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海通過多種形式幫助年輕父母科學育兒。
(資料圖片)
當90后、95后成為生育大軍,他們對于養育孩子這件事變得更為謹慎。據調查,九成寶爸寶媽主動學習育兒知識,不再盲目“雞娃”。很多人知道蘭海,是在10年前央視播出的《超級育兒師》真人秀育兒節目,她作為特聘育兒師,通過觀察、溝通、協助管教等方式,幫助父母科學育兒。面對這檔節目中歇斯底里的爭吵、對抗、哭泣等,觀眾看得焦慮又過癮。畢竟,那是當年第一個有人當面大膽控訴父母“你有錯”的節目。10年后,當90后、95后成為生育大軍,面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多元化教育的選擇、知識信息的大爆炸等新社會環境時,不可否認,這代人對于養育孩子這件事變得更為謹慎。艾瑞咨詢《2022年中國家庭科學育兒洞察白皮書》顯示,科學育兒成為主流育兒觀,九成寶爸寶媽主動學習育兒知識。互聯網上充斥著大量關于育兒的話題內容,心理學家、教育學者、醫者、寶媽寶爸都在試圖總結關于育兒的“方法論”,通過分享獲取驗證。
寶媽在帶娃。/圖蟲創意
育兒真的有方法論嗎?我們暫且不作是非對錯的判斷,只是嘗試在蘭海與家長們的互動中,解讀當代育兒現狀。相比方法論,家長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育兒的底層邏輯在蘭海的直播間,你能看到完全不同的中國年輕家長群像。家長們提出的是一個個具體且邏輯清晰的問題。比如,由于4歲女兒日常生活中無法承受輸的結果,一輸就鬧,媽媽擔心女兒逆商差;在愛思考的兒子進入小學后,媽媽不知道如何糾正兒子寫作業磨蹭的問題;有媽媽看到“放養”的女兒突然考了全班第一名,焦慮到底要不要管孩子的學習……相比《超級育兒師》節目中的強對抗,蘭海直播間的年輕父母呈現出的是更為積極的狀態。
育兒師蘭海。
要說變化,年輕一代的家長們更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和社交能力,愿意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也會以更包容的方式接納孩子的“早戀”,他們對于孩子未來的職業選擇的包容度同樣很大。蘭海說,她強烈感受到年輕一代女性的變化,尤其是年輕媽媽。她們有非常強的自我意識,不喜歡被稱為誰誰的母親,更渴望獲得外部自我價值的肯定。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中,她們展現出更加積極的態度。最明顯的特點是,她們很少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很大一部分人開始思考——“我是我孩子的原生家庭,我該為孩子做點什么”。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中寫道,當你能夠看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時,你就開始成長了。而當你能夠理解父母為什么會這么做時,你就更加成熟了。抑或就像網友所言,因為被雨淋過,所以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淋雨了。
《Mother》劇照
隨著知識獲取方式的改變,年輕的父母會利用互聯網學習育兒知識,大量“碎片化”育兒知識占用著他們的空閑時間,僅在抖音上,關于“育兒”話題的播放量就高達千億次,內容上涉及科學、下關聯醫學,一眼看過去,似乎干貨滿滿。但人們不禁要問,短短60秒,能敘述三個方法、一個結論,真的靠譜嗎?“實際情況是,互聯網平臺傳播的部分觀點是錯誤的,也是荒謬的,但是我們也阻止不了這些信息的傳播。相比方法論,家長更重要的是建立育兒的底層邏輯?!碧m海認為,現在的問題是,家長有知識,但沒有承載知識的框架結構。越是底層邏輯好的家長,遇到問題會先分析,并運用已有的底層邏輯判斷信息的真偽以及科學性。所謂育兒的底層邏輯,是生命科學成長規律——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合理范圍內的各個方面的表現狀態,以及這個階段孩子的成長需求。
蘭海通過多種形式幫助年輕父母科學育兒。
家長如果學會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就會盡可能地減少做出“我認為你該××樣”的主觀判斷。以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逆反現象為例,蘭海提到,孩子兩歲時,會出現頻繁扔東西的情況,家長會恐慌孩子提前逆反;到了青春期,很多家長都非常惱火孩子的叛逆?!皟蓺q時,孩子剛剛出現自我意識萌芽,他們需要通過丟東西的方式驗證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表現自我意志。而到了青春期階段,逆反是大腦和生理發育產生的結果,如果孩子不逆反,反而會為他們未來埋下一些隱患?!碧m海說,從教育者的經驗出發,通常家長喜歡的未必是正常的現象,不喜歡的可能就是正常情況。
有合作,就必須有尊重
這代年輕父母,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家長都更愛思考“如何做好父母”。他們除了憑借感覺和本能去教育孩子,也正在付出更多的時間學習育兒知識。極光發布的《三孩時代下的育兒攻略:2022當代生育人群研究報告》顯示,在育兒方式上,寶爸寶媽普遍傾向于為孩子營造輕松自由的成長環境,不再盲目“雞娃”,但這種自由寬松并不等于完全放任,這屆父母也會在自身能力范圍內為孩子提供一定的素質能力培養。相比于其他代際人群,90后父母們更傾向于通過自我探索、自我增值的方式來獲取育兒知識。什么是好的教育?蘭海在《蘭海成長教育公開課》中寫道,從個人來說,這要看孩子們進入社會后是否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否可以創造價值,是否在遇到挫折時還能堅持,是否能與這個世界相處,是否能給予自己的孩子合適 的環境和機會。
《愛的接力棒》劇照
當我們將孩子的成長放在更長的生命階段中,或許可以更客觀地看待為人父母的職責。一般情況下,親子關系的前提是愛,但同時也兼具復雜性與對抗性。在直播間,一位媽媽告訴蘭海,二年級的兒子突然不想上學了。這位媽媽詢問了原因,也解決了同學間的矛盾,但兒子依舊固執己見,這令她非常惱火。蘭海分析認為,孩子聽到同學的嘲笑,心里會出現嚴重的不安全感。家長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并幫助他一起面對問題,家長可以設身處地地為孩子假設幾個場景,教他遇到類似的問題如何解決。父母要做的是知道原因,教孩子具體的解決方法。蘭海的團隊發現,大量的家長會花80%的時間想方法,剩下的時間也不一定去尋找原因?,F在的父母是懂方法的,但是在不了解孩子行為原因的情況下,方法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愛的接力棒》劇照
親子之間一定是合作關系,在孩子小時候,父母的能力比他們強,父母承擔著教育孩子的責任。隨著孩子的成長,在父母年老后,孩子會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家庭成員的身份和角色是在相互變化的。有合作,就必須有尊重。蘭海說:“家庭關系里的尊重體現在尊重彼此的能力范圍。2歲時,孩子無法一個人出去玩,家長需要陪著他;16歲時,孩子需要更多與外界的連接,他不需要家長太多的陪伴。同理,孩子也需要尊重父母,他們年紀大了,幫不了你太多。但是,在現在的中國家庭關系里,能做到彼此尊重的家庭并不多。”
家長累,并不是一個教育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
“女子輔導一年級兒子寫作業,母子倆崩潰大哭”“家長輔導作業,被氣出乳腺結節”“清華爸爸輔導女兒作業,氣到崩潰捶墻”等短視頻內容,在互聯網上讓家長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的確,在蘭海的直播間,家長吐槽孩子寫作業拖沓、磨蹭也是非常高頻的現象之一。父母認為孩子拖沓是學習態度問題,但根據蘭海觀察,有80%的孩子寫作業磨蹭的原因是他們真的不會。蘭海說:“基本上,此類視頻中的孩子都是低年級的孩子,在輔導作業時,父母覺得自己會,自己就可以指導孩子,但是絕大多數沖突的原因是自己會,但不一定會教。”
圖源:微博@中國網直播
家庭成員之間需要彼此尊重,比如,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能力。蘭海覺得,孩子剛開始進入學校,學習能力不夠,本來就會很慢,家長如果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替代孩子,就是在欺負小孩。問題不在于孩子,而是一部分中國家長太著急。蘭海在“成長教育 我不能‘一招制敵’”的演講中聊到《超級育兒師》真實的現場——她在一個家庭平均每天要待10個小時,最短8天,最長12天,解決問題時似乎“一招制敵”。她說:“我們這么快速想要解決問題的背后,實際上它呈現的是自己的貪婪。我們渴望用最短的時間,最高效地解決問題,但對孩子的成長,我們做不到?!币话闱闆r下,0—3歲時,新手父母會發愁怎么讓孩子吃好、睡好,如何開口講話,家長更關心孩子生理方面的需求;3—6歲,家長們開始關心孩子能不能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會不會被欺負。到了小學階段,家長開始擔心學習,擔心孩子能不能和同學相處;到了初中階段,開始顧慮孩子會不會談戀愛,會不會沉迷游戲;到了高中階段,開始擔心“內驅力”,到底孩子未來能干什么……總之,為人父母面臨的挑戰一直伴隨著孩子的成長階段,不可回避,更無法掙脫。
《愛的接力棒》劇照
為什么中國家長累?蘭海說:“這里的累和選拔人才的制度有關,與人口的基數和資源分配有關,與校外提供的社會保障體系有關。家長累,并不是一個教育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苯衲?月,教育部、全國婦聯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明確了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在協同育人中各自的職責定位及相互協調機制。蘭海說:“不能說家庭教育就是一個方法論,每個社會階段,教育實際上是一個組合拳,永遠不是一個單一方面。所謂組合拳,是指教育是由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組成,是需要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