為基礎鞏固筑牢青少年法治防線。縣司法局為全縣138所中小學校均配備了法制副校長,定期在學校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借助“法治家長會”,著力打造“零犯罪學校”,夯實平安校園人防底線。以山東省留守兒童工作站為依托,對留守兒童進行法治幫扶。聯(lián)合多所學校建立了“心理溝通室”,引導青少年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養(yǎng)成正確的人際交往模式。以創(chuàng)建“司法行政工作室”為契機,深入推進“零犯罪村”建設,不斷延伸青少年法治教育觸角。同時,縣司法局狠抓“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公園”等普法陣地建設。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2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7個,省級“法治文化建設示范基地”1個,省級“法治宣傳教育示范基地”1個,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qū))”90個,村級“法治小廣場”178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3個。
以“五老”志愿者為引領擴大青少年法治教育隊伍。一是打造“老少牽手”品牌。積極營造“老干部當關愛青少年的志愿者、青少年做老干部的小社工”老少互動的濃厚氛圍。組織“五老”志愿者創(chuàng)建村居、社區(qū)法治課堂,為青少年學生面對面開展法治關愛教育等活動。二是組建“五老”志愿服務小分隊。成立“五老”法治宣教團,讓“五老”中的政法專家、學者參與到法治宣傳教育工作中來,聘請老司法行政工作者擔任社區(qū)法治輔導員,針對社區(qū)特點開展法治宣傳、提供法治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