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生活打卡季#
血清素、催產素和內啡肽是三種影響孩子幸福感和獲得感的主要物質。
想要最大程度看到孩子的改變,父母的夸獎、陪伴、鼓勵堅持是關鍵所在。
(相關資料圖)
作者 | 楓子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媽媽和女兒因為練琴的事鬧得很僵,只要一說話就會吵架。
媽媽罵也罵了,打也打了,可女兒就是犟著不好好練。
萬般無奈下,媽媽求助了一位心理咨詢師朋友,朋友告訴她不要再管女兒練琴,只要做到三件事就夠了:
第一,下班回家后不要問孩子有沒有練琴,而要說,媽媽上了一天班很辛苦,能不能彈一首曲子讓媽媽放松一下呢?
第二,女兒彈的過程中一定要時不時穿插幾句肯定,彈完一定要由衷地感謝。
第三,女兒不反感彈琴后,就設置點歌日,比如周一是爸爸點歌日,周二是媽媽點歌日,周三是女兒做主日......潤物細無聲地讓孩子堅持下去。
聽了朋友的建議,媽媽將信將疑。
然而,兩個月后,女兒真的越來越喜歡彈琴,對自己也有了高要求、高目標。
她這才在朋友的科普下了解到:
夸獎可以讓孩子分泌血清素,幫助孩子產生動力;
感謝和陪伴可以讓孩子分泌催產素,拉近親子關系;
鼓勵孩子堅持下去,可以分泌內啡肽,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這三種物質,就是養育優秀孩子的黃金配方。
的確,細想身邊接觸過的優秀家庭,我發現那些內心強大、自律自強、幸福感強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在這3點上,都給了孩子最好的呵護和滋養。
催產素:提升孩子幸福感
知名主持人王芳曾將自己陪女兒的時間比作“零錢”,因為她除了是媽媽,還是主持人、小老板、公眾人物、志愿者,能陪女兒的時間就像零錢一樣零碎。
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陪女兒,她在女兒6個月的時候,就經常帶著女兒一起錄節目,一起上下班。
難得有時間休息時,她不應酬、不逛街、不碰手機,就全身心陪伴女兒玩游戲,學知識。
有時候回家晚了,女兒睡了,她第二天一定早起陪女兒。
有一次,她凌晨2點才到家,休息時快3點了,但鬧鐘依然在6點半響起。
她會趁著女兒睡眼朦朧時,抱著女兒從頭親到腳,一直親到女兒樂醒,就給她梳頭發,擁抱她,再說些親密話。
王芳媽媽心疼她的身體,叫她不必早起,就半小時也做不了什么。
可她卻覺得,陪孩子的時間可以缺,但愛的表達不能缺。
因為在她看來,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會為孩子的成長注入能量,溫暖孩子一生。
而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這些愛的表達,的確可以促進孩子分泌催產素,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
有句話說:愛是教育孩子的基礎。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給孩子愛的催產素,滋養孩子的心田,讓他們有信心和勇氣去過好生活,去面對更大的挑戰。
還記得分別被清華、北大錄取的湖南雙胞胎趙稞、趙棣嗎?
他們的父親沒什么文化,但高中三年,每個周末都會從農村趕到縣城,在學校里和自己的兩個兒子談談心,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和想法,開導、鼓勵他們。
所以兩個孩子談及取得的成績,都認為應該歸功于父親:
“父親的陪伴,是我們這三年的動力。 雖然父親不能在學習上給予任何指導,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和瓶頸,只要有父親在,便感覺身后有了依靠。”
愛,是最好的教育。
所以,父母無論再忙,也不要忘了對孩子表達愛。
表達愛的方式可以是一個簡單的擁抱,一個晚安吻,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一句我愛你,或是一次全心的陪伴和關注。
這些行動花不了父母很多的時間,卻可以給孩子帶去很多的幸福。
被催產素灌溉、滋養長大的孩子,心是暖的,眼睛是亮的,他們可以像野草一樣沖破所有的阻礙,向上生長。
血清素:助力孩子學習
《超級育兒師》里有這樣一幕:
男孩作業總是寫不出來,媽媽很著急,便一邊輔導一邊吼。
結果,媽媽越吼越生氣,男孩越怕越做不出來。
有些題目,媽媽剛講完,男孩轉頭就忘了,氣得媽媽拿出鞭子,狠狠抽了男孩一頓。
時間久了,男孩不僅不肯寫作業,成績一塌糊涂,還有厭學情緒。
后來,媽媽在蘭海老師的建議下,以循循善誘代替大吼大叫,以肯定鼓勵代替批評否定。
男孩雖然還是會經常出錯,但明顯進步多了,很多題目都能答出來。
而男孩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改變,就是因為被肯定、鼓勵后,大腦會分泌血清素。
研究表明,血清素跟孩子的情緒和記憶有直接的關系。
首先,血清素增加,可以提高記憶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另外,血清素還能抑制“厭煩”情緒的產生,讓孩子表現出更高的耐心和積極性。
教育家周宏對女兒的教育,就是充分激發女兒大腦血清素的分泌。
他的女兒從小雙耳失聰,3歲半才開始說第一個詞,練習一個“哥”字就用了半年。
為了讓女兒有信心,他便告訴女兒說,她跟作家海倫凱勒是同一天生日,說她就是海倫凱勒的投胎轉世。
女兒做應用題,10道只對1道,他沒給錯題打叉,而是在對的地方打了大大的勾,說:“你真厲害,爸爸和你一樣大時,題都讀不懂。”
女兒寫作文,寫得一般,他就拿紅筆圈出好的句子,高興地給女兒鼓掌。
在爸爸不斷地肯定和鼓勵下,女兒越來越自信和快樂。
后來不僅上了正常小學,連跳兩級,11歲還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少先隊員,16歲成為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最后攻讀了博士學位。
想起《人性的弱點》中的一段話:
“人,生來就喜歡被鼓勵,用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可以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成長,獲得自信,從而變得更優秀。”
我們欣賞的目光和堅定的掌聲,就是孩子前進路上的“最強助攻”。
一個孩子獲得的血清素越多,就越有投入學習的熱情。
內啡肽:讓孩子在堅持中自律
董宇輝曾在直播時說:
“打游戲、刷短視頻當然很爽,但爽完后是極度的空虛;早起跑步、啃專業書當然很累,但累完后是滿滿的幸福。”
一個孩子的成長蛻變,往往要經歷克服懶惰,努力堅持做一件艱苦的事,才能真正離苦得樂。
之前看新聞,刷到這樣一條視頻:
8歲的小男孩迪迪,每天六點半起床,洗漱后便開始大聲晨讀十多分鐘。
而這個習慣,迪迪已經堅持了400多天。
媽媽說,一開始,迪迪其實也堅持不下來,媽媽就每天提醒他、監督他,還陪著他一起晨讀。
慢慢地,迪迪就自己養成了習慣,每天都要讀一讀,喊一喊,因為這讓他覺得整個人都變得特別有精氣神。
從他律到自律,從無感到熱愛,這中間,其實就是內啡肽在發揮作用。
因為孩子經過努力、付出的辛苦過程后,大腦為了緩解這種辛苦,就會釋放出內啡肽讓孩子體會到放松、滿足、愉悅,從而讓孩子將這一行為堅持下去。
也就是說,內啡肽是一種補償機制,讓孩子延遲滿足,得到更持久的自律。
所以,想要培養一個自覺自律的孩子,就要幫助孩子追求內啡肽的快樂,讓孩子喜歡上這種感覺,孩子就會主動追求進步。
知乎上就有這樣一位智慧的媽媽。
男孩不愿練字,媽媽便要求他每天練一個字就行。
因為簡單易執行,男孩便一天天堅持了下來。
因為感受到了練字帶來的小成果,男孩還主動要求每天練一頁。
可每每寫到一半時,男孩就開始心生厭煩,覺得痛苦。
這時,媽媽會鼓勵他說,等這個計時器走完就不練了。
就這樣,每次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他就再多努力一點。
結果發現,多堅持了一小會兒,就多練了一些字,成就感也被激發出來了。
之后,他更是要求自己每天堅持早起一小時,看書,運動,學習,看著自己一點點進步。
男孩直言這是一種無以言表的快樂,讓他學會了直面痛苦,精進自己。
是啊,凡事不堅持,就嘗不到真正的甜頭。
為人父母,我們要知道,凡是讓孩子變好的事情,一定是伴隨著痛苦、煎熬和折磨的。
我們想要孩子能不斷付出辛勤和心血,就得教他學會再堅持一下,扛過去,熬過去,去享受高級的快樂。
只有讓孩子奔走在追求“內啡肽”的路上,他才能收獲真正持久的自律,創造無限可能的未來。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培養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強行灌輸,而是喚醒孩子。
希望父母們都能明白:
催產素是愛才能分泌出的“荷爾蒙”,血清素是贊美才能澆灌出的花,內啡肽是直面痛苦后才能獲得的通往成功的鑰匙。
讓孩子擁有這三種物質,孩子才能在“享受當下”和“探索未來”的平衡中,持續努力,不斷超越自我。
點個“贊吧”,我們一起努力,陪孩子在人生路上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