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有這樣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即以有限的資源滿足人類無限的需求。經濟學家們提出了不同的解決辦法。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利用計劃手段進行資源配置,即政府按照預先制定的計劃,通過行政手段將社會資源分配到各個部門。亞當·斯密則不然,他在《國富論》中提出應該用市場手段進行資源配置,由價值規律自發地調節經濟的運行。
現在大多數國家都主要采用市場手段來調節資源配置。確實,它存在一些優點。市場調節能靈活地反映和調節市場供求關系,引導生產和消費,促使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在利益刺激之下促進企業開展競爭,實現優勝劣汰;激勵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使經濟具有生機和活力。
然而,市場并不是的。它存在三個主要的缺點: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這也是事業單位考試中的常考點,考生備考時要注意區分三者區別以及適用的場景。
【資料圖】
自發性,指的是企業為了追逐自身利益化,從而做出一些損人利己的舉措。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者是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對于生產者而言只會追求自身利益的化,不會顧及社會責任和他人的利益。從而導致一些不好的行為,比如制假售假、仿冒品牌、貨不對版、過量添加添加劑等。
盲目性,指的是各市場主體,主要是生產者無法掌握市場中的全部信息,僅僅通過觀察市場中什么價格高、利潤豐厚,來決定生產什么,是否擴大生產規模。最后導致的結果是大家都一哄而上的擴大對短期內價格更高的產品的生產。比如:口罩價格高,生產者就一股腦地生產口罩。
滯后性,指的是在市場信息的傳導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滯后,從而導致生產者利益受損。當市場中一個產品的價格提高,因為盲目性,生產者可能一哄而上擴大該產品的生產規模。但是,生產者沒有看到該商品的產能此時可能達到飽和,最后導致供給過多,大大多于需求,造成的影響有:一是該產品的價格受影響而下降,生產者的售價被迫降低,并不能獲得預想中的豐厚利潤;二是需求飽和,供給過多,產品庫存無法全部售出,庫存積壓,最后虧本。到了滯銷這一步,生產者看到價格下降,才反應過來,但顯然已經為時過晚。
這就是市場的三個缺陷,在理解各自含義的同時,大家要注意做題過程中,要注意區別三個弊端。一般來說,看到生產者損人利己的行為,選擇自發性;看到“一哄而上”這樣的關鍵詞提示,選擇盲目性;看到生產決策調整時與商品上市時市場的供求狀況不同而導致的虧損,選擇滯后性。
如此看來,市場調節之下,還需配合國家的宏觀調控。
【試題練習】(單選)最近,“科技與狠活”異常,添加劑的使用引發大家的討論。不可否認的是,適量的添加劑可以增添食品的風味。但是,往往存在一些生產者為了減少成本,濫用添加劑,追逐自身利益化。生產者濫用添加劑的行為體現了市場調節的哪一特點?( )
A.靈活性 B.自發性 C.盲目性 D.滯后性
【中公答案】B。解析:濫用添加劑是明顯的只對生產者有利,對消費者有害的行為,也就是損人利己,所以體現了市場調節的自發性這一缺陷。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