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廣州市教研院舉辦的廣州市中小學(中職)思政課新結構教學評范式研究項目試點實驗學校授牌儀式暨廣州學科新教研行動學術研討會(小學段)在越秀區東山培正小學舉行。本次活動也是該研究項目第一批試點實驗學校授牌儀式及研討會的最后一場。
授牌面向小學段試點實驗學校,分別為廣州市越秀區東山培正小學、海珠區寶玉直實驗小學、荔灣區廣雅小學、南沙區南沙小學、白云區京溪小學、番禺區洛溪新城小學、花都區風神實驗小學、從化區西寧小學,旨在發揮學校思政課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思政課新結構教學評范式落地生根,打造廣州思政教學評范式新品牌。
廣州市教育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方曉波表示,各個學校在新結構化思維的探索中要圍繞“大閱讀觀”“大生活觀”“大學習觀”“大綜合觀”落細落實,凸顯思政課教學研究的政治站位、學術擔當和時代主題。項目組、試點實驗學校和聯盟成員要以項目研究為引領,培育和推廣一批思政課優課,建設思政課教學范式體例庫、教學案例設計庫、教學課例展示庫,通過單科先行先試,帶動全科實踐行動,推動廣州學科教研更深入更高質量發展,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推動思政課教學評新結構范式落地生根
“本次會議對廣州教育人來說意義重大,意味著思政課新結構教學評范式研究項目進入新階段,2022年廣州教研新十年行動正式開啟。”方曉波表示。
“中小學思政課新結構教學評范式研究項目”是廣州市教育研究院2022年“雙平臺”建設的第一項重點研究項目。中小學思政課新結構教學評范式是廣州思政課中小學階段教研的一項全國領先的成果,隨著時代的發展、義務教育新課程方案和標準的推出,未來,“教學評”將成為廣州教育領域一個高頻詞匯。
在方曉波看來,教學評關鍵在于“學”,教學評一體化,從教的角度看,是要推動教和學發生關系;從評的角度看,是要推動學習的改革,“教學評新的行動、新的教研、新的結構、新的范式,旨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修訂思政課的課程標準,進一步提高思政課的教育實效”。
而關于教學評的研究,廣州思政課教學評新結構范式以思政課新的學習理論為知識,圍繞以學習為中心,將教學和評價實施一體化改革,從理論到實踐到操作,提供了一套成熟的做法。
“市教研院將推動廣州思政課教學評新結構范式在小學、初中、高中乃至中職學校的師生課堂上落地生根,并轉化為實際的課堂教學教育,打出廣州學科教學改革新品牌。”方曉波表示,義務教育階段思政課在新結構范式的理論和實踐框架下,尤其在小學課堂上,要切實落實幾個工作要點:
首先需要有“大閱讀觀”,通過大量閱讀感知豐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其次,要有“大生活觀”,回歸生活、通過生活、為了生活,把課堂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找出教育的真問題并推動解決。此外,還需要培養“大學習觀”,以學習推動實踐,并產生一系列學習成果。
最后需要具備“大綜合觀”,思政課是一門綜合化的課程,要立足生活化、綜合化、活動化,把它放在哲學和社會科學的范疇來認識,全面推進思政課程提質增效。
“廣州學科教研新一輪深化改革,要有奮勇爭先的精神。”方曉波表示,不單要跑在前面,還要促進教研的專業水準和學術力量達到新高度,代表廣州教研水平,推動廣州思政課走在全國前列。
廣州市越秀區東山培正小學葉志丹表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為第一批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評范式研究項目的試點實驗學校之一,東山培正小學將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范式,聚焦實際問題,開展具有本校、本教研組特色的教研活動,充分發揮思政課深度的育人價值。
8所學校“各顯神通”
因地制宜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
活動試點學校研討會環節上,8所學校分別匯報了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有關情況,介紹學校的好經驗好做法。
越秀區東山培正小學
探索思政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新模式
東山培正小學教師代表羅笑表示,學校在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上形成了系統規劃和學校特色,摸索出“校長率領—專家引領—骨干帶領—全員參與”和“賽—練—培”三結合的新模式。
“學校注重完善思政課教師培訓體系,加強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全員輪訓、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等。此外,積極搭建平臺,承辦多場培訓活動和多次思政創新課堂展示活動,并組織教師赴新疆送思政金課。”羅笑說,學校還充分利用“名特教師工作室”“師帶徒計劃”“思政課教師宣講”等培訓載體,建設了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海珠區寶玉直實驗小學
以學科融合閱讀賦能思政教育
寶玉直實驗小學教師代表介紹,學校近年來利用廣州市智慧閱讀平臺,基于STEM教育理念開發項目式閱讀活動,聯動道德與法治、文學、數學、美術等學科,助力學生道德成長,在開展學科融合閱讀和“黨史進課堂”的實踐基礎上,將進一步探索“教學評一體”的學科教學流程和特色,建立新結構教學評范式的教學內容體系、作業體系和評價體系。
荔灣區廣雅小學
根植嶺南文化打造“立體”思政課
廣雅小學教師代表鄭閩秋表示,學校積極做好隊伍制度支撐,突出課堂改革創新,在創新教學內容上,以嶺南文化為切入點,利用嶺南歷史文化等要素,豐富教學載體和形式,通過課堂授課、交流研討、實踐活動等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在創新教學方式上,學校借助嶺南文化中身邊的“活教材”,打造“家門口”思政課堂,通過創新運用“一課一境”課堂教學方式,鏈接學生關心的熱點、生活經歷,開展“雅園講古”“雅寶議事堂”等活動,推動課堂學習走向“立體”,強化課程的實踐性。
南沙區南沙小學
擴大思政教育基地輻射引領作用
南沙小學副校長鄒俊表示,學校在建設思政教育基地、推動思政教育科研、打造思政生態課堂、共享思政教育成果四個方面的工作中取得成果,依托廣東省中小學名教師工作室、廣東省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這樣優秀的思政教育基地,大力推動思政課程建設。在新一輪教學改革中,將重點構建體驗式課堂和開發學習資源包,并通過帶動教育集團、幫扶結對學校和港澳姊妹學校等方式,擴大思政教育基地的輻射引領作用。
白云區京溪小學
利用對比研究提煉有效教學策略
京溪小學教師代表介紹,學校致力于在智慧環境下,以智慧課堂為平臺,培養智慧師生,打造智慧學校,將研究項目分為教學設計研究、教學實施策略研究、表現性項目案例研究三個板塊。在教學實施策略研究板塊,將與學校深度教學課堂改革、實驗項目和智慧課堂相融合,結合德育教育,開展思政課項目開發,開展參與式、討論式、互動式等教學實施策略的研究,通過對比研究,提煉出有效的教學實施策略。
番禺區洛溪新城小學
信息技術賦能助力“教學評”一體化
洛溪新城小學校長梁振舉表示,近年來,學校從信息技術融合和研學閱讀資源包兩個方面對思政課教育教研展開了重點研究。通過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開發和運用小學思政課程的數據資源,不斷提升“教學評”一體化程度,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和責任意識。
花都區風神實驗小學
將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程
風神實驗小學教師代表鄧琳介紹,學校堅持開發性和實踐性原則,在摸清教師、家長、學生對黨史的掌握程度和了解傾向的基礎上,研究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尋找道法課與黨史教育的融合點,立足于“教學評新范式”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黨史的興趣,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從化區西寧小學
多樣少先隊活動助力思政文化建設
西寧小學教師代表表示,學校成立由校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和核心研究團隊,校長書記帶頭聽課講課,開展“一課兩講”授課活動;以多種途徑激勵思政課教學創新,通過建立教學團隊,組織師徒結對活動,讓年輕老師在教研上有“引路人”;實施智慧思政課程,推動和引導現代信息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整合校內校外實踐教學資源,通過啟發式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積極開展各類少先隊活動,如學雷鋒活動等,營造良好的思政學習氛圍,持續推動思政文化建設。
全面提升思政育人水平
輻射帶動各學科教育提質增效
開展研究項目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