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們通常認為青春期是12~ 18歲,但近年來兒童性發育普遍提前到10~11歲,而且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大腦前額葉要到25歲左右才會最終成熟,因此,目前認為青春期將從10歲一直持續到25歲。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會發現自己不再對孩子無所不知,家長需要多一些學習和思考,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情緒化、愛冒險
都緣于大腦的變化
(資料圖片)
了解孩子的心理,應先了解孩子大腦的變化。在10~25歲長達15年的時間里,青少年的大腦都經歷了什么變化呢?
青少年大腦最重要的變化發生在前額葉。前額葉是與高級認知功能聯系最緊密的一個腦區,被稱為大腦的“CEO”。當我們思考復雜問題,如權衡利弊、計算風險和回報、制定計劃、做出重要決定時,大腦中被激活的就是前額葉。
青少年的大腦有兩條不同的發展路徑,這解釋了為什么青少年比年幼的孩子更成熟,同時也面臨更多溝通困難。
第一條路徑是線性路徑,是從嬰兒期就開始的發展延續。額葉神經元的髓鞘化在青少年時期充分形成,這使得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和加工更為高效。青少年大腦左右半球之間能夠進行更好的交流,前額葉與負責記憶的海馬體之間有更緊密的聯系,因此,青少年的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自控能力都大幅提高,對事物的洞察力、對信息的處理速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隨年齡而增長。
第二條路徑是非線性路徑,也是青春期獨有的。它包括了大腦神經元和突觸的第三次迅猛發展,以及緊接著的第三次大幅修剪。在青少年時期,大腦會大幅修剪發育得錯綜復雜的神經連接,就像修剪新長出的小樹枝一樣,把用得很少的神經連接修剪掉,只留下重要的、反復使用的,讓大腦的能量高效地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由于這一路徑,整個青少年階段,大腦都經歷著復雜的發育過程,新的神經環路會形成,部分神經環路會進一步鞏固,同樣一些神經環路會逐漸消失。這些大腦內劇烈而持續的變化,讓青少年表現出喜歡追求新鮮刺激、喜怒無常、情緒化、愛冒險、易沖動的特點。換個角度看,這些特點也使得青少年愿意嘗試新鮮事物,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更富開拓精神和創造力。
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促進大腦健康發育
青少年把注意力集中在什么活動上,就會對大腦產生相應的影響。使用越多的神經環路將變得越強大;而不經常使用的神經環路,在青春期有可能會消失。這一過程非常重要,它重新塑造了青少年的大腦,決定了大腦將以何種方式思維、感覺和指導行動。
因此,從促進大腦健康發育的角度來看,父母要摒棄說教、嚴格控制和太過詳盡的指導,逐漸放手,讓青少年嘗試獨立解決問題,去親身體驗失敗和成功。父母想讓孩子少走彎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彎路”是孩子大腦發育的必經之路。
家長可以做的是,在孩子嘗試獨立解決問題后,和孩子一起復盤,幫助孩子梳理自己的經驗,尤其是不要吝惜你的贊美,去發掘和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增加孩子的成就感,這樣也可以鞏固孩子新形成的積極神經環路。面對孩子有欠缺的地方,不要去批評和貶低,而是和孩子一起討論其他的可能性,鼓勵孩子多嘗試,在大腦中形成新的神經環路。
腦科學的研究也發現,青少年大腦的發育不但不均衡,而且也不是直線勻速前進的。在疲勞、壓力過大時,青少年的大腦會出現“宕機”、運轉失靈,這時我們會發現“多聰明的孩子,卻在做傻事”。這也是家長可以關注和預防的,因為很多時候孩子過大的壓力,就可能來自于父母過高的期望。
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理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劉文娟
編輯:肖薇 于夢非
校對:楊真宇
審核:徐秉楠 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